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课堂教学问题透视和改进的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课堂教学问题透视和改进的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课堂承载着师生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可能。然而,当前的课堂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操作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忽视主体、重教轻学、重模式轻个性、重统一轻差异等。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应通过弹性设计教案、深度挖掘教材、精心组织活动等措施,真正把握学科特点,从生命的高度指导教学行为,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认知的收获、情感的体验、生命的感悟。

[关键词] 课堂教学;异化现象;课堂构建;高效课堂

一、课堂教学异化现象分析

新课程改革推行以来,一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内涵仍缺乏深刻理解与全面把握,对教学本质缺乏理性认识和深度思考,导致课堂教学“异化”现象仍普遍存在。

(一)学习方式的异化

在一节《角的初步认识》的课堂上,课堂导入阶段,教师拿出三角板问学生是什么图形。在学生说出是三角形后,教师追问为什么是三角形,然后让学生指出它的三个角。结果学生指的并非是角,而是角的顶点。这时,下面一位男生没等教师说话就大声喊道:“老师,他指的不是角,而是角的顶点。”男生的话引起了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议论。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情况,教师脸色阴沉下来,把嗓门提高八度说:“就你厉害,还没讲到呢,一会儿再说!”说完又按照教案预设按部就班地往下讲解。

不难看出,这位教师是唯教案是从者。在课堂教学出现“意外”时,这类教师不是敏锐地捕捉和充分利用“意外”中包含的生成性资源,而是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掌控之中,把授课内容及过程引向教案预设的轨道。这样,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还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对于教师来说,教案是不可缺少的,但并不是唯一的。课堂上,教师不应该唯教案是从,照本宣科,而应当将学生的“疑问”“生成”归入教学目标之中,并对预设的教案进行必要的调整、修改和充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课程教材的异化

在《Unit 4 Where is my car?》的英语课上,教师固守“唯教材至上”的僵化教学方式,按部就班地教学单词:chair、desk、cap、book……一成不变地教on、in、under的用法。整堂课,教师“不敢越教材半步”,教材上有什么就教什么,教学内容没有做任何取舍或拓展。

英语教学的特点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英语的魅力,学会将英语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如果唯教材至上,只讲书本上有的内容,就会导致课堂枯燥乏味,自己教得费力,学生学得辛苦,教学效果甚微。

教材作为教学的基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并不意味着它就是教学的唯一依据。在后课标时代的今天,教材更多的要起到平台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打破“教材至上”的观念,要突破教材,根据教与学的需要,大胆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或拓展。

(三)课堂活动的异化

在一节《一一间隔排列》的小学数学课上,教师让学生将两种物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设计成“间隔排列”,然后让学生观察,从而发现并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事物个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课堂上的这一设计甚是新颖,学生将两种事物有的用字母表示,有的用数字表示,还有的用文字、图画、图形等表示;排列的行列中有的两种事物的数量相等,也有的两种事物的数量不相等。就在学生大脑高速运转、专心致志地探索间隔排列的规律时,教师看看时间,一句“时间到”,然后让学生停止探究,开始向学生讲解教材上的内容。这样,就逼迫学生放弃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停止运转,以至于课堂缺少交流和思维火花的碰撞。因此,对事物间隔排列的规律,学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教师奉行课堂“时间至上”,在预设的时间安排束缚下匆忙完成教学,而不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合理分配时间,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让课堂教学得到有效延伸与拓展,使得本应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黯然失色。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摒弃“时间至上”的观念,合理安排时间、机智地调整预设、智慧地组织教学,尽可能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去感受更多、体验更多、收获更多。

(四)主体地位的异化

在一节《铃儿响叮当》的音乐课上,教师共安排了四大环节:学唱歌曲、表演歌曲、欣赏、小结。其中学唱歌曲环节花去近35分种,教师利用录音机,一句句、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反复教唱。这样的教学方法单一、落后,本该是学生最喜爱、最乐意上的音乐课,却变得索然无味。而且,听到下课铃响,教师却说:“占用大家几分钟的时间。”然后兴致勃勃地继续执行预定教学任务:男女生赛唱、用不同打击乐器编创乐谱、表演歌曲、课堂小结。但每个环节都是蜻蜓点水般点到为止,而没有深入。

纵观这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没有享受音乐,而是声嘶力竭地唱、歇斯底里地演、无可奈何地熬。这样的状况就是教师“唯任务至上”的教学观所致。这种观念使得课堂教条、死板、拖沓。

虽然每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但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特点、学习需求,机械地执行教学预定任务。教师应破除“任务至上”的课堂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控课堂教学的内容、目标、环节、时间、过程等因素,使课堂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二、教学行为失范问题探析

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也对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造成影响。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一旦失范,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一)职业角色失范

理念是航标。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就会有什么样的课堂。回味以上几节课,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课堂效率低。之所以会陷入如此困境,其中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教师教学理念陈旧落后,设计教学方案时没有摆正自己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位置,没有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积极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

(二)教学方式失范

思想是灯塔。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结果。回顾上述的课堂教学,照本宣科、按图索骥、胶柱鼓瑟。出现如此窘境,原因在于教师墨守成规,没能把教学过程演绎成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教师要让静态的文本变成动态的语言、沉闷的课堂变成多彩的舞台、单调的声音变成美妙的“交响乐”,给“干瘪”的课堂注入一泓“活水”,引起整个教学过程的“共鸣”。

(三)教学规律失范

方法是关键。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有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形态。纵观上述课堂,多数是以讲代学、以问代学、以练代学。导致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教师没有遵循科学的教学规律,没能使教与学和谐、学与教统一。教师在教学中,教中要包含着学,学里体现着教,二者共处于教学过程之中,进而达到和谐共振的最佳效能。

三、高效课堂构建措施

在课堂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如何摒弃浅薄和浮躁,涤荡积习与时弊,构建高效课堂?

(一)弹性设计教案

要上好一节课,教师往往需花费数倍于课堂的时间去设计教案。在设计教案时要掌握以下要点:

1.因学而教

以学生为主体,预留充分的探究空间,让学生自由学,生成问题;以问题为主线,构建合理的导学框架,促学生自主学,形成思维;以有效为目标,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使学生自觉学,养成习惯。教师做到补位不缺位、到位不越位。

2.弹性设计

设计时,要吃透课标和教材,了解学生和自己,精心安排,对教学行为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大块设计,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整体、全面的把握;预留空白,对教学活动有一个有益、有效的拓展,做到精心但不精细,不把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安排得丝丝入扣,让生成无立锥之地。

3.充分预设

设计时,要充分预计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可能提出的问题与争论,甚至错误),要充分预计好“意外”打乱教学节奏、“生成”偏离预设轨道时的应对措施,以便更好地驾驭课堂,让预设与生成共舞。

(二)深度挖掘教材

在教学时,教师要灵活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优化处理、充分深入地对教材进行开发创造,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教学功能和使用价值。

1.深研课标

教师要深入研究课标,在深刻领会其精神的基础上将自己视为一个研究者、学习者,沉下心来细读、细品,想方设法让自己读进去,读出真知灼见;想明白,优化教学策略;走出来,建构教学模式。

2.深钻教材

每篇教材究竟要教什么,为什么要教这些,是教师拿到教材在进行解读时首先要思考的。教师要领悟编写者的意图,从编写者的角度去解读教材,挖掘资源,设计教学。

3.深挖资源

教材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是编写者经过深思熟虑,精心编排出来的,是众多专家、学者反复审定通过的。教师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的深层资源,让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

4.深谙特点

教师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亲近教材,用学生的眼睛去发现教材中的亮点和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引领。

(三)精心组织活动

在教学时,教师要精心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丰富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的渠道与途径,给予学生发现、创造的机会与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动手、动口、动脑,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目标

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落脚点及活动价值在哪里,这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首先要思考和明确的。只有明确了这些问题,让学生明白“为何而动”,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2.加强指导

教不仅要在活动开始前交代清楚活动的要求、程序和规则,而且要在活动过程中平等参与,当学生活动出现偏离、混乱、困惑时给予引导。只有加强指导,让学生明白“如何动”,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参与兴趣。

3.选准方式

恰当的活动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活跃其思维,而且能缓解学生由于紧张的智力活动带来的疲劳, 使学生的心情得到放松,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只有选准方式,让学生“因趣而动”,才能拨动他们的心弦, 活跃他们的思维,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4.优化评价

对小学生来说,教师的评价对他们的影响非常重要。只有优化评价,让学生“主动去动”,才能提高活动的效率,深化学生的认识,升华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能力,让过程与结果共美。

课堂不只是实现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活动场所,更是师生生命成长的重要场所。作为教师,应该把握学科特点,从生命的高度指导教学行为,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认知的收获、情感的体验、生命的感悟。

参考文献

[1]汪四涯,汪福堂.关于教师备课模式改革的思考[J].云梦教育科研,2004,(03).

[2]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