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城市,大机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城市,大机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果一个人有清晰的人生规划,那么成功的路并没有那么遥远,也没有那么艰难

近年来,很多大学生在毕业求职的时候,将目光对准了北上广深。

或许,大城市有着更多的机遇,有着更多承载着梦想的舞台。年轻人因为梦想选择留在了有梦的城市,去追逐自己的事业。不可否认,有很多人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让未来的生活变得异常精彩。

但是,还有一部分人的梦想很美,现实却很骨感,他们和梦想一起蜗居在大城市的边缘,收入微薄,每天一睁开眼就开始忙碌,面对持续高涨的房价与物价,生活成本不断提高,工资却稳定不变。在大城市里体会到的是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而不是安全感与幸福感。

的确,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在大城市发展。可能是毕业于一所好学校,但那也只能说明智商不错,但在工作和与人交往中,光有智商是不够的,还需要情商和胆商。不少成功人士其实并没有很高的学历或毕业于211、985高校,但他们善于交朋友,并敢于不断尝试新的机会,超越自己,所以,最终他们会在大城市发展中取得成功。而如果一个人情商不够,不太会经营自己的人脉网络,又墨守成规不愿挑战自己,那么留在大城市发展可能并不是很明智的选择。

人生的路不会太一帆风顺,挫折与失败对刚进职场的学生们来说尤其普遍。这个时期,他们年轻懵懂,生活过得艰难,但选择合适的,坚持下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只不过这时该如何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一个人有清晰的人生规划,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想要去哪里,该如何发展,那么他就会感觉成功的路并没有那么遥远,也没有那么艰难,就会保持一个比较平静的心态,能以一种平和从容的心态看待目前所遭受的一切,也会从中不断寻找发掘机会。但如果一个人只是机会主义导向,不知道要什么,该怎么做,去哪儿,那么他可能会经常感到茫然无措,处在焦虑不安之中。

毕业后,留在大城市,本质上当然没有错,有的只是合不合!

现实太近,乡愁太远

赵振的老家在安徽铜陵的一个小县城,他是家中独子。从出生到高中毕业,他从来没有出过那个小县城,或许在家乡读书的时候,他都没有想过有一天会永远离开那里。那时候他的梦想就是:自己努力读书,未来像自己的老师一样可以在学校教书,或者能够去县里的正规单位找一份工作,再找一个不算难看的女孩结婚,再生个孩子,柴米油盐酱醋茶,就构成了自己的人生拼图。

高考的时候,他分在铜陵市区的考场,母亲给他煮的五个鸡蛋被车站赶考推搡的人流挤破,捂在那个新买来的书包里,二氧化硫的味道夹杂着汽车车厢特有的气味,一直尾随他到那个小旅馆。其实赵振并不喜欢吃鸡蛋。但母亲说,这是“五子登科”的兆头,坚持要他塞进包里。对于高考,赵振不仅有备而来,而且志在必得,他要为那个梦想去奋斗。

幸运的是,赵振考上了北京科技大学,来到首都之后,他被深深地震撼了,因为他从来没想过中国会有如此繁华、自由、包容、又多样化的城市。大学前两年的寒暑假,他都坚持回家,最初还有一种浓浓的家乡情怀,感觉那里的一切亲切而自然。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地,从北京回到家乡,他越来越不适应,他选择了寒暑假留在北京看书学习或者做些兼职,偶尔被同学问及毕业去向的时候,想想自己是否要回家的时候,他瞬间感到天都黑了。因为随着他的知识结构、生活方式的改变,他对未来的规划有了新的想法,他不想回到家乡过一种毫无波澜、一眼望到底的生活,他决定:要留在北京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未来。

大学毕业后,赵振留在了北京,进了一个科研单位,拿着在外人看来不菲的工资,他一直特别努力,职位有了变化,薪水也让他满意,最重要的是在情感上也有了归宿。忽然有一天,他接到了母亲的电话,原来是从小一直疼爱他的外婆去世了,那一刻,赵振的内心极为震撼,因为这几年为了工作,他从没有回家,与外婆的最后一次见面还是五年前。当他连夜赶回家乡的时候,他发现一切都不一样了,白发爬上了父亲的双鬓,母亲的皱纹越来越深,村里建起了工厂,童年的小伙们基本都抱上了娃,他们的生活除了工作就是打牌。

母亲看着他的眼神有着深深的眷恋,作为独生子的他离父母是这般的遥远,倘若有一天,他们生病了,谁来照料?父亲试探性地问了句,“能不能回来找个工作,一起过个安定的生活?”没有命令,没有强制,或许父亲也是想了许久才有了这样的提问。

τ诟改福赵振很是内疚,那一刻,他真的想过放弃北京的一切,回来重新开始,可是回来他能干什么呢?带着这几年的积蓄,回到家乡是可以有房有车,到时候结婚生娃,每天下班喝酒,喝完酒打麻将?这绝对不是他想追求的生活。就在他不知道如何抉择的时候,母亲说,“儿啊!你想怎样就怎样,我和你爸现在身体还硬朗,能照顾自己,你别为我俩操心!”

背着包,流着泪,赵振没有回头,离开了家乡,回到了北京!他更加拼命努力地工作,终于在四环外买了一套130平米的房子,装修完的那一天,他回老家接来了父母,让他们住进了最大的那间卧室,如今每天晚上下班,他和妻子回家就可以吃上母亲做好的饭菜,短假的时候,带着父母去京郊转转,长假的时候,带他们去国外看看,而他的父母也开始融入到北京的现代,享受着小县城里没有的快乐。

“其实那一天我没有回头,我想的是再看到爸妈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分开了,我喜欢大城市,这里有我梦想的一切,这样的美好为什么不能属于操劳了一辈子的父母呢?事实证明,我们一家在大城市生活得很幸福!”赵振说。

“我的工作在北京”

清晨5点半,河北燕郊的天还没亮透,814路早班车开端发车。张红英的手机闹钟也响了,50多岁的她从床上爬起来,将前一晚泡好的黄豆倒进豆浆机,再把面包塞进烤箱,趁着机器工作的时间,才去厕所洗了把脸,然后赶紧拎着保温杯,下楼排队。

814路是覆盖北京城区和河北燕郊的9条主要公交线路之一,也是离张红英家最近的公交站点。每天早上,至少4000人挤在混合着肉夹馍和煎饼滋味的814路车厢里,去北京上班。

这个数字是一位燕郊居民等车时“顺便”统计出来的――成功挤上一辆公交车最长时间需40分钟,他有足够的时间来计算。等车队伍最长时达到300米,但十几位老人总能站在队伍最前端。为了抢占这个有利的上车位置,他们天不亮就出门,可当公交车停在跟前时,这些人却又侧过身子,让后面的人先上。

他们在等本人的儿子、女儿、儿媳妇、女婿。为了让儿女多睡十几分钟,能在上班的路上有座位,这些老人都提早到公交车站替儿女排队。

张红英就是其中一位母亲,她的女儿在北京国贸左近的一家外企上班。曾有媒体报道,这种每天早上跨省上班的人在燕郊至少有30万。而燕郊政府网上的人口数量是50万,这意味着每天早上这座小镇一下子空了一多半,剩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许多父母像张红英一样,举家迁移到这个生疏的河北小镇,照顾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

“其实是一个人在北京上班,全家在为他效劳。”一位替女儿排队的父亲说。

四月的清晨还有些微凉,张红英裹在蓝色防风衣里。她已经在这里帮女儿排了几年队,连814路的公交车司机都认识她,进站时隔着挡风玻璃朝她点点头。

“孩子太累了,来北京找个工作,没想到这么累。晚上加班到家就快12点了,我着急啊,这时间能睡够吗?”张红英的嗓门挺大,“你要给她排队呢,她就能多睡一会儿,要不上班也没精神啊。我多起来一会儿,就当锻炼身体,她能多睡半个小时呢。”

此时,31岁的女儿孙梦已经起来,正在家里享用母亲备好的早餐。孙梦大学时读的是日语专业,老家河北邯郸没有适合的工作,毕业后她进了北京一家日企。已经退休的张红英也跟了过来,照顾女儿起居。她们之前在北京租房,搬过三次家。孙梦决定,必须在30岁之前买房。

那是2009年,北京的房价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夸张,首付60多万元就可以在东四环附近买套还算不错的房子。但这对于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来说,也是笔不小的开支,她家拿不出这么多钱。一天,在国贸地铁站附近,张红英接到一张小广告,上面写着首付10万元就能在距离北京30分钟车程的地方拥有自己的房子。那个地方叫燕郊,天安门往东40多公里的一个河北省小镇,清朝皇帝拜谒东陵时的行宫所在地。那时的燕郊还没有被密密麻麻的住宅楼占领,新开盘的小区对面是一片绿油油的麦子地,柏油马路还没修好,张红英淌了一腿泥。不过,售楼小姐说,开往北京的814路公交车总站就设在小区门口,到时候上车就有座。张红英痛快地交了订金。

就这样,张红英和女儿过起了住在燕郊,工作在北京的生活。与孙梦相比,住在河北沧州的姜京子也很不容易,因为她的工作也在北京。

每天早上六点起床,要在7c左右赶到沧州西高铁站,然后坐上58分钟的高铁到达北京南站,出站后坐地铁赶往位于北京西南二环附近的单位,晚上还要乘地铁、高铁回到沧州的家中,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天天如此。

2009年,姜京子大学毕业之后,没有任何犹豫,就留在了北京,工作从最基础的做起,房子也是和别人一起合租,每个月月光,她也从来没有后悔过留在北京。2015年初,丈夫李金泽所在的北京现代响应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国家战略,在河北沧州建设第四工厂。作为公司骨干的李金泽被派往沧州参与筹建,就这样,他们一家搬到了沧州,而姜京子在权衡了所有利弊之后,选择了这样的跨省上班。

或许,对于他们来说,大城市有着更高的收入,有着更好的未来。

沧海“横流”,渴望“纵升”

毕业四年的刘彤习惯以忙碌开始新的一天:上午7点半起床,带上前一天晚上做好的饭菜,骑10分钟自行车,上午8点半之前赶到单位开始工作。这名来自中部农村的女青年,起居范围是北京四环外一间10平方米的屋子,月租1000元。房间没有客厅,只有一条昏暗的过道,同住的两名舍友是她在网上发帖招租的。

刘彤的生活状态是北京市90万青年流动大学毕业生的缩影。

共青团北京市委“北京青年1%抽样调查”显示,85.1%的青年流动大学毕业生租房居住,大约77%的人员存在住房条件较差的情况。此前曾有学者将这部分群体称为“蚁族”。

尽管一时的处境并不尽如人意,但不少受访青年流动大学毕业生选择奋斗和坚守。在他们看来,北京的意义在于,能帮助有梦想的青年实现梦想,给不同阶层的青年一份可能性。

刘彤在一家航天领域的单位工作,而毕业于另一所高校的靳凡最终选择了互联网创业。

2007年,本科毕业的靳凡来到北京闯荡。“我非常喜欢互联网行业,当时觉得北京在这方面非常发达,在这儿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一家网站,做科技互联网方面的资讯提供。”靳凡说。他住在南五环每月270元的小平房,“一张床,一个桌子,一个电磁炉,冬天屋内没有自来水也没暖气,洗菜、洗衣服都要去外面”。每天上班都要先坐快速公交再转地铁,“晚上经常能在地铁上睡过站”。

这名非网络专业出身的年轻人,六年后辞去了这份稳定工作,推出创业产品――一款聚焦TMT(科技、媒体和通信)领域的创业创新自媒体平台,“当时和我们同时上线的自媒体有很多,和我们一样关注科技、创业领域的自媒体也不少,竞争激烈是必然的”。

靳凡猜对了这个趋势。团北京市委调研组报告显示,北京青年流动大学毕业生的特征之一,是“围绕高端产业聚集,顺应产业发展方向”,在京的青年流动大学毕业生从事最多的行业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19.1%,而其他行业人数比例均低于10%。

这些聚集区域主要分布在北京北部和东部的城乡接合部。调研组发现了3个规律:多数分布在中关村、CBD及综合商业区等高端服务业密集区域,部分毗邻高校集中的地区,多数分布在轨道交通、高速公路较发达地段。调研组认为,青年流动大学毕业生的聚集和从业特征,与北京市近年来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有关。北京以科技、文化创新为主的产业发展方向,更多吸纳了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流动青年就业,一定程度上逐渐调整了流动人口结构。

据调研组统计,这部分群体目前共73.2%毕业于京外高校,68.6%来自农村和乡镇。“95%以上的人员每天都会使用网络”“近七成表示每天触网超过两小时”,调研报告用“该群体均能熟练使用网络”对这组数据作了评价。

刘彤显然是这一群体的典型。每天下班之后,网络成为生活的关键词――通常的娱乐方式是玩游戏、看视频,与好友互动则通过刷QQ空间、朋友圈,她偶尔也给家里打电话沟通近况。因为通信主要依赖微信、QQ,所以“每个月话费不超过30块钱”。

至于为什么要选择留在大城市,在靳凡看来,对未来发展的考量,恰恰是他留在北京打拼的原因。他上大学的时候,就做过很多兼职,“一直想着自己在商业方面有一定作为”。他如今喜欢北京的拓展性,可以帮助怀有梦想的年轻人实现梦想,给各阶层的青年一个可能性,“如果在老家,我一定没有机会和平台做这些”。

近年来,随着北上广深的房价一直勇攀新高,高校毕业生选择的热情也有所降温,不少大学生觉得在一线城市的压力明显偏大。选择到二三线城市,无论是就业还是生活,他们觉得更合适,发展机会也更多。北京林业大学近几年的毕业生选择在北京工作的比例持续下降,长三角、珠三角一些发展迅速的地区,正成为毕业生就业新高地。二三线城市,如成都、重庆、福州、厦门、沈阳、大连、青岛等,经济发达、生活节奏慢、房价相对较低,一些同学开始主动往这些城市流动。

的确,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特别是“互联网+”时代,二三线城市的机会将越来越多,毕业生的选择也会越来越多元。从创业的角度来说,二三线城市可能比一线城市的机会更多,氛围更宽松。(部分文字根据中国青年报、搜狐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