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清胃散临证应用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清胃散临证应用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的:对清胃散临证应用进行分析总结,拓展其应用范围。方法:在清胃散原方基础上加入生石膏、灯心草,并适当增加原方药物剂量,据证加味对牙宣、牙痛、口糜、食管瘅、呕血(吐血)、鼻衄、湿疮、痤疮进行辨治,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清胃散在消化科、五官科及皮肤科诸多疾病中均有较好疗效。结论:清胃散有清胃泻火、凉血解毒之功,对胃有积热病证均可广泛应用,尤以胃火炽盛证疗效为佳,但原方剂量偏轻,在临证中宜适当增加剂量并加入生石膏、灯心草二味药方可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清胃散;李东垣;临床应用;胃火炽盛

【中图分类号】R2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241-02

清胃散源自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所著《兰室秘藏》, 原方由生地黄3分、当归3分、牡丹皮0.5钱、黄连6分(如黄连不好,更加二分,如夏月倍之)、升麻1钱组成,多以散剂服用,具有清胃凉血、泻火解毒之功,是治疗胃火牙痛的一首名方,经后世历代医家发展,其治疗范围有所扩大。笔者在临证中谨守病机,异病同治,将该方广泛应用于牙宣、牙痛、口糜、食管瘅、呕血(吐血)、鼻衄、湿疮、痤疮等表现为胃火炽盛证者均收到较好疗效,现综述如下,以资共勉。

1 基础方 生地黄20g、当归10g、牡丹皮20g、黄连10g、升麻30g、生石膏20g、灯心草6g。每日一剂,水煎取汁分三次服用。

2 临证应用

2.1 牙宣、牙痛 相当于西医的牙髓炎、牙龈炎、牙周炎等。以齿痛龈肿或出脓渗血、口臭、口干喜饮、嘈杂易饥、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辨证要点。治以基础方加牛蒡子、蒲公英各20g解毒消痈,加皂角刺15g消肿托毒,加牛膝12g导热下行。

2.2 口糜 相当于西医的口腔溃疡、口腔白色念珠菌病。以口腔患处灼热疼痛、口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辨证要点。治以基础方加青黛6g(布包)清热解毒,加麦冬12g养阴清热,加苍术10g燥湿健脾。

2.3 食管瘅 相当于西医的反流性食管炎。以胸骨后灼热疼痛或吞咽梗塞、返酸、大便干结、舌红苔黄滑数为辨证要点。治以基础方加竹茹15g清热化痰,加栀子12g泻火解毒,加姜半夏10g燥湿降逆,加浙贝母15g解毒散结。

2.4 呕血(吐血) 相当于西医的上消化道出血。以脘腹闷胀作痛、吐血鲜红或紫暗、口臭口干、大便色黑、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辨证要点。治以基础方加侧柏炭15g、仙鹤草20g凉血收敛止血,加生大黄6g泻血分实热导热下行,加煅瓦楞子30g消痰化瘀、制酸止痛。

2.5 鼻衄 相当于西医的鼻出血。以鼻出血、色鲜红或深红、口干口臭、烦渴引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洪大而数为辨证要点。治以基础方加黄芩12克清热泻火解毒,加赤芍药12克、白茅根30克凉血止血、清热生津,且赤芍药有止血不留瘀的特点。

2.6 湿疮 相当于西医的湿疹,《金匮要略》中称之为“浸淫疮”。以皮损潮红、丘疱疹、灼热瘙痒、抓破渗液、心烦口渴、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辨证要点。治以基础方加紫草20g凉血活血、解毒透疹,加白藓皮、地肤子各20g解毒除湿、祛风止痒。

2.7 痤疮 俗称“青春痘”,又叫“面疱”、“粉刺”、“酒刺”、“暗疮”等。以皮疹红肿瘙痒或有脓疱、颜面潮红、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治以基础方加赤芍药20g凉血祛瘀,加玄参20g泻火解毒,加连翘20g、白芷10g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加蝉蜕10g祛风清热。

3 讨论

历代诸家对清胃散多有论述,如:清胃散治胃经湿热,齿龈肿痛,或牵引头脑,或面发热[1] ;清胃散治因服补胃热药而致上下牙痛不可忍,牵引头脑满热,发大痛,此足阳明别络入脑也,喜寒恶热,此阳明经中热盛而作也 [2];清胃散治醇酒厚味,或补胃热药太过,以致牙痛不可忍,牵引头脑,满面发热,或齿龈溃烂,喜冷恶热,此阳明之火也,宜用此方[3]。

阳明胃为多气多血之府,又两阳合明为热盛,是以邪入而为病常实,若平素嗜食肥甘煎炙醇酒之品,则易致湿热壅于胃腑而发病,治宜清胃。清胃散方中以生地凉血滋阴、黄连苦寒泻火清热燥湿为主药;用丹皮清热凉血并佐生地去血热而疏其滞,黄连佐之以当归养血和血以防过燥并入血而循其经;以升麻散火解毒宣达郁遏之伏火并与黄连相伍使上炎之火得散、内郁之热得降,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散火而无升焰之虞,并且一升一降,还有利于气机的调畅,同时取其辛凉上行之性共引诸药直达病所。根据《御纂医宗金鉴卷五十一》“清胃散治胃热熏,生地黄连当归身,丹皮升麻石膏煅,临煎须要入灯心[4]”及《医方集解》中相关记载,在原方中加入生石膏20g、灯心草6g以增强清热泄火之力,同时取灯心草以清心降火使上部郁热从小便而出。因原方剂量偏轻,临证中宜适当增加剂量方可取得较佳疗效。纵观全方配伍,清热、凉血、泻火、解毒、除湿之功齐备,故临证中稍作加味即可用于牙宣、牙痛、口糜、食管瘅、呕血(吐血)、鼻衄、湿疮、痤疮等表现为胃火炽盛证者,疗效较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清・吴谦,等.御纂医宗金鉴卷二十九(武英殿版排印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52-353.

[2] 盛维忠.中医内科名著集成脾胃论卷下.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55.

[3] 何清湖,周慎.中华医书集成第二十八册综合类7(景岳全书卷之五十七).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849.

[4] 清・吴谦,等.御纂医宗金鉴卷五十一(武英殿版排印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