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释“干” 5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释“干” 5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初中新版语文教材注释中将“河干”解释为“河边”;老版教材中将“江干”解释为“江岸”。从字面上看两者之间似乎没有太大的差别,但细细玩味,两个词在范围上却有着巨大这差距。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干”这个字的含义,才能更接近作者的创作意图呢?

【关键词】初中语文;注释;“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2007年3月第2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28课《观潮》中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文下注释②[江干]江岸。而在2013年5月第三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25课《河中石兽》中:“沧州南一寺临河干”文下注释③[河干(gān)]河边。这两例注释看似没有太大的区别,仔细想来两者之间还是有着很大的范围区别。“江岸”“河岸”的范围应该只包括江河两侧堤岸的范围,界线比较明确;而“江边”“河边”的范围要模糊得多,既可以无限宽,也可以无限窄。该如何解释才能更加符合文章作者的创作意图,我们尝试从“干”这个字的意义发展的角度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一、现代汉语中“干”字的来源

1986年12月出版的《简化汉字总表(1986年新版)》,第一表中收录“干【乾】”,文下注释“③乾坤、乾隆的乾qián(前),不简化。”由此可知,现代汉语中使用的“干”是由“”和“乾”的一部分简化而来的简化字。那么“干”是不是为“”和“乾”所造的新字呢?翻阅文献和工具书我们发现“干”并非是新造字形,甲骨文中就收录了、等多个字形,东汉的许慎也在《说文解字》中收录:“犯也。”也就是说“干”并不是一个新造字形,至晚在使用甲骨文的商代就已经产生。由此我们可以推断,现代汉语中“干”意义应该来自于“干”“”和“乾”三个字。那么,教材中的两个“干”字的含义,是来自于其中的哪个字或者哪两个字?

二、意义考察

1.“乾”字含义考察“乾”字是有qián和gān两个读音的多音字,《简化汉字总表》的注释已经将qián这个读音帮我们排除,我们只需要考察gān这一读音上的含义。

与“湿”意义相对,表示水分很少或者没有水分。

例如:中谷有,其乾矣。――《诗・王风・中谷有》

在表示“没有水分”的基础上引申为“枯竭”。

例如:外强中乾。――《左传・僖公十五年》

(3)在(1)的基础之上产生活用,或用作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干――竭尽。例如:乾泽而渔。――刘向《说苑》

(4)表示加工制成的干食品例如:人负朱六斗,卒自携五日乾粮。――沈括《梦溪笔谈・官政》又如:豆腐乾等。由以上例子来看,将“河干”“江干”的干解释成没有水分的“干燥”的含义,显然是不合适的。

2.“”字含义考察《文解字》载:“,木也。”即“”的本意应该为“筑墙时支撑在墙两端的木材。”在这个意义的基础之上后来又引申出“事物的主部分”的含义。如:“”、“”、“骨”。

3.“干”字含义考察(1)由甲骨文的字形来看,“干”应该是一种类似于现在的“叉子”一样的一种武器,或者是用来打猎的工具。用它将野兽或者敌人控制起来,使其无法行动、攻击。文言文中表示“盾牌”的含义较为常见,后来也泛指兵器。

例如:

能执干戈以卫社稷。――《礼记・檀弓下》

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说文解字》载的“犯也。从反入,从一。”即侵犯,犯上作乱的含义。

例如:

赵孟使人以其乘车干行,献子执而戮之。――《国语・晋语五》

干国之纪。――《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文言文中“干”字,除了表示“盾牌”、武器外,还有一个常见意义,用来表示“岸,水畔”。《说文解字》载“水而高者。从干声。五旰切。”但《说文解字》载“干,犯也。”似乎和岸没有关系。翻阅资料我们发现《甲骨文字典》《金文编》《战国文字编》中均未收录“岸”的字形,《古文字类编》在“甲骨文”“金文”栏目下未收,在“其他文字”栏目下收摘自《秦印文字汇编》字形,这说明“岸”的产生年代最早不应该早于战国时期。由此,我们可以大胆推断在“岸”字这一字形在没有产生之前,古人一直在用“干”这一字形假借过来表示“堤岸、岸边”这一含义。

例如: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诗・魏风・伐檀》

后来为了表义的明确,才造了“从干声”的形声字专门用来表示这一义项。

例如:淇则有岸。――《诗・卫风・氓》

三尺之岸,而虚车不能登也。――《荀子・宥坐》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诗经》中表示“堤岸、水边”含义是“岸”与“干”均有使用,使用“岸”字的有三例:

帝谓文王: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皇矣》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小雅・十月之交》

淇则有岸。――《诗・卫风・氓》

使用“干”字的也有三例,分别为:

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诗经・邶风・泉水》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诗经・魏风・伐檀》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诗经・小雅・斯干》

《诗经》的出现年代虽然远远早于战国,这不能说明“岸”字已经产生。检索比《诗经》时间稍晚的《论语》《尚书》《左传》《孟子》均没有出现“岸”字。这可能是文献传抄中的问题,抑或是经过焚书坑儒之后,口头传经出现的问题,目前笔者还没有更好的解释,待后续研究。但是,上述材料足以证明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两个“干”字都应该解释为“河岸、堤岸”。注释中将[江干]解释“江岸”是比较恰当的;而将[河干]解释为“河边”稍显不妥,应该改为“河岸”。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附注:本文属于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

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课题编号:FHB1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