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单簧管乐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单簧管乐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1909年德彪西创作的单簧管《第一狂想曲》,使得单簧管的演奏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这首作品从其选材、结构、和声以及独奏与钢琴间的关系来说,与以往的作品都不一样,具有全新的音乐意识。因而,在演奏方法上需要格外的讲究,针对不同的情况予以不同的处理,以适应作品多方面的表现追求。

关键词:德彪西; 演奏方法; 指法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J6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2-056-001

一、

法国印象派家克劳德・德彪西,1862年生于巴黎,1918年在巴黎逝世。他十一岁那年,就以卓越的音乐天才考入巴黎音乐学院,以后获得罗马大奖。他的代表作《牧神的午后》前奏曲,就是根据玛拉美的同名象征主义诗歌创作的。他的艺术观点、创作风格都受到这两大艺术流派的重要影响。

德彪西不仅开创了印象派音乐,而且把印象派音乐发展到了顶峰。1909年德彪西创作的单簧管《第一狂想曲》,是德彪西创作生涯顶峰时期的成功作品之一。它的诞生,使得单簧管的演奏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这首《狂想曲》除了具备了以上特点外,还具备例如奏鸣曲和回旋曲的趋势特点。可以看出,他是受过严格的传统音乐教育的。

二、

我们之前已经说过,印象派的音乐特点是一种神秘的、梦幻般的感觉。我们如何才能演奏如此完美的音乐呢?从德彪西《第一狂想曲》的演奏和不断学习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演奏此曲时,音色的控制、指法的合理运用、感情的处理和读谱的准确性等方面,对演奏者都有很高的要求。

美国单簧管演奏家格莱泽教授说:“演奏这段主题时,要让音乐厅最后一排的听众都能听到,但是不能用F,也不是mF,只能用PP。”只有具备了这种泛音比例适当的,既柔和、又有穿透力的;在PP的音量上既有亮度,又有厚度的音色,才能使最后一排的听众也享受到这晨雾般朦胧的意境。

在德彪西的音乐中,对于音色的追求是其最主要的特色之一,所以其他方面,包括和声,都可看作是从属于音色的。与音色紧密相关的力度因素。这首《狂想曲》的绝大部分乐句是在P和PP的力度上演奏出来的,而处于某种乐器最佳音色的mF力度的乐句,还不到十小节。德彪西的这种飘渺、梦幻般的音乐,一直被评论家们公认为是“写暗示性、低诉般音乐的巨匠”。

三、

从演奏中我们会发现有很多地方指法的运用非常关键,如果运用不好,将直接影响到演奏,因此对指法的运用也非常严格。但是,每个人的乐器型号不同,指法也有所不同,要因人而异。

演奏中,我们会感觉到绛A音有落下去的意思,可能非常有效的调整绛A音偏高和杂音大的出现,运用上面的指法可以更好的与绛B音的指法容易连接,使降B音更加饱满。

乐曲第2段第6小节和第8小节两次出现了小字三组的升D音。如用右手3指不易发音,而且音高偏低,此时若改用右手4指加5指的指法(指法4),这样除了音准把握起来困难外,有利于这一组四个音在弱奏上的处理,但要注意升D音之后的升C音要将右手5指抬起,不然就会使升C音过高。

之后乐曲速度会成倍加快,一直到14小节,该小节中的升F音大有被前小节中两组三连音的渐弱推出来一样。演奏中我们用平常的左手2指会感觉吃力些,而且容易在F音进入吹奏升F音时加带G音而显得音阶不干净,倘若用F键加入右手推按管右侧下方(指法5)会感觉好一些,可以更好的连接下一个音。

乐曲进入第三阶段,印象派飘渺、朦胧的感觉再现,十分的弱。在进行到5小节的绛D音下行到C音时,渐渐消失。此处是单簧管演奏的一大难关,太弱太强都不行,在一拍半的绛D音开始渐弱到C音时,如果按下右手4指的指法(指法6),可以使发音容易、轻松。

乐曲第5段落12小节的6连音,同时是难点,即使多加练习也难保不出一点差错,但是采用前述的处理升F音指法的安排,就可以化解这一难点。

第一次出现的升F音右手食指控制(指法7),之后食指按住下面两个边键不动,这样可以使后面的音阶吹奏更加清晰、流畅。接下来第15小节的三个颤音中升A音最有难度,不好演奏。此处宜采用的指法是按住右手2指不动、轻轻的打动左手2指(指法8),且不宜用力过大,以防B音偏高。

我们在演奏中高音区的指法也是非常难控制的,第9段第8小节处。这里的绛G音如果用左手3指的话,感觉音色会偏低,在此处之前的绛E音用右手2、4指(指法9),到绛G音时保留右手4指不动(指法10),会有很好的效果。

四、

我们在看乐谱的时候,对乐曲的理解和对谱面的一些音乐术语和细微的标志也要认真的对待,在我们演奏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有一段经过句很容易被忽略,往往被一带而过。

请注意第29~30小节每拍的后十六分音符,30小节带点,而29小节却没有。要能演奏出它们的区别和不同,效果大不一样的。我们演奏中在处理上不能盲目模仿别人或者夸张的自己表现。

结语

德彪西《第一狂想曲》这种印象派的特点音色,我们同样也可以应用与斯得拉文斯基的《三首单簧管独奏小品》中的第一首。但也不是什么样的乐曲都能套用。比如古典主义作曲家普朗克的单簧管奏鸣曲,就应用古典、朴素自然的音色来演奏。

总之,德彪西《第一狂想曲》的诞生,使得单簧管的音色变化及表现更为丰富,力度对比更为强烈。给我们独奏音乐会的节目单上又添上了一首保留曲目,它也成为了各大国际比赛的必备曲目。要是说德彪西的音乐被喻为十九世纪音乐与现在音乐之间的一个桥梁,那么我认为他的《第一狂想曲》就是单簧管演奏艺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参考文献:

[1]王振先.《单簧管运指及运指中值得注意的问题》(z)1995

[2]迟铮.《德彪西(第一狂想曲)的指法研究》(z)2006

[3]陈建华.《管乐器手册》(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4]Robert Spring.《单簧管的演奏技术》(J)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