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新时期国有施工企业依法治企工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依法治企是企业做强做大的必要方针,企业只有通过建立健全依法治企的规章制度,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才能确保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依法治企已成为国有施工企业提高现代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要全面推进依法治企,真正做到依法治理、依法决策、依法经营,减少企业风险,使企业走上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国有施工企业;依法治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和社会主义法治的日益健全,依法治理企业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应有之义,企业必须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经营,才能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法律的保障。不违反法律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基本要求,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新时期,依法治企已成为国有施工企业提高现代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四川交投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结合工作实际,以推进生产为主线,以制度建设和风险管理为重点,依法经营管理、减少企业风险,使企业走上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
一、深刻认识依法治企工作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依法治企是国家推行依法治国的微观基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重大任务,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依法治国迅速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企业在依法治国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突出表现为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推进依法治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扎实推进依法治企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措施。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健全,对于现代企业来讲,依法治企是确保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只有遵照法律法规的要求来经营管理,才能做大做优,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二、切实重视依法治企,促进企业管理水平上新台阶
(一)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依法治企必须先有章可循,依法治企最首要的问题是先解决制度问题。把依法治企工作列入企业的总体规划,建立健全法制框架下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的规章制度使得企业在管理中有章可循,以法制为准绳,可以及时发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容易引发的违法违纪问题,并可以在出现问题后,依照法律和制度规定妥善解决是非。
国有施工企业应梳理各个业务流程,找出各个流程上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和关键的风险点,通过系统分析,修订管理制度并完善内部控制措施,防患于未然。在实际执行中,企业生产部门会同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审计机构共同构筑多道防线,在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流程,有效规避经营风险,为公司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提供精准的法律依据与制度保障,推动企业制度体系走向完善。
(二)加强重大事项的依法决策。企业管理中对重大问题的决策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应依照法律,按照法律制度规定的程序,做出决策。只有坚持依法决策和集体决策,才能凝聚全体职工的思想意志,充分调动企业所有人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三)推行法律顾问制度。推行企业法律顾问制度,聘请资深律师担任企业法律顾问,是规范企业行为,促进企业依法治企的重要手段。
(四)强化合同管理意识。合同能够保障合同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同时避免双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争议。在签订合同时,要注意一些条款性事项,具有防范合同风险的意识,切实维护公司权益。合同实行律师审签制,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
(五)完善内控体系和推进执行力的有效监督。内控制度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完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必须坚持全面性原则。公司的内部控制涉及到全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覆盖各生产业务环节、部门、分子公司、项目部和重点岗位,各环节要逐一进行风险控制,形成一套完善的内控管理体系。
有了完善的内控体系,企业是否能够真正实现依法治企的目标,更体现在执行力上。强化财务、审计、法律、纪检监察等监督部门的合力,开展自查与互查,依照制度规范查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确保企业员工按照制度要求落实各项工作。
(六)推进民主化管理。贯彻落实《工会法》、不断推进职工民主管理工作。通过职代会、公开栏、简报等多种形式,重点公开涉及生产经营、大宗物资采购等热点、难点和廉政建设的关键事项,让职工代表参与公司重大问题的研究、参与干部考评并对安全生产、制度改革等进行监督;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签约率100%;作好管理,及时了解、化解矛盾和问题,将依法治企落到实处。
(七)加强教育,建立企业法制文化。利用简报、网页、板报等多种宣传渠道,广泛深入开展依法治企宣传教育,提高依法治企教育的针对性。重点加强安全生产、劳动用工、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的法律知识学习;开展普法教育,营造懂法、知法的良好氛围,促进企业法制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蒋海鹏、孟瑶,加强内部控制 促进供电企业依法治企[J].《经济视野》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