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生物学教学中隐性知识显性化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生物学教学中隐性知识显性化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在分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关系的基础上,对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的隐性生物学知识进行了系统梳理,探讨了在教学过程中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隐性生物学知识显性化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92-03

1958年,英国生物学家、哲学家波兰尼(Michael Polanyi)首次提出知识可以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这两类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将产生新知识,[1]而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是知识转化过程中的难点。20世纪60年代,隐性知识及其显性化成为发达国家的研究热点,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包括我国学者在内的各国理论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传统的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关注显性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隐性知识的传授。然而,隐性知识是人类获得和持有的终极能力,是各类知识融会贯通的关键,亦即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具潜在价值。那么,生物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使隐性生物学知识显性化?本文从生物学学科的特点出发,就如何发挥隐性知识的作用及其显性化的途径进行一些探讨。

一、教学中隐性与显性知识的关系

通常人们根据知识的获取、传递的难易程度,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与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而教学中的隐性知识指在教学过程,存在于教师和学生中难以模仿、表达和规范化,不易与他人交流和共享的知识。教学中的显性知识则是指师生间能够系统表达的、正式而规范的知识。教师只有将凝聚在其个体的有价值的隐性知识转化为能够通过书面和系统化的语言表达的显性知识,才能促进师生间有价值的隐性知识的共享。在波兰尼的著作中,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和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是一对对立的概念,前者是指“沉默的”、“不明说的”和“心照不宣的”知识,又称为意会知识、非言传知识(inarticulate knowledge);后者则指“明确的”、“清楚的”和“明白表示的”知识,即明确知识、言传知识(articulate knowledge)。[2]关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关系,我国学者王德禄认为:外显知识可以说是“冰山一角”,而内隐知识则是冰山底部的大部分,托起整个冰山。[3]内隐知识是智力资本,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外显知识不过是树上的果实。据报道,人类20%的知识是显性的,80%的知识是隐性的。[4]由此可见,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是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的开始和源泉。教师的教学知识也是由显性教学知识和隐性教学知识两部分组成的,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显性教学知识,还应关注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隐性教学知识,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我调节、监控能力。

二、生物学教学中隐性教学知识的类型和特征

在隐性知识的研究中,野中郁次郎[5](Nonaka)将波兰尼(Polanyi)对隐性知识的分类具体化,指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包括认知(cognitive)和技术(technical)两个要素。隐性知识是人类进行知识创新的关键。教师的隐性教学知识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经过反思和实践形成的个体特有的教学知识,是教师教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以个体的经验存在着,难以清晰、准确地用文字、图表或语言描述,但在教学中却深刻地影响着显性教学知识的获取、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及教学目标的达成等。认识和理解教学过程中的隐性教学知识是整个教学目的得以真正实现的一个必要前提,也是当前深化生物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生物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隐性教学知识也包含着认知和技能两个要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关教师认知要素方面的隐性教学知识。认知要素系列的隐性教学知识主要包括教师个人的直觉、灵感、洞察力、信念、价值观和心智模式等,它是教师个人知识的基础,隐含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及教师的显性教学知识中,与教师的经历、潜在素质、性格、修养等因素有关。①教师的教态,教态是教师所特有的外在的各种素质的综合体现,它通过教师的面部表情、态度、姿势、动作、语言、服饰等得到表现。教师的教态素质立足于教师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职业所特有的隐性教学知识,它以丰富的“非语言行为”(如得体的服饰、会意的微笑、恰到好处的象形手势及谈吐的神态等感性形式)融入教学,使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等到熏陶与感染,触发和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切实体验,提高教学效果。②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隐性管理及权威辐射,教学的隐性管理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间接控制或通过潜在力量影响学生行为和心理状态的一种管理方法。在课堂上,教师若能恰当地运用目光交流法、动作暗示法、表情引导法和情感共鸣法等,有利于增强教学的吸引力。目光交流法是指教师通过眼睛的神采和眼神的流动传递自己想要表达的愿望、态度、思想情感和言语。例如在讲到生态平衡中人类对其破坏的内容时,给予鄙视的目光,而在讲到人类对鸟类的保护行为时则流露出赞扬的目光等,这对课堂具有隐性的调控功能;动作暗示法是指教师用各种动作暗示,向学生传递教师的指导或管理信息,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引导去思考领悟,是辅助课堂管理的非语言的外部表现形式;表情引导法是教师通过面部表情变化把一些难以或不宜采用言辞表达的微妙、复杂、深刻的思想情感准确地表露出来,对学生有较强的潜在调控作用;情感共鸣法是指教师充分发挥情感所具有的信号和调节功能,把自己的意图信息传导给学生,从而起到学生的共鸣。权威是指在某领域里能使人信服的力量或威望。教师的权威包括学识、专长、治学态度、品质修养、爱心、同情心以及教师的人格魅力等,这也是一种无形的隐性知识,会成为学生效仿和追随的对象,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身心成长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更多的是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感染着学生,也是各类隐性教学知识中最难掌控的知识。③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独具个性魅力、思维方式、及审美趣味的具有稳定性的教学风貌。它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结果,是教师思想情感、教学观念、教学技巧、知识素养、品德修养及个性特点的独特结合和集中表现,其独特性表现在其独特的教学风范、教学机智、教学语言、教学策略及随机应变技巧等方面。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逐步形成的一种教学个性,是教师重要的隐性教学知识的组成部分,我们通常难以叙述清楚它内在的结构和外在的表现,但良好的教学风格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2.有关教师技术要素方面的隐性教学知识。技术要素方面的隐性知识主要包括非正式的,难以用语言或其他书面形式明确表达的教学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它与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教学行为和教学内容紧密相关,是个人长期积累和创造的结果。①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综合的语言艺术,主要包括有声的口头语言和无声的态势语言。教师在教学中的有声语言主要包括语音和吐字、语速和音量、语调和节奏、语汇和语法等,在教学教程中准确合理、规范而严密的巧妙配合应用这些语言技能,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效果的提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类语言与教师的个人的阅历、教学经验、个性特点、知识的修养、语言技能的修养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内化程度等因素相关,同时还受教师个人情感的制约。因此,教师有声系统的课堂语言是教学过程中最具影响力和特色但又难以掌控的隐性教学知识之一。教师的态势语言,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运用人体的部分形体变化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进行思想交流的辅助有声语言的各种交际手段,包括身姿语言、手势语言和表情语言等交流形式。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准确、适当地运用态势语言并与有声语言自然协调地配合,能达到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师生感情、突出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②师生交流情感的互动技巧,教学中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技巧多种多样,既包括教学情境的创设、设问激疑、小组讨论、合作实验、攻固练习等显性知识,也包括眼神交流、情感交流及肢体语言等多种形式的互动和交流内容。这类隐性教学知识地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和沉淀下来的,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生能力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③即时信息收集和处理技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练习、检查作业等多种方法收集教学反馈信息外,还可以透过学生的眼神、面部表情及课堂的气氛等现象捕获接信息,及时把握学生对知识信息的理解程度,进而迅速调整教学方案和进程,修改教学行为,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这类教学反馈信息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突发性,是教师通过敏锐的感知、师生情感的交融、教学情景的体验而创造的隐性教学知识,它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节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④生物学实验技巧,生物学实验对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力及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等都有重要的作用。但在生物学实验中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规范的操作技能、学生的合作探究、实验现象的分析及实验课堂的应急处理等内容充满难以掌控的问题和技巧,而这些实验技巧与教师个人的知识修养、动手能力和熟练程度、实验与教学环节的协调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都有密切的关系。

三、生物学教学中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途径

1.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在生物科学发展史中,科学家创造了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生物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和所讲内容密切相关的故事,把所要讲授的课题渗透在故事中,巧妙地提出学习任务,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目标上,营造宽松、信任、融洽的和谐课堂氛围。只有如此,学生才敢于并乐于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所以在教学中,对学生标新立异的观点要尽可能地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对于学生的错误、偏差要保持宽容态度,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改正错误,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学习的快乐。

2.创造课堂实践情境。生物学的诸多隐性知识是隐蔽在实践中的,带有较强的情境性,因此教师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实践情境,如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鲜活的生物材料、生物标本和模型、挂图等直观手段,向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尽量使学生通过眼、耳、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充分感知所学对象,经历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丰富其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体系,通过这个体系,他就可以和其他人交流和共享。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性。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参与中直接地体验、感受到难以用文字、言语表达的隐性知识,从而获得更科学准确的新知识体系。

3.分组合作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通常只注意了师生间的互动,或者学生和教学材料间的互动,而最容易忽略学生之间的互动。如何构建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模式,是现代生物学教育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模式。教师首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然后构建合作小组。班级可以根据学习主题的需要,以不同的形式灵活分组,形式各异,每个小组的人数也不固定。这样每个小组存在一定的随机成分,学生乐于接受,小组自然形成。组内的成员可以进行协商讨论,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可以得到发挥。同时教师和每个学生隐性的认识立场、观点或模式伴随着具体的见解即可显现出来,学生在互相帮助、互相协作的关系中学到好的经验和习惯。

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隐性知识多种多样,其显性化的途径还尚待开发。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学工作者,应及时更新和转变教学观念,大胆实践,从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包括备课和教学评价等,都应考虑到相应的隐性知识,并努力把在长期教学过程中积累的大量隐性教学知识转化为显性的教学知识,促使自己的专业隐性教学知识得到重构和发展,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Polanyi M.Personal Knowledge[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13-51.

[2]刘仲林.认识论的新课题-意会知识[J].天津师大学报,1983,(5):18.

[3]张民选.专业知识显性化与教师的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2,(1):25-31.

[4]龙艳红.隐性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企业家天地 (理论版),2007,1:114-115.

[5]Nonaka I.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J]. Organization Science: A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Sciences,1994,5,(1):14-37.

基金项目: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研究项目(教基452号)

作者简介:李金亭(1962-),女,河南省新乡市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物教学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