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探析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成因及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析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成因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前中国国际收支正处于双顺差阶段,本文将提供一个分析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双顺差的成因、利弊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在分析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时笔者深入得从居民高储蓄、外商直接投资、国际投机资本这三个方面入手,并针对国际收支顺差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一些弊端,相应得提出了解决政策。

关键词:国际收支双顺差 高储蓄 外商直接投资 国际投机资本

一、中国国际收支顺差的现状及研究意义

众所周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个别年份外,中国一直保持着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增加趋势。按照国际收支平衡的原理,一国出现经常项目顺差应该导致资本项目逆差,只有在金融危机期间,为了积累外汇储备、稳定宏观经济才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双顺差,但中国的情况则相反――在经常项目出现顺差的同时,资本项目也是顺差。象中国这样的大国,保持双顺差15年以上,在国际经济历史上绝无仅有。而外汇储备的累积正是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集中体现,双顺差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外汇储备的迅速增加,其增长速度更是惊人(见下表一),到2006年2月底中国外汇储备已达8537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一。现在中国已经累计了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成为世界第一外汇资产持有国,中国的外汇储备主要是美元资产,在今后两年内,美元很可能会大幅度贬值,而其一旦发生,中国将遭受惨重的资产损失,所以为了避免外汇储备的继续增加而遭到损失,我们研究国际收支双顺差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二、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

(一)从高储蓄来看国际收支顺差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经济教授杰弗里・萨克斯和费利普・拉雷恩在他们的宏观经济学研究中,从储蓄(S)与投资(I)的跨时期理论出发,分析得出一个定义经常项目(CA)的模型:CA:S―I。根据这个模型,我们知道:一国国民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差额形成该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余额。如果一国储蓄率相对国内投资率较高,国内的剩余储蓄就要通过经常账目顺差的方式,把商品与劳务输出去。因此,过高的储蓄率维持了经常项目下大规模的顺差。正如美国经常项目的逆差是因为本国居民的低储蓄,而我国经常项目的顺差是因为我国居民的高储蓄,这主要是因为对于居民而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全,居民在医疗、住房、教育费用及养老方面还承担着更多的责任,所以居民对自己的收入不是积极消费而是放在手中进行预防性储蓄,导致了预防性储蓄占了很大比重。龙志和周浩明(2000)认为中国城镇居民有强烈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施建淮和朱海婷(2004)证实预防性储蓄动机存在于中国的城镇居民储蓄决策中,朱信凯(2005)从理论和经验上证实农户在安排其消费(储蓄)活动时处处谨慎。

储蓄的另一面就是消费,所以过度的储蓄挤占了消费,使得内需不足,2003-2004年我国总消费占GDP的比重在58%左右,2003年美国和英国的这一比例分别是86.7%和84.2%,2001年同为亚洲国家的日本、韩国和印度分别是72.4%、78.5%和74.8%24。可以看出我国目前消费需求并不旺盛,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需求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已经成为了一个短板,无法带动经济发展,在这种居民限制自己的消费进行预防性储蓄的情况下,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就集中于出口,但是这样反而使经济陷入一种非常不利的循环模式中:为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必须保持出口较高的增长态势,而技术上又存在着约束,那经济增长只能赖于我国劳动密集性产品在国际市场继续保持低廉的价格,这就意味着我国劳动力收入将维持在较低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增长过慢,收入预期降低,从而又进一步严重限制了消费水平,最终内需难以启动,所以说居民的高储蓄使得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保持了顺差。

(二)从外商直接投资来看国际收支顺差

由于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远远小与外商在我国的直接投资的规模,即在此项目下,我国一直是资本的净流入国,两者之间巨大差额就形成了资本项目的顺差。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为调整产业结构,在市场换技术发展的思路下,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同时利用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成本和一系列优惠政策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下面表二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从1990年的34.87增长到2005年的791.27,尤其是在2002――2003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跃居世界首位。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良好的市场经营环境,使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是理所当然的。但同时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却相对很小,这说明我国在实施“引进来”战略的同时却没有很好的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在资本流出方面还存在着严格的管制。所以尽管我国看重的不是资金,而是先进的技术,但最终还是带来了资本项目顺差。

但发展思路的合理并不意味着结果的合理,外资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我国企业的技术扩散和技术溢出,确保他们长期的竞争优势,在大量外资企业向中国转移的过程中他们选择的是加工贸易。2005年我国出口总额为7620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出口额4164.8亿美元,约占当年54.6%。这种经营方式主要是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来完成简单的装配,这就决定了我国贸易收支顺差的必然性。由于“两头在外”,加工贸易条件下的出口额必然大于进口额,贸易顺差即为加工生产带来的增加值,这必然带来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也就是说,外商直接投资既能通过经常项目也能通过资本项目使得国际收支保持双顺差。

(三)从国际投机资本来看国际收支顺差

同时自2002年2月起,作为国际货币的美元开始贬值,这很大程度上源于美国贸易与财政的双赤字,人民币单一钉住美元,对其他货币贬值,造成币值低估,人民币升值压力上升。此外,近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尤其是自美国日本等国提出人民币升值的要求以来,市场上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逐渐增强。升值预期刺激了国际资本向我国的流动,诱致大规模的投机性资本通过各种途径流入我国,扩大了国际收支双顺差.这种资金流入的方式多种多样,如以商品及服务贸易的盈余,或是以直接投资方式,或是以无法正式统计的灰色渠道,最终导致国际收支的资本账户顺差。在国际收支双顺差不断扩大的同时,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又进一步加强,越来越多的投机性资本就随之涌入我国,从这个角度来讲,国际收支顺差与投机性资本是相互推进的,形成了一个自我加强的循环过程,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这几种主要原因,在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收支顺差不断增加,但是国际收支顺差是把双刃剑,在给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对经济产生消极的影响。

三、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弊端

双顺差可增加外汇储备,增强综合国力。大量的国际收支顺差带来的巨额外汇储备提高我国抵抗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有利于我国应对国际金融风险,增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信心,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保障。双顺差也有利于维护国际信誉,提高对外融资能力,双顺差引起的外汇储备增加表明我国有良好的国际偿债能力,增加了对外偿债能力,提高了国际信誉,使我国在国际市场进行融资时,能够容易得以较低成本来取得各类贷款。但在国际收支双顺差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保障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这种弊端也日益表现出来,它主要体现在下面几点:

(一)不断增加的国际收支顺差加剧了通贷膨胀

我国国际收支顺差明显加大带来了外汇储备急剧增长,而央行为了稳定汇率,被迫发行本币而收回外币,这就加大了中央银行通过冲销方式维持国内货币供给稳定的成本和难度。从2003年4月起,通过频繁发行央行票据进行冲销,至2004年10月底,央行票据余额达到9010亿元,需为这些票据支付300亿元左右的财务成本,从而加大了基础货币供给增长的压力,而基础货币的增加就意味着增大了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2004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到103.9%,2006年以来物价不断攀升的事实论证了我国已经面临着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二)加剧了国际贸易摩擦

正如上述经常账户的顺差来源于净出口的增加,是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迅速增加的结果,而出口的迅猛增长必然会加剧全球出口市场的竞争,对他国的出口构成威胁,很容易招致世界一些国家的不满和报复,引来他国的攻击和报复,日益增多的国际贸易摩擦也伴随而来。2005年以来,纺织品贸易摩擦成为我国对外经贸的焦点。5月13日,美国决定对来自我国的棉制针织衬衫、棉制裤子、棉及化纤制内衣采取“特保”限制,规定这三类中国产品进人美国市场的数量今年最多只能增长7.5%。5月18日,美国对我国出口纺织品的设限品种增加到7个。4月25日,欧盟决定对中国9类纺织品进行特别限制调查,5月23日起,就是否对进口T恤和麻纱启动“紧急特保”程序,与我国进行正式磋商。

(三)导致国际投机性资本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伴随着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账户的顺差增大,国际储备迅速增长,人民币客观上存在升值预期。但由于前期单一钉住汇率制度本身缺陷导致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不仅没有适时得以释放,反而由于美元的大幅度贬值而贬值(相对于非美元外币),进一步强化了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因此大量的投机性资本通过各种途径进人我国。由于大规模投机性资本的进入,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的货币政策,使我国政府在货币政策的实施方面陷入被动。正如上述我国在通货膨胀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本应该提高利率来控制通货膨胀,但是为了抑制国际投机资本的大量流入,央行又被迫不得不维持低利率,可见,央行正面临着一个两难选择。

四、改善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政策性建议

减少经常项目应从扩大消费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着手,而要扩大消费就要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和提高居民收入。只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达到矫正居民预期,降低居民预期支出的不确定性,从而减弱居民对未来的风险预期程度,最终减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所以我们应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健全养老制度就要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范围由局限于国有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扩展到各类所有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覆盖所有的城镇居民和乡村居民。同时居民储蓄中很大一部分是为将来的医疗费用而进行储蓄,使居民获得充分的医疗保障,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我国的高储蓄问题。强化医疗服务管理,坚持医疗保险、医疗机构改革并举,对于非赢利性的医疗机构执行政府规定的医疗服务指导价格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而对于赢利性医疗机构放开服务价格,根据市场需求自主确定医疗服务项目;还要完善医疗保险的法律法规,通过加快立法步伐,保证医疗保险基金有长期稳定的来源;加强医疗保险的监督体系,建设成立有效的监督组织,加强对医疗保险基金的社会监督,增强管理的透明度。另一方面要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劳动力的成本,提高中国劳动力待遇,只有收入增长才能提高国内消费。

应尽快取消引资优惠政策,对内外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说过:“依靠对外资企业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是没有好处的,优惠这一概念的另一面就是歧视,怎么能靠歧视本国企业把本国企业发展上去呢?”中国目前许多政府把引资作为考核政绩的标准,为了多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政府一味得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和继续笼统的改善投资环境,使得引资偏离了利用外资的初衷,大量的外资根本没有技术含量反而恶化了资源配置,占领我国国内潜在市场,这种引资对中国有害无益。所以目前在引进外资时,我国必须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此外我国还应该立足于本国企业的发展,通过提高自身技术和改善技术约束,增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才能从本质上解决我国引进FDI的问题。

为了预防国际性投机资本大规模进攻而导致国际顺差的继续扩大,我们必须建立有弹性的汇率制度。因此首先应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适当增加汇率弹性,将增加国际投机资本流动收益的不确定性,有利于遏制资本大规模单边流动,减少国际收支顺差。我们要不断完善汇改后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使汇率制度变得有弹性,才能有效防范国际投机资本的流入。其次还应该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密切关注金融市场上的动向,及时披露真实的金融信息,有意识地引导公众的投资行为,进行有效的市场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