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扩大内需没有捷径可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扩大内需没有捷径可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保增长”放在明年工作首位,同时也阐明了“保增长”的具体途径:那就是要通过扩大内需的方式“保增长”,通过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保增长”。日本经济的积弱不振告诉我们,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现在让我们看看,经济学理论能告诉我们什么。

政府增加投资时,应该避免挤出效应的高企。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的增加会导致私人部门支出的减少,进而使得刺激政策效力大打折扣。考虑一下政府通过发行国债筹集基建资金的情形:政府实行赤字财政意味着需要从市场上借钱,所发行的国债实际上要同企业债券和其它金融工具从市场争夺资金,一些来自私人部门的借贷者就会因政府发债而被“挤出”金融市场。同时,国债供给增加后,其价格会下降,因而利率将被抬升,这会增加私人部门借钱的成本,一些谨慎的借贷者也会被迫放弃投资。极端情况下,政府增加开支会导致私人支出的同幅度下降,因而对经济增长没有帮助。在经济紧缩期,市场上的闲置资金较多,利率通常也较低,挤出效应通常较小,但仍然不会为零。

如果政府投资不能带动私人部门参与,刺激效果将很不理想。这可能已成为市场的现实担忧。英国《金融时报》公布的首席财务官季度调查显示,在中国受访者中,仅有8%的人认为中国政府的财政刺激方案将会提振经济,而有73%的受访者表示,该方案不过提供了缓冲作用。

这告诉我们,政府增加开支的同时,需要努力降低其对私人部门的挤出效应。首先,这要求在经济紧缩期,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宽松的货币政策相配合。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够降低财政支出的挤出效应,是因为市场上可供借贷的资金增多了,同时利率也会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比如,政府发行国债后,市场利率有上升压力,央行为了保持目标利率稳定,会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国债,将利率维持在低水平,央行在这样做的结果是,增加了货币供应,也增加了私人部门的资金来源。

其次,要降低挤出效应,还需要在更大程度上放开政府主导的投资领域的门槛,鼓励私人部门参与其中。这样才不会因为政府支出的增加而限制私人部门的活动空间。另外,在利率进入下降通道时,开展利率市场化会更容易地加快推行,而利率市场化也会增强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市场效率。

相比投资,启动消费领域更加艰难。要想增加消费,就得增加家庭的真实收入,这无疑是个难题。这还不是问题的关键。凯恩斯主义倾向于认为,消费多少取决于家庭当期收入的高低,也就是说,如果政府在萧条期能一次性提高家庭收入,那么消费也就会出现跳跃性增加。如果是这样的话,刺激消费看上去也并不是那么难。

然而,消费其实相对稳定,难以刺激。经济学家发现,与当期收入相比,持久性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更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理性的家庭都有平滑其长期甚至一生中消费水平的倾向,很少有人希望自己的生活质量出现大起大落。这意味着,成功的刺激消费的政策,应该能够提升城乡居民的持久性收入。如果仅仅是一次性地收入增加,老百姓会想着分配在各个时期消费,因而对当期的消费启动帮助不大。

当前,建议发行消费券的议论越来越多。从现代消费理论来审视,发行消费券可能不是一个启动消费的好办法。最近,美国、中国台湾地区等发行过消费券。比如,台湾行政部门为提振消费给每位居民发放3600元新台币(合人民币900元)的消费券总计发放金额高达500亿元新台币,规定持有人要在限定时间内消费。

消费券是能在短时间增加消费者的购买力,但这不是我们启动消费的概念。启动消费,需要政府出台持久的利好,如实行结构性减税,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积极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制定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从现在消费理论来看,坚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不仅是政策目标,也是刺激消费和“保增长”的政策手段,正如中国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的,要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看起来,扩内需和调结构没有捷径可走,不仅需要智慧,还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