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数学课应重视“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数学课应重视“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创设;主动探索;指导

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和发展相统一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小学学习教学目的的指导下,学生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素质教育就需要我们教师把学生当做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不是当做认知体来研究。学生参与学习的状态好坏取决于教师如何去导,这里的导是对学生参与学习的引导。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下面就“数学课如何导”,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为学生营造参与的氛围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往往把学生获得数学知识,作为学生学习的终点。以为储存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就可以应付升学考试,于是急功近利,不注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经常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之下,久而久之,形成所谓的“高分低能”的学生。当前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教书时为了育人,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是为了发展,是他们发展的起点,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健康发展,在外部条件的影响下,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内因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引导他们参与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培养兴趣,增强信心,有了兴趣和信心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就会自动去钻研。想要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必须使参与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迫切要求,而要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迫切需要,则必须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我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求知心里与知识内容之间产生一种“不协调”,从而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将感知、表象、思维、记忆等凝聚在一起,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时,出几道商是3的口算题请学生口算,再请学生编几道商是3的口算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效参与到研究中来。在编题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得出了正确的答案,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继续研究的欲望。接着,请学生讨论:怎样编题,商总是“3”,你有什么诀窍吗?这个问题的提出,顿时,学生浓厚的探究愿望和兴趣被激活了,纷纷探究其中的奥秘。

二、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安排好实践操作的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常常需要借助动手操作。感觉的通道越多,思维的联系就越快。怎样才能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呢?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塔台,让学生唱戏展示自己,这个台搭得要大,四周不能有框框,教师应该像听众那样仔细倾听,抓住关键进行点拨,为学生的表演加油喝彩!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可让学生用6根小棒随意分成几堆,然后按各自分得的情况用加法算式的形式口述,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分块。板书:5+1,2+4,4+2,1+2+3,1+3+2,2+1+3,2+3+1,3+2+1,3+1+2,3+2+1写在一块;3+3,2+2+2,1+1+1+1+1+1+1,写在上面这些式子的右边,以示区别。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说说右边这组算式有什么特点,然后进一步问:这两组算式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接着问:像这样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还有吗?每个学生都争着发言。在学生兴致勃勃的基础上,老师说:谁能用算式表示100个1连加?此时,学生仍然充满信心,争着表现自己。教师可指名一生上台演示,当这位学生加到三十几个1时,他就不想写了,下面的学生也会议论纷纷,这也太麻烦了,学生正想着有没有简单一点的写法,这时老师问:你们是不是想学一种能表示100个1连加的简便方法?就这样,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此时,学生也明白了,要用简便方法表示连加算式,前提条件必须是加数都相同。教学乘法的意义就水到渠成了。这样一节课,学生不但不会感到这部分知识难理解,反而会产生探索知识之间联系的快乐之感。这样教学,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快乐,从自己动手编题到自己探索,教师扶得很少,学生创造的多。

三、给学生思考性的指导

对于提问的问题,学生个体独立思考中难免会有困难,甚至产生错误,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究竟如何指导才能有利于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呢?以往,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直接给出方法,学生一听就懂,一过就忘。因为他不知道你老师是怎么会想到这种方法的,一旦没有老师的提示,又将不知从何想起。因此,教师必须给学生思考性的指导,即不是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而是设计好有助于学生继续展开思考的问题。

如,课堂提问要选择恰到时机,以达到“投石激浪”的效果。问题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能”之时提出。有时,则是在学生自认为无疑时,教师适当提问,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主动思考,从时间上看要多用一些,但是从学生学习能力、心理发展看是值得的,因为我们的教学是提高人的全面数学素质,而不是仅仅为了制造“解题机器”。

参考文献:

谢利民,郑百伟.现代教学基础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锦绣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