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电影画面的动态范围控制《被解放的姜戈》摄影技巧点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电影画面的动态范围控制《被解放的姜戈》摄影技巧点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所谓动态范围,可以理解为曝光的宽容度,也就是同一挡光圈下,画面涵盖高光、中间调和暗部的能力大小。动态范围宽,就是一次曝光中,画面的影调和各种灰阶保持的信息量更大,这是所有摄影者所梦寐以求的技术指标。因为,动态范围越大,可掌控的光线层次越丰富,给后期调整带来更大的便利性,对于创作的品质也会提高很多。

高端数字电影摄影机可以录制原始RAW数据的高码率影像文件,这种RAW数据是未经数字芯片处理之前的画面信息,因此,具有非常宽泛的动态范围,适合制作高端商业影片,但无法在低成本的拍摄中得到普及,因为它的整个系统流程相当昂贵。

而我们普通的摄影机,为了尽力追求更大的动态范围,大多采用各种品牌自己的曝光伽马曲线形式来实现高动态范围,这种模式在低成本的大画幅类别摄影机中比较常用。因为传感器自身的面积尺寸越大,进光量也越多,低照度和动态范围能力也水涨船高。

目前大家比较常见的动态范围曲线有索尼的S-LOG、佳能的C-LOG等机身内置的伽马,这些伽马在不使用原始RAW数据的情况下,可以提供大约13挡的动态范围,这就意味着,利用较低的成本,依然可以拍摄出接近高端电影摄影机的动态效果,对于数字电影拍摄来说,这是非常有用的功能。

那么,我们就结合《被解放的姜戈》的画面拍摄,看看动态范围的控制有什么效果,曝光方面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导演: 马利克·本德让劳尔

主演: 史蒂夫·瑟吉曼 罗德里格兹

丹尼斯·科菲

类型: 纪录片/传记 /音乐

上映日期: 2012年1月9日(美国)

夜景拍摄

在夜景拍摄中,动态范围的控制要非常谨慎,因为,夜景戏的灯光会形成反差极大的高光点,而环境的昏暗度又非常低,从高光到暗部的整体反差比较大的情况下,必须利用机器的高动态LOG伽马曲线来拍摄,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保证高光部分的层次,同时保留暗部的各种细节,既不能曝光过度,也不能曝光不足。

这一组场景的不同镜头中,我们看到,曝光的主体是以人物面部为主,测光和布光先以这个为标准,而高光的点光源在伽马曲线的控制下,没有特别过分的溢出,画面中暗部和中间调的处理,依然是在同一曲线下,进行适当的补光,但也没有过度明亮,防止造成喧宾夺主的副作用。

日光环境

这是一个日光环境下的镜头,画面中,从天空到人物再到房屋建筑,整体的灰阶过度非常平滑,这也是高动态范围曲线的作用,现场的布光痕迹已经降低到最低,让观众看上去很自然,如果不采用动态范围的平衡,很可能造成高光溢出,暗部不足,反差过大的画面,那是电视的风格,不符合电影的视觉美感。

室内室外

这一组室内室外结合曝光的画面更加典型地突出了动态范围的宽泛,外面的亮度很高,而室内的照度却很低,按照一般电视摄像机的标准伽马曲线,会直接导致无法在同一画面中平衡曝光,而过分的补光虽然可以解决一定问题,但会给观众特别做作的感觉,画面看上去没有现在这样真实而饱满。

打开高动态范围曲线之后,高光区域的曲线变得更平滑,也就是让高光的层次更丰富,不会轻易曝光过度,同时,暗部的亮度得到提升,暗部细节中的各种道具都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因此,整体画面反差比较均衡,环境的立体感让观众感到身临其境。

这也是电影拍摄中,大多数导演和摄影师喜欢用光线造型的技术基础,电影的画面充分发挥高动态范围的优势,因而不会产生像电视画面那样反差很小的曝光,电视摄像限制于器材的性能和播出平台的标准,暂时没办法实现电影一样的丰富影调,电视画面的基调偏向直白,画面的感染力大大降低,这都因为电视节目是不能利用高动态范围的伽马曲线,当然,我们拍摄的影片,可以在拍摄前期采用高动态的伽马曲线,后期调整时,要在电视平台播出的话,也会取得好于原始就采用电视伽马曲线的画面效果。

高动态曲线

电影的高动态曲线,给人直观的感觉,画面看上去会有些发灰,反差比电视低,对比度也低一些。为了突出镜头中场景的主观立体感,可以用光线进行分层的设置,比如这个画面,为了让前面的主体人物从背景中跳出来,灯光师在人物的背面安排了很美妙的轮廓光,用人物的背后轮廓光形成的装饰效果的线条,划分了前景和背景的关系,透视感得到加强。

窄动态范围曲线

本片中,除了整体的一致风格外,在人物回忆过去的片段中,采用了截然不同的画面效果,比如这一组镜头,导演刻意使用的了动态范围较窄的曝光曲线,当然,这些是可以后期调整的,较窄的曲线就明显和全片的风格完全不同,观众自然就会理解为,这一段情节,不是正常的故事延续,而是特别的回忆或者特别的交代,这样,用不同的画面风格,恰当地完成了影片的逻辑关系。

这一组画面反差很大,动态范围较窄,看上去饱和度和对比度都很高,这其实很像胶片摄影中的正片负冲技术,这类画面的好处是视觉冲击力强,缺点是不耐看,不能长时间大量使用,画面的细节丢失很严重,但可以作为某种气氛渲染的辅助手段。

眩光效果

适当利用环境光的眩光效果,也是很好的画面氛围,这一组镜头,没有让阳光直接全部进入镜头,那样就吃光了,而是让光线的局部通过遮光斗,既起到了眩光的效果,又没有严重影响画面质量,而打开了高动态拍摄模式,环境中的白雪和山林都得到了很好的曝光平衡,这种高反差的光线下,用低反差的伽马曲线,效果刚刚好。

色彩的运用

色彩的运用也会改变画面的动态范围,比如,这两个场景中,天空都使用了红色的滤镜,不管是前期拍摄使用,还是后期调色时候使用,增加滤镜层是有目的的,除了突出色彩对影片气氛的烘托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在高光区域覆盖一层信息,无形中,相当于增加了画面的动态范围,压制住了高光,看来,色彩也是动态范围控制中可以利用的手段,有时候比单纯依靠曲线调整更有效。

散射光

散射光的环境下,其实是最好控制的,因为这种光线本身的性质,决定了画面的动态范围不大,使用正常的伽马曲线,也可以比较平均地展示各种景物,再适当利用画面的色调,偏暖或者偏冷,可以起到辅助曝光平衡的作用。

灯光环境

再看看这种完全灯光下拍摄的效果,由于光源比较复杂,稍不注意,就会造成高光溢出,因此,这类场景拍摄要尤其注意动态范围的把握,为了追求真实的影调,光源照度不能太高,最好使用大型的柔光布或者黑旗遮挡等办法,保证主体多人的曝光在动态范围之内,同时避免环境背景过亮而干扰主体。

烟雾环境

充分利用好烟火,也是导演们比较喜欢做的,烟雾在光线的照射下,可以让画面的空间透视更强,这组镜头的光线采用了顶部的投射逆光,既是主体照明光源,也是轮廓光和修饰光,一光多用的目的,就是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当然,也符合这段故事的情节。

解放的姜戈:“D”不发音

文_蔡元卿

《 被解放的姜戈》是昆汀向1966年由塞吉奥·考布西执导的经典意大利西部片《迪亚戈》的致敬之作,是一部集合大量幽默元素、动作场面以及各种新奇有趣点子的杂烩西部片。影片延续了昆汀一贯低调却华丽的明星阵容,汇聚了昆汀的两大新旧爱将塞缪尔·杰克逊、克里斯托弗·瓦尔兹,以及首度合作的巨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奥斯卡影帝杰米·福克斯,强档飙戏看点十足。

故事发生在1858年,美国南北战争前两年。德国赏金猎人金·舒尔茨(克里斯托弗·瓦尔兹 Christoph Waltz饰)从贩奴商人手中买下黑奴姜戈(杰米·福克斯 Jamie Foxx饰),让其重获自由。舒尔茨实则是要把姜戈培养成无法无天的赏金猎人,为其缉拿各种通缉犯以换取报酬。姜戈的唯一条件是:从暴虐的糖果庄园主卡尔文·坎迪(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Leonardo DiCaprio饰)手中解救出自己的妻子布鲁姆希尔达(凯丽·华盛顿 Kerry Washington饰)。

看似普通的西部片俗套的故事情节,通过昆汀独特的手法,延续之前《低俗小说》积累起来的叙事技巧,低调而又奢华。不过与之不同的是,昆汀过去最拿手的多时空交叉叙事在电影《被解放的姜戈》中并没有使用,而改之以更加平实的线性叙事。有很多影评人对昆汀的此种变化颇为不以为然,殊不知这些“小花招”在昆汀眼中无非是入门级,就像用一盘普通的蛋炒饭博得众彩一样,最平实的菜色才最见功力。

也许正像电影海报上的副标题那一行小字写得一样,“姜戈,‘D’不发音”。在平实叙事下,昆汀用的拿手技巧就是对场景镜头的巧妙抽离。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昆汀在叙事时,是在哪些关键部位“按下了‘静音’键”,反而使故事大放异彩。

影片一开始,昆汀明显延续了自己独特的对B级片复古味道的情趣,无论是画面调色还是字体,包括镜头的猛烈推拉的运用,都好像回到了70年代录像店时代抱着爆米花消磨时光的日子。

但你以为昆汀又会像小孩子一样拙劣地模仿一遍自己过去的戏谑风格,那就大错特错了。下一组镜头明显在运镜和布光上大有提高。猛烈地推拉镜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束顶光铺泻而下,勾勒出一行五个奴隶佝偻着背的剪影效果,此时机位不动,颇有侯孝贤《悲情城市》的感觉。

此时插入姜戈面部的特写,光线改为侧光,黑人特有的立体感强烈的脸庞显得异常坚毅。不用说,这就是主角啦。

紧接着,镜头没有拉开,而是直接切到全景,类似这样的叙事剪辑完全就是学院派的叙事剪辑教科书。中景-特写-远景的衔接手法,免除了推拉机位的应用,同时叙事又连贯流畅。

紧接着,又是一个特写镜头的插入,马匹的蹄子止住脚步。

接中景,骑者停下脚步,举起油灯,预示着前方黑色树林中有“情况”。这样的剪辑,是故意营造的一个停顿,为后续观众情绪的铺垫逐步建立悬念。而如果你希望用过镜头的剪辑提供停顿的效果,必须要考虑使用好特写镜头,因为一个或多个特写镜头的插入,客观上就会延长铺垫的时间,形成一个时间上的“漫长”等待效果。

远处树林中一盏摇晃的煤油灯渐行渐近。此时光线依然是顶光勾勒大环境,而画面则被大范围的黑色布满。

然后同样,插入奴隶的反应镜头,大家都在好奇而紧张地等待着来者,看看到底是什么人。不用说,这种欲罢还休的剪辑手法,会充足调动观众的胃口。

然后镜头突然又架设到了那盏摇晃而来的煤油灯后面,形成一个主观视角。观众依然看不到来人的脸。

再接着一个反打,明显电影的主人公可以看到来者,但是观众依然蒙在鼓里,这种不平衡,更加重了观众的好奇心。

插入细节镜头,马上的人拉开了枪栓,这是准备开战的暗示。看来来者不善,但之后镜头又给到骑者的面部特写,双方开始对话。怎么样,昆汀够耐得住性子的吧?观众想看不是吗,就是不让你看到来者的脸。

千呼万唤始出来,来者原来是一个自称“医生”的毫无恶意的深夜行者,也并不想惹麻烦。一颗牙齿摇摇晃晃立在马车顶上,让人看起来滑稽可笑。原来他是在寻找一个名叫“姜戈”的黑人奴隶。

不等主人答应,这个“医生”就擅自开始查看起这五个奴隶了。这种违反常理的行为举止,正是昆汀最擅长的叙事技巧。

果不其然,奴隶主怒目而视,表明无论如何,这些奴隶是不卖的。

就在双方情绪突然由滑稽变为紧张的一瞬间,导演插入了一个姜戈的紧张的面部特写镜头,这个镜头对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起到了一个转折和提示的作用。

然后,前后不到1秒的时间,“医生”拔枪就射,毫无铺垫。直接把两个骑者射于马下。前面刚刚还有滑稽可笑的对话,一瞬间昆汀的暴力美学就发挥到极致,爆裂得满屏幕的血花让观众大跌眼镜。在这个前后衔接上,昆汀明显删除掉了惯常的动作铺垫,一切都是由之前积蓄起来的紧张、好奇的情绪做基础,然后省略掉观众希望看到的逻辑叙事,直接给一个触目惊心的结果。这种剪辑手法,对于现今寻求刺激的观众来说特别受用。昆汀在《姜戈》中反复使用这个技巧,可以说成为他的独特商标了,这种手法暗合了电影的“D不发音的副标题”。我们不妨起个名字,把它就叫做“D不发音剪辑法”吧。

五个奴隶此时看得也是目瞪口呆。

再之后,镜头突然变成由上至下的大俯拍,这种运镜角度在正常叙事中极少应用。先是一个幸存的骑者的面部痛苦的特写,紧接着是大全景,交代医生“办”掉两个人后残留的一片狼藉的犯罪现场。这种运镜机位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寓意,仅仅是以最快的速度让观众了解现场情况而已。

再之后,医生对着撂倒的去骑者还不忘一大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种段落完全就是昆汀《低俗小说》中养成的废话恶习,不过语言的确滑稽,刚刚血腥过后,观众正好补个顺口的小甜品。

故事再次回到正规叙事,医生继续着与姜戈的问话。

在得知姜戈正是要找的人之后,医生亲自低下身为姜戈打开了脚镣。这个细节的描写,正是对人物刻画不可或缺的,这暗示了残暴医生的两面性格。

此时医生起身,为了从衣服中掏出便签,还把手中的猎枪毫不在意的交给另一名黑人奴隶保管,这可惊得奴隶瞪破了雪白的双眼。这种滑稽段落,昆汀是驾轻就熟,观众们喜闻乐见。

此时解放了的姜戈,抖开身上的包袱皮,像周润发一样在慢动作中走向那两个奴隶贩子,这种独特的恶趣味,也只有昆汀能把恶俗演绎得滑稽又不失水准。后面补了一个医生看到姜戈后背上鞭痕累累的唏嘘的面部特写。

再之后,医生给了剩下四名奴隶两条出路,一条是走回来的地方去自首,另一条就是找个没有奴隶制的地方安顿下来,最后丢下了一串脚镣的钥匙。这个开放式的选择,实际上是毋庸疑问的,但昆汀详细交代,为的就是增加滑稽感。

好了,看着马车渐行渐远,几个奴隶的目光回到了刚才的奴隶贩子身上。

他们模仿着刚才姜戈的身姿,把包袱皮抖落,威武地慢慢走向奴隶贩子。这时的奴隶贩子已经顾不得弹孔的疼痛,只能焦急地为自己求情。

可是奴隶们哪管那些,回去自首就是死路一条,更何况奴隶制本身就是一个天大的谎言。于是在姜戈的注视下,几个人拿起猎枪结果了奴隶贩子,这一次,是全景的角度,血花飞溅起几米高的高度。

解气吧,姜戈?解气吧,观众?好了,姜戈就这样被无厘头地解放了,两人也随着牙齿的摇晃隐没在漆黑的由顶光勾勒出剪影的深夜森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