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三峡好人》:真诚质朴的人文情怀的自然袒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三峡好人》:真诚质朴的人文情怀的自然袒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以矿工韩三明与护士沈红从山西到三峡千里寻妻、寻夫的故事为线索,真切展现了社会底层百姓恶劣的生存境遇,表达了作者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深切关注,体现了作者一以贯之的真诚质朴的人情怀

关键词:贾樟柯 《三峡好人》 生存境遇 人文情怀

作为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贾樟柯,其电影风格可谓一以贯之:以真诚质朴的人文情怀。去关注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真实呈现他们的遭际命运。无论是出道之初的《小武》,还是后来屡获大奖的《站台》、《任逍遥》、《世界》,无一不是这样的直面现实人生的杰作。前不久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三峡好人》,继续了贾樟柯的既有风格,在更为深刻的层面上揭示了当下底层百姓生存的艰难与心灵的困惑,是一部充满人文情怀的好影片。

《三峡好人》有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山西一个煤矿工人韩三明十六年前花钱买了一个四川女人麻幺妹,第二年生了一个小孩。后来公安解救了这个被拐卖的女人,这个女人就带着小孩回四川了。十六年中韩三明从来没有去看过自己的孩子。十六年后。他孤身一人,拎个包,踏过千山万水去三峡找这个女人。麻幺妹也没有嫁人,跟着一个船老大跑船。他们的女儿去东莞打工了。两个人决定复合,韩三明便先回陕西等挣够了钱再来接女人回去(因为幺妹的哥哥欠船老大三万元钱)。另一条线索是,山西女护士沈红,她的丈夫在三峡工作,后来音信杳然,两三年都没有回家。她明白自己的丈夫在干什么,事实上她的丈夫在另一个地方已经结婚扎根了。她千里迢迢去奉节找他,最后跟丈夫见面时,对丈夫说“我就是要告诉你,咱们离婚吧。”然后坐船就走了。影片讲述了两个不同的人千里迢迢去解决感情问题的故事。

影片中韩三明对麻幺妹的爱情在当代电影观众看来,可能会觉得不可信,其实这根本不用怀疑,当初他买回幺妹时就是要找个女人踏踏实实过一辈子的,这如同古代男女结婚当天才见面,然后一生厮守是一个道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电影《李双双》中的双双和喜旺不也属于这种先结婚后恋爱的夫妻吗?因此,影片中韩三明寻找回来失落的爱情,十六年后再度聚首,是完全可信的,这也表明了贾樟柯对这种古典情感的认可。而护士沈红寻找丈夫,是希望挽回自己的家庭。最后见到丈夫时她放弃了,因为她知道一切都已无可挽回,主动放弃是挽回自尊抚慰受伤害的心灵的唯一方式,在失去爱情与婚姻后,挽回那一点自尊才是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两个寻找故事传达出了生活是变动不居的深层内涵:分离多年的人可以重新聚首,有过美好爱情的婚姻中人也会分道扬镳。

当然,谁要如果仅仅把《三峡好人》看作一部情感剧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贾樟柯只不过是要通过这样的寻妻、寻夫的似乎有点老套的情感纠葛故事,以主人公的视野所及,来凸现中国当下社会底层百姓的生存境遇,表达他的真诚质朴的人文情怀。

主人公韩三明是个有着多年矿龄的煤矿工人,低下的社会地位和恶劣的生存条件,使他只能以“买”的方式解决自己的婚姻问题。这位老实善良的矿工的爱情生活是缺失的,而即使无爱的婚姻也并未维持多久,因为麻幺妹的反抗,公安的解救,使得韩三明不仅失去了妻子,连自己的亲生女儿也一去再难相见。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使得韩三明在十六年后按照幺妹留下的地址去四川省奉节县寻找他的前妻和女儿。当年麻幺妹以不断的逃跑来反抗被拐卖的悲惨命运。但获得解救回到家乡后的幺妹并没有找到的真正的归宿,而是跟一个年纪很大的船老大过这不清不白的生活,年仅十六岁的女儿也到东莞打工去了。面对千里寻妻寻女的韩三明,回想当年韩三明及其母亲对她的种种好处,幺妹流露出为当年“年轻,不懂事”而执意逃跑而后悔的心情。这让人心碎的画面。彰显出了麻幺妹这样的更无助的弱者的不幸与无奈。而当二人决定复合时,那个船老大要韩三明拿出三万元来为幺妹的哥哥还上欠款,才准许幺妹离开。三明毅然决定回去挣够钱再来接幺妹。影片就是这样让每个观众都感到了对于韩三明和幺妹这样的底层百姓,生活是多么的残酷,命运又是多么的不公!

我们再来看看影片中那些拆迁工人(农民工),他们的劳动强度之大,生活条件之差,令人震惊。他们是那样艰难地、默默地生存着,有些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影片一开始就扫描那些雕塑般没有表情的讨活命的人身上,那是一幅朴实劳动者的群像。贾樟柯以此很明确的告诉观众自己关注的是什么,社会需要关注的是什么!当观众跟着镜头发现这些人的存在的时候,他再用韩三明这样一个个体来展示他们的生存状态、精神世界。到了影片结尾,那些讨活命的人跟着韩三明去挖煤,走上了那条随时可能被淹没的道路。或许有一天。他们其中的一些人会成为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某某矿难发现37具尸体”的一员。这里贾樟柯以写实的手法,呈现出了生活在底层的百姓的令人心碎的境遇,事实上表达了他的思考与责问:为什么会是这样?当人们听到那些大牌歌星“今天是个好日子”“真高兴”的粉饰太平的吟唱时。如果想到社会上还有无数个韩三明、麻幺妹这样的劳动者在为温饱奔波,你是无论如何高兴不起来的。社会成功人士、既得利益阶层花天酒地的生活,是广大劳动者的血泪甚至生命换来的。北京市委书记王歧山一再呼吁要善待农民工。日前各种媒体竞相报导的某一建筑老板为属下的2600名民工摆了175桌大坝宴过年的消息,都传递了一个共同的信息:对这些没有话语权的普通劳动者,社会应该也必须给予真切的人文关怀。

影片把故事的背景设置为三峡,但贾樟柯不是要为三峡工程唱什么赞歌。相反他敏锐地捕捉了三峡工程带给普通的三峡人的真真切切的影响。与《小武》、《站台》写作者熟悉的生活不同,对于三峡一百万移民,贾樟柯是一个局外人,因此他处理这个题材失去了《小武》、《站台》的贴近感。但却增添了一份初来乍到者的敏锐与新鲜。影片的两位主角跟导演一样从山西来到三峡库区,他们代表了观众的视角,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壮观自然风光下的巨变图。这里没有媒体渲染的敲锣打鼓的欢送场面,没有虚假的口号和豪情,有的只是真真切切的百姓生活。移民这个词蕴含的内容太丰富了,太沉甸甸了。而一百万人在全国十多亿当中或许不算是个大数字,然而他们所付出的代价绝非局外人所能感同身受。影片的两条线索虽然重要,但更多的是起着一种牵线的作用,牵扯出一个个跟主线情节未必相关的小场景,而这些场景正是影片的精华,也是最揪心之处。镜头所到之处,我们看到的是三峡移民的抗争、无奈、选择、牺牲。在拆迁指挥部里,拆迁户们与工作人员的据理力争和斥责他们贪污挪用安置款,是生活原生态的呈现。在影片中。巨变浓缩为“拆”、“拆”、“拆”。数千年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毁于一旦,人际关系经受着不可控制的扭曲,他们如同那个怪异的半成形建筑被外星人拔地而起,躯体被铲除转移,而心却永远留在了那淹没在水底的家园:他们像高楼间走钢丝的人,在貌似广阔却实则狭小的空间里小心翼翼地求生。贾樟柯以其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给了这一百万没有话语权的人一个声音,这个声音既不是豪言壮语,也不是哭天抢地,没有丝毫虚假和煽情,这是一个竭力自我压抑的呜咽声,只能用心灵才能听到。

《三峡好人》在艺术上较之贾樟柯过去的作品,更加注重剧情的设置,人物的塑造,庄谐的搭配。韩三明和沈红两条主线分别将镜头对准两个不同的社会群体,一个在追求生存,一个在追求幸福。似乎不搭界的两条线索在漫不经心中写出了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而正如前文所论,拆楼民工的戏份最为感人,人物仍像贾樟柯过去作品那样处于最自然的原生态,但大量近景的使用。给人们绘画雕塑般的内心戏剧性:一张张黝黑的脸,一个个光着膀子的身躯,蕴含着一个个感动中国的故事。这些故事需要观众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来填写。而这正是影片富有艺术张力的重要原因。

《三峡好人》以对底层生活原生态的呈现与真诚的人文主义关怀,继续了贾樟柯电影的一贯主题,即展示巨变的中国现状下的变化与不变的人,揭示变化的中国谁是获得利益的人,谁是被损害的人,进而对中国社会、制度、变化发出疑问甚至责问。当我们看到过去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为越来越多的国人带来前所未有的新生活时,我们千万不能忘记有不少人是为此付出了代价的。这也许是发展道路上不可避免的代价,但至少我们在享受全新生活时,不应忘了那些默默无闻的人,那些行走在路上的民工,那些到处讨生活的外地人,那些没有话语权、却承担了这个社会最大牺牲的“三峡好人”。

作者简介:温长青,男,河南林州人,安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