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人口贩卖》中“熵”的受害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人口贩卖》中“熵”的受害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人口贩卖》作为犯罪剧情片于2005年在美国上映,这是一部致力于演绎人口贩卖者令人发指的犯罪事实、受害者被迫成为施暴与交易对象的影片。但是造成现代社会“现代奴隶活动”愈演愈烈的根源还在于社会文明走向“熵”的趋势;而“熵”趋势化的直接受害者是儿童和女性;“熵”带来的文明荒芜将给受害者留下无尽的创伤。虽然各个受害者在极力遗忘那段屈辱的历史,但事实是这种创伤是刻骨铭心、不可遗忘的。

[关键词] 《人口贩卖》;“熵”;受害者;创伤

“每一天,年轻的女孩子们都在被买卖着!”

这是出现在《人口贩卖》这部影片预告片中的第一句话。且不问影片获奖否,演员演绎成功否,受欢迎程度高否,单就其所展示的画面、内容、思想,这部影片无疑来说是发人深省,引人注目的。

影片长达三个小时,但是紧凑的故事情节以及环环相扣的情境转换让观众目不暇接,正是这一真实的残酷牵扯着观众的每一根神经。观众心系片中那些被骗到美国,被逼迫成为隶的东欧女孩子们的命运;心系着那个在菲律宾被跨国犯罪集团绑架而被迫成为的美国小女孩的命运。抛弃所有这些有目共睹的丧尽天良的恶行暂且不顾,亦忽视人口贩卖过程中涉及的人性的沦丧。痛定思痛,究竟是什么造成了人物的悲剧——环境?人心?现代社会在政治、宗教、文化、艺术上均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一种浮躁的境界,或者可以说进入日益衰落的后现代时期。“熵”这个词语将恰当地诠释这一现象。这不仅仅是一个地区概念,不可被贴上国度的标签,这是一种全球世界精神贫瘠,文明衰退的见证。

一、“熵”文化下的个人欲望

热力学理论告诉我们,在一个与外界没有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封闭的热力系统中,分子的运动将越来越混乱,最终达到混乱的极点,形成温度相同的热平衡状态。“熵”就是这种混乱程度的一个度量单位。换句话说,在一个孤立的热力系统中,“熵”会越来越大。在信息论中,“熵”同样是度量混乱程度的单位。物理学家们还把这一理论扩展到对宇宙的认识上,文学家也把“熵”作为对造成社会衰败的力量的隐喻。

乌克兰的普通女孩,娜佳,不满16岁,被“跨国模特经纪公司”所诱惑,逃离学校,完全不顾他单身父亲的强力劝阻,怀着时代所赋予的浮躁激情和梦想,偷偷跟随着有着合法模特公司外衣的人口贩卖组织来到了美国。她的遭遇不言而喻。初来乍到便被老板占有了第一次,如果称这次遭遇为噩梦的话,那么接下来的生活则是地狱中的噩梦:一天被迫接客至少12次;不能有怨言;不能逃跑——即使是逃跑的企图都会将她置于死神之手;浑身痛打之伤更是家常便饭。就是在这样的剥削与奴役下,她最后像机器一样在男人的身体下睁大双眼麻木地等着动作的停止……正是由于“熵”达到了极度混乱的状态,成为造成社会衰败的力量,娜佳在这个躁动不安的社会中需求衡量人生价值的东西——金钱;在这个浮华现实中,欲望逐渐膨大;在这个现实被贴上华丽标签的精神贫乏的时代中摒弃父辈的教诲,毅然选择跟随陌生人到遥远的国度打拼未来。试想,娜佳如果能听从父亲的建议,安心做16岁孩子应该做的事情,安心完成学业,不去做“熵”文化下所谓的时尚追求者,她还可以做着青春年少色彩斑斓的梦。正是这个浮躁的社会,精神日渐衰退的事实造成了这个美丽女孩的所有不幸。

“熵”是此部影片对现代文明日趋荒芜和衰退至贫瘠的隐喻:金钱主导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成为衡量个人成功与否的筹码;诸如娈童癖这样的怪癖患者日渐泛滥,并且已经形成买卖市场。令人更加心痛的是,参与这些变态事实中的不仅有无赖、流氓、文盲等社会底层的人,还有社会中冠冕堂皇的医生、教师、甚至我们的亲人。“熵”文化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各种力量相互作用,逐渐达到一种混乱的状态,人们的思想随之而变得摇摆不定,梦想随之摇摇欲坠,精神处于崩溃状态而急需以另类的形式进行释放。此部影片牵涉到众多人物,所有的人物都是影片的主角,事件发生的地点横跨美国各大城市和东欧各个国家,每个地盘都不容忽视。影片虽然情节错综复杂,却始终贯穿着一个主题:后现代社会精神文明正在衰退,21世纪的物质文化中被疏离了的东西越来越多,这种精神缺失的荒芜是影片折射出来的主要对象,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二、“熵”文化下的首要受害者——儿童与女性

据人口贩卖资料显示,被贩卖人口的第一来源即为儿童,女性排在第二位。被贩卖儿童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1)偷取幼儿;(2)以糖果或玩具诱骗小孩离开父母;(3)暴力抢夺(户外或户内均有可能);(4)绑架;(5)骗取家长信任后携带幼儿失踪(保姆或熟人);(6)在贫穷落后地方买婴孩儿童(给他/她的父母一定的经济补偿);(7)收买私生子或其他亲生父母不愿意抚养的婴幼儿。影片中被贩卖儿童的来源主要体现在(2)(3)(6)这三个方面。

影片中,跟随父母来菲律宾旅游的美国小女孩安妮被一个当地小男孩跟梢,屡屡与其遥遥相望并致意,后来在其母亲试衣服的过程中,小男孩又用玩具将其骗离母亲身边,直至被人口贩卖者抢走。观看影片之时,对于娈童癖患者,观众特别是女性观众的反应无疑是反胃的。小女孩就像一个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她本来有大好前程,她本来还在父母的怀里撒娇,却在一瞬间过早地步入世俗,过早地接受命运的煎熬。作为安妮的父母,女儿的死亡会令其悲痛,但是柔弱的花蕾在泥浆中被蹂躏,或许死亡会是一种解脱,最起码不会让她身心俱摧。

伊莲娜,影片中深爱女儿的年轻单身妈妈,即使女儿一出生,丈夫便抛弃了她,她仍然坚强并坚忍地活着。她努力工作,即使做着低贱的工作也是全心全意,为的是为女儿打造一个好未来。她积极乐观,她热爱生活,她对孩子充满爱。但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年轻的妈妈还是没有经得起诱惑,用爱情包装着的人口贩卖者将她轻易带离原地,进入一个未知环境。伊莲娜对孩子的爱成了她的把柄,帕文奇用她为其管理妓院的账目,所以当这位年轻妈妈被解救之后,由于职位重要,帕文奇想方设法将其射杀。年轻的生命就此凋零。

影片以“熵”作文化背景,揭示出堕落的世俗世界保持人性的完整是何其困难,特别是妇女和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成为这一混乱文化的首要受害者。《人口贩卖》中充满了变态的、婚姻失败、父母离异、疾病及死亡等丑陋的事实,就像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灾难便充斥所有空间。几百年以来,女性主义者一直在呼吁着男女平等。毫无疑问,女性得到了更多的权力,她们不再是附属品,她们走出家门,她们在职场上打拼。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父权社会这一事实随着时代的变迁变本加厉地表现出了它的劣根性:男人握着的,女人仍然是被奴役的对象。“熵”与这一社会现实密切相关,是社会存在状态的表现形式。文明逐渐败落的社会状态下,男人握着社会的命脉线,他们统治者世界,统治者家庭,统治者家庭之外的其他包括女性与儿童在内的弱势群体。在这样一个封闭的以男人为中心而与外界无“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封闭的“热力系统”中,混乱状态则不可避免。这种状态下的被施虐者角色则毫无疑问由妇女和儿童来充当。

三、“熵”文化带来的创伤

令人欣慰的是,影片有个完美结局:人口贩卖集团终被捣毁,娜佳与父亲维多克团圆并更加珍爱彼此,美国小女孩安妮又回到父母身边……但是,经历苦痛的人们是否会就此忘记所遭受的非人待遇?是否真如影片结尾所展示的那样可以无忧无虑地再次抬起头生活?是否可以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即使HIV病毒已侵入体内?苦难虽已结束,创伤将铭刻于心。创伤源于现代暴力,是现代文明暴力本质的征兆,具有入侵、后延和强制性重复三大特征。

那位美丽的I. C. E女探员,12岁的圣诞夜被自己深爱的叔叔,父亲却不相信自己的诉说,致使第二年遭遇了同样的灾难。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十几年,女探员内心的伤痛仍然不得愈合,当弟弟无意中提起那位叔叔时,她还是忍不住内心伤痛而极力制止,继而痛哭失声。正是由于这内心不可告人之创伤,在遇见纽约街头一个月连续三次东欧女孩自杀事件后,女探员小时被的创伤重复入侵她的思想,这些受伤害的女孩子如同小时受到欺凌的自己,所以她下定决心抓住犯罪分子,解救深陷地狱的女孩子们。凭着一身强烈的正义感和勇气,凭着同为女性的责任和使命感,凭着对冷酷凶残的人贩们的憎恨,她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解救那些受害女性和摧毁犯罪团伙的战斗中。解救这群女孩子就是解救当年的自己,保护这个受的群体就是保护小时无助的自己。正是创伤的这一反复性,这一后延性让她在接触这一刑事案件的第二场景中唤起了小时候遭受的第一场景,继而两个场景产生共振而激发她去战斗的热情。

影片中的伊凡卡,伊莲娜的女儿,在母亲被骗走之后爬上窗台向外张望,继而低垂眼帘的情境毫无保留地暴露了哪怕一个少不更事的儿童,在失去亲人后身心上的创伤。在尚不明白死亡是什么的年龄,分离就是最大的痛楚。所以,当她听说即将与母亲团聚时她又变回了天使纯真的模样,她灿烂地走出机场,一看到女探员便笑起来——这是与母亲相聚的信号。但是,当女探员没有露出笑容时,伊凡卡竟然像是经历过生死的成人一样收敛起笑容——她已意识到母亲的不幸。从不明世事到深谙变迁,发生在伊凡卡身上的巨变无疑是让人心痛的。初次被母亲遗留家中的创伤在母亲过世的再次创伤中被唤醒,并且将继续延续下去,伴随她的整个人生。

《人口贩卖》中的受害者是社会走向“熵”这个混乱状态下的产物,作为社会这个封闭系统的单个分子,受害者与施害者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作用,不停地做着伤害与被伤害的运动,破坏着整个系统的秩序,最终达到一个残忍的平衡状态——文明被惨不忍睹地剥离的状态。继而留下来的是难以愈合的伤口、无尽的创伤。

四、结 语

谴责人口贩卖者的暴行、对被贩卖者施与同情之时,令人深思的问题仍是造成这一事实的社会原因以及如何有效防止此种行径再次发生的手段。在这个混乱程度日益增加的社会,如何有效地为这个孤立封闭系统注入抵制“熵”的因素?如何在这个封闭系统中将女性、儿童的伤害降到最低?如何减轻“熵”带给受害者的创伤?

所以,提高人们在“熵”状态下的精神境界的问题亟待解决,只有心灵远离物质横流带来的负面、消极影响,“熵”带来的影响才能得以制止。尽管各式各样的努力只能暂时地、有限地抵制“熵”对人类精神带来的影响,但是这种努力是值得尝试的。

[参考文献]

[1] .

[3] 蔡春露.威廉·加迪斯小说中熵的文学隐喻[J].外国文学,2011(05).

[4] 薛玉凤.偷窃癖患者的创伤与自我——以《恶棍来访》中的萨莎为例[J].外国文学,2012(01).

[作者简介] 郭建飞(1982— ),女,河南新乡人,硕士,吉首大学国际交流与公共外语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比较文学。徐建纲 (1961— ),男,内蒙古包头人,硕士,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