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为造句练习添一点佐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为造句练习添一点佐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缘起】

“又是造句,我最讨厌造句了!”

“就是,每次我绞尽脑汁都想不出来。写得不好,老师还批评这不够五年级的水平……”

这是我无意中听到学生对造句作业的抱怨,令我震惊的是这些话竟出自两个优秀学生之口。造句真那么难吗?为什么简短的句子练习在学生眼里那么高不可攀?不过,回忆起学生每次做的造句练习,结果确实都不太令人满意。以前总怪学生思路不开阔,不会留意生活中的经历,但优等生也有这样的困惑,问题是不是在教师身上呢?回想自己平常总是先给学生一个词语,或给一句例句便让学生写句子。批改时,我只要看到该词语被用到了句子中,而且语句通顺,就算是通过了,而对于借助词语提示学生留心生活,经常观察和思考生活,点拨学生不断发现生活的情趣,确实做得很少。现在看来,学生造句有困难,不全是他们的缘故。

【我的尝试】

一、加一点动态

又一次造句练习:用“念叨”写一句话。

这次我尝试着出题:念叨着――

学生一看题,先愣了一下,而后嘴里不住地重复着“念叨着……念叨着”,接着会心一笑,刷刷动笔……作业交上来,精彩纷呈:

生1:姑姑生病需要动手术,奶奶每天早上都点香,一边拜一边不住地念叨着:“菩萨保佑……”

生2:又一次,因为小轩同学上课表现好,所以,徐老师给他发了一张表扬卡。我的同桌很不服气,便小声地念叨着:“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一张表扬卡吗?”

生3:校首届书法节开幕了,许高明是主持。只见他坐立不安,一会儿摸摸头,一会儿又拍拍胸口,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千万别出错,一定要记住台词……”

生4:老师最近记性好像差了很多,经常在上课时找东西。这不,又在找他的红笔了。只见他一边翻,一边念叨着:“怎么会不见了呢?明明拿来的!”很多同学也在下面小声念叨着:“老师一定得了健忘症了,嘻嘻……”

因为多了一个“着”,却呈现了别样的精彩。

[意图与发现]

“念叨着”,为什么要加一个“着”呢?因为所有的词语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都是从具体的社会生活中被抽象成符号的。加一个“着”字,就初步还原了“念叨”这个词语的具体动作形象,给学生联想具体的生活场景搭设了台阶,这样写出来的句子就有了具体的生活内容。另外,如果不加“着”字,学生还很有可能将“念叨”作为名词来用,出现在句子的末尾。

事实也证明,这个“着”给了学生一个起点、一个支点,由此激发了学生多方面的感官体验,不仅造句内容新鲜活泼,还反映了真实有趣的学习和生活。

二、加一些情景

即用来自课文句子中的一些典型的短语所携带的情景意象来激活学生的记忆,再现生活学习的经历,引导学生的表达。

原题:埋藏――

我的出题:

埋藏在心底――

埋藏了很久――

学生作业:

1.新来的同学是个腼腆的小男生,整天不声不响,喜欢把什么都埋藏在心底。我们叫他,他总是笑笑,不多说一句话。

2.李老师对我们一向很严格,我们有一小点做得不对,李老师便会严厉地要求我们改正缺点。虽然她是好心,但我还是希望她能对我们稍微放松一点,但是谁也不敢提出来,就只能把这个愿望埋藏在心底。

[意图与发现]

运用短语造句,意在为学生呈现一个话语情景,能够自然开启学生头脑中丰富但沉睡着的表象资源,让学生迅速围绕相似语境的主题进行重组,形成属于自己的语言材料,这样写出来的句子就很容易了。另外,这样的改变也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同一词语的不同含义,并根据不同的含义写句子。这其实也是习作训练的雏形,这样聚沙成塔,可以为将来的作文练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换一张面孔

造句,实际是一种微型的习作练习。如何让一次造句发挥多重功效,调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得到更全面的训练呢?我尝试变换句式,以“一词带多词”进行拓展性训练。

原题:焦急――

我的出题:

朗读下面的句子,然后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眼看太阳渐渐下山,飞鸟归林,师徒俩不免焦急起来。

眼看……不免……――

[意图与发现]

我本来可以直接用“焦急”这个词来让学生造句,他们一样可以写出许多有关“焦急”的事情,还会说出不少体现“焦急”的场景。但是,我发现用“眼看……不免……”来写句子,学生不仅可以写出以“焦急”为内容的事例,还可以写出诸如以“惭愧”“开心”“骄傲”“伤心”“兴奋”等为内容的更多的事例来,更有价值的是这样的句式,学生能把焦急的情景写出来,就是一次微型的习作训练。而且借助这样的句式,降低了造句的难度,对中等生、后进生来说也不再是负担。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我的体会】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我们老师很少身体力行地教会学生如何发现生活中的种种乐趣。给枯燥的造句练习变一变脸,收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我想原因就在于给了学生一个思考的支点,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活动,学生在愉悦合理的情景中,就会利用生活和学习中熟悉的材料进行语言表达。由此,我更体会到教师的职责应该是利用好可能的机会和载体,给予学生自由表达方面的熏陶和指导。给造句添一点作料,给了我启迪,更给了我动力,将会促使我在作业设计上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