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汪华 创新工场为什么押注安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汪华 创新工场为什么押注安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外界对汪华的印象似乎早已定格:海归精英、出身谷歌、转型做投资。事实上,在2006年加入谷歌之前,汪华已开始创业,为移动和电信运营商以及通信设备商承接解决方案服务。显然,这是在真正的智能手机出现之前,最像移动互联网的生意。而在加入谷歌之后,汪华也参与了这家巨头在华的大部分投资管理。

“自从认识汪华之后,他给我的印象就是忙,似乎连洗脸的时间都没有,整天蓬头垢面、神出鬼没的样子,一点也不像从跨国公司出来的高管,”创新工场的投资项目“同步推”的创始人熊俊说,“但他对趋势的把握真的很强。”

在过去3年多时间里,创新工场投了近60个项目,其中超过20个拿到A轮,数个进入B轮,另外还卖掉了3家公司。参照专业VC机构的投资标准,这些数字算不上有多么伟大,但是,若是考虑到这些项目都是围绕移动互联网展开的,并且大多是基于安卓平台的项目,不得不说,创新工场对趋势的把握走到了很多投资机构的前面。

但是,2009年创新工场成立的时候,诺基亚正如日中天,塞班手机一家独大,iPhone刚刚问世,安卓还是“小白鼠”。移动互联网下一步怎么走,业内尚未达成共识。创新工场的第一期基金从1500万美元开始募集,挂牌之初几乎就把宝押在了安卓方向的移动互联网上,这也是当初很多人不看好李开复和创新工场的原因所在: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靠谱吗?

再来看一组数字:2011,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首次超过PC出货量;2011年第一季度,安卓智能手机的出货量首次超越塞班手机;2013年,全球安卓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6亿台,占到球智能手机总出货量的70%以上……

事实上,从2008年开始,还在谷歌的汪华就觉得移动互联网“差不多了”。当时有两件事情让他察觉到了某种“微妙”的变化:iPhone出来,让他觉得这才是为移动互联网而生的手机;还是在这一年,汪华得知,一些网站,包括QQ这种客户端,已经有30%左右的流量是来自手机。“在一些论坛上,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帖子是手机浏览器发出的。就算是塞班这么烂的手机平台,依然有很多用户不厌其烦地在上面折腾来折腾去,就是为了上网。这就是说,手机用户的需求基础已经开始慢慢生成了。”汪华说。

强调用户的真实需求,曾让汪华错过人生的第一桶金。2005年,从斯坦福大学拿到MBA学位的汪华刚刚回国就有投资人找到他,问他是否创业,方向就是移动互联网。“其实当初还不叫移动互联网,那是围绕手机做文章,就是SP。”汪华当时没有做,因为他觉得SP业务的用户需求是不真实的。

“那个时候,很多用户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都很低,谁要一天24小时联网、什么事都放在网上干?2004年对很多人来说,互联网只是一个没什么关系的东西。第二,当时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在我看来是一个伪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完全是基于运营商体系的,不是真正的一个商业模式,所以我觉得设备、网络速度这些互联网真正本质和核心的服务,或者是内容,都是不存在的。那样的移动互联网做起来是不真实的,没有必要做。”

当时真实的需求来自2B的业务。早在2000年,汪华就与人合作创立了音达,到2008年,其收入已过千万美元。

被李开复挖到谷歌中国后,汪华先是负责商业拓展,帮助这家初来乍到的美国互联网巨头在中国建立起了自己的广告网络体系。随后汪华开始参与谷歌的投资业务,负责投后管理,并与大众点评网、赶集网、天涯、迅雷和傲游浏览器等中国第二代互联网公司建立起了合作关系。

创新工场成立之初,除了老大李开复之外,其投资团队的搭建及运转主要由汪华负责,他几乎参与了每个项目的审核与投资。对于生于1978年的汪华来说,这几年最大的变化就是“头发越来越少”。

一 中国的早期投资者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创业邦:都说眼下的移动互联网竞争太激烈,而创新工场都是专注于这一块的,你感受到压力了吗?

汪华:短期压力很大,是因为本身经济形势不太好,或者是大家的期望值很高。但从长期来看,对于我们早期投资来说,影响不是特别大,因为一家公司你就算投得再怎么好,或者发展再快,真正能做大或者上市,那也是五六年或者六七年之后的事了。所以当前的一点点起伏,并不会带来很大的压力。而你如果是投一亿美金估值的成长性公司,要求公司离退出已经不是很远,那么资本市场有一点变化,压力传递得就很大。

我们当然也有压力,因为如果整个市场不好,我们投资的这些公司,可能在后期融资上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其实早期公司如果规模还小,掉头快的话,我们再给一些资金支持,实际上抗压力反而会好一些。这个时候你如果是真正发展业务或者做产品的话,实际上对招人反而好做一些。不像在泡沫的时候,你随便做一个什么事情,都有一堆公司跟你竞争。

我自己感觉反而是,大家压力比较大的时候,是我们早期投资机构深挖洞的时候,等市场转好的时候。移动互联网其实离它真正好的时候,还差得特别特别远。

创业邦:特别远有多远?

汪华:今年,移动互联网投资冷了点,那其实是与前两年的过分热闹相比。举个例子,整个游戏行业端游有几百个亿,页游差不多快100亿了,而四五年之后,大部分人都在手机和平板上玩游戏是必然的,这里面起码有100个亿,现在才多少?或者我再说得更加极端一点,三四年后,有多少人还在用PC?

实际上移动互联网对于互联网很多方面完全是替代性的,还有很多方面是扩展性的。而五年之后的前景是现在的几十倍都不止。所以说移动互联网不是不好了,而是刚刚开始。

创业邦:但是现在很多VC都在往早期走,案子抢得很厉害。

汪华:我自己反而觉得现在做早期的人还是太少了。你在国内排20个天使,大概排完这20个天使投资人之后,再往后找,我估计你都不太好找了。我不是说没有了,真正的职业天使就少了吧。同样,排20家VC,你想国内有多少家专注A轮的VC,除了经纬、IDG等少数几家之外,你数不出有太多花大力气做A轮投资的。

你看在硅谷,从最早阶段光像YC这样的著名孵化器,就有差不多将近100家;天使投资人我说数以万计都不夸张,而做A轮的、做B轮的,比国内多100倍也都不止,但也没觉得人家那边竞争过度啊?反而是让很多人都愿意出来创业了,而且所有可能的事情都有人去做,而不是大家只盯着一两个已经看上去很热的这件事来做。所以我们在中国做A轮和做早期的基金实际上是太少了,不是太多了。大家都往早期走,我觉得是天大的好事。

我们的投资如果是从覆盖范围来说,实际上是有些杂乱了。我们最早期的也投,A轮的也投,我们自己的项目做大了之后,B轮也投。我们在企业刚创立时,从0到1各种各样的帮助, YC的事我们也做,这实际上也是很累的一件事。就是因为做早期的人太少了,如果真的很多人想偏早领域,说往天使A、天使B这边集中的话,我们反而可以更专心去做我们更擅长的事。

二 安卓是最好的生态

创业邦:创新工场从2009年开始专注移动互联网,你觉得今天与当时相比,产业有哪些变化?

汪华:第一,移动互联网其实没有那么大的泡沫,因为很多的东西该怎么做,或者什么东西该怎么样,其实PC互联网都已经跑过一遍了。所以就相当于是说互联网已经证明过这是什么事情,或者这个事情的想象空间在哪里。第二,所有的产品十年前的互联网进行的速度更快。比如说互联网当年其实走了SP的阶段、游戏的阶段,其实是到两三年前才真正开始电商,虽然2000年就有人做电商了。很多商业模式和产品花了那么多年才走完。其实移动互联网把这个速度缩短得快多了。

第三,创业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的确更大,因为当年的PC互联网没有那么多人看好,进去的人也都是没有经验,也不存在什么巨头。大家都是从零起步。而移动互联网可以说从一开始的时候,聪明人就非常多,而且已经有大公司进入了。大公司给了创业公司差不多也就两年的时间,差不多从2009年到2011年。有一个好处是,现在的创业者也跟十年前不一样,现在的很多创业者都是在互联网上打拼了十年的,有经验。

创业邦:你为什么一直把安卓平台看作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关键角色?

汪华:为什么是安卓?第一,我个人虽然很喜欢iPhone,但是我不觉得iphone能用来普及移动互联网。iPhone的封闭性就不说了,就本身的特势,它只能占领10%的市场。如果只有10%的人用,那就不叫移动互联网了。只有80%的人都用了,才叫移动互联网。所以必须需要一个操作系统出来,这个操作系统必须是互联网公司做的,而且必须能得到非常多的支持。微软那个为什么不行?因为微软不是互联网公司,它不会通过互联网的角度去做手机和操作系统。

第二,当时在我看来,像Palm、塞班实际上是带个人助手功能的手机,WindowsMobile实际上是带手机功能的个人助理,两个都不是为互联网设计的。就安卓操作系统本身,我特别熟悉这个系统,我自己当时把安卓的整个文件都读了一遍,而且我也试着在上面写程序,所以从技术上来讲,我知道这个东西是一个Work的系统,先不说有多好,而是当时唯一Work的一个系统。

第三,当时我也跟各种各样的运营商、手机制造商都接触过,也测试过他们的态度,他们实际上受到了iphone非常高的挤压。无论是运营商,还是设备制造商,他们非常渴望一个能跟iPhone抗衡的系统,而在当时安卓是唯一的那个系统。所以他们一定会采纳安卓的。当时我们也跟很多的芯片制造商了解过,也算过安卓的手机的元器件制造成本。我算过当时还不错的手机需要多少钱,这个元器件会以多快的速度上架,能多快降到我心目中理想的价位(就是1000多到2000),而且还足够的好。

一旦降价,安卓能不能建立生态圈、建立开发者团队,其实当时我也做过一些测试。如果你了解过塞班手机的开发过程的话,你就知道安卓的开发过程跟塞班相比,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

创业邦:感觉安卓现在的生态圈比较乱,你怎么看?

汪华:中国互联网这么多年不就这么过来的吗?对于老外来说,这事儿简直太糟了。对于中国的从业者来说,这事儿好熟悉啊。中国互联网这么多年,就是在几乎没有用户付费、没有集中的管道的大背景下发展过来的,这个生态比起当年运营商SP生态已经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我可以说安卓这个生态肯定不是最完美的,但是比起我们曾经拥有的来说,已经足够好,而且已经足够能支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了。苹果那样的生态在中国也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在我看来安卓现在的生态已经是我们能拥有的最好的了。

创业邦:投资人对趋势的预言,依据是什么?

汪华:有时候你看预测,有的是革命浪漫主义的预测。比如说2000年就有人说移动互联网会是未来。如果你2000年做移动互联网最好的状况是变成SP,最差的状况连SP都变不成就死了。就像2000年就开始做电子商务的人,实际上并不比2008年、2009年做电子商务的人都差。人不一定差,但是时间不对我们表面上看上去是预测,实际上是因为对这件事真的了解得很深,最后得到了一个结论,而不是预测。

当然我做这个预测本身也是有偏见的,因为我本身就带着一定会把移动互联网做好的情结。但是这仅仅是一个预言而已。

三 不是有入口就一定能挣钱

创业邦:你怎么看移动互联网的入口问题?

汪华:所谓的入口无外乎就是一个拥有大用户量的产品变成了这些用户的首选服务。事实上,在不同的年代,入口也是不一样的。像最早的入口是门户网站,之后又变成了搜索,中国还有一个很独特的入口就是IM;浏览器加导航站是另外一种门户的状态。在美国,后来Facebook又成为另外一个门户,所以入口的概念本身就在不停地变,而且是随着用户的使用习惯和服务的习惯来变。

入口也有一级入口和二级入口之分。你可以说携程是旅游的入口,4399是小游戏的入口。所以入口这事本来就特别特别地多。

互联网上有一个流传了很久的观点,实际是一个伪命题,就是说用户量大了,你就肯定有赚钱的机会。这是一个伪命题。用户量大了却没能真正挣钱的东西多了去了。不是有入口就一定能挣钱,而且也不是说所有入口的价值都是一样的。以IM为例,全世界跟腾讯可以相比拟的IM还有雅虎,还有MSN,从全球用户的角度来讲,没哪个比腾讯小太多,但是世界上为什么只有腾讯一家从这个入口挣到了很多钱,其他几家为什么都没有从这些入口挣到很多钱?所以光谈入口在我看来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意义。

创业邦:创新工场这几年的投资逻辑,是否也会根据入口的变化而变化?

汪华:我们当时在确定安卓大方向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分阶段的。我们当时打算的是,第一二年的时候,投的是技术工具软件,就像豌豆荚、点心之类的项目。因为当一个新的平台操作系统发展起来时,核心服务、核心工具都在里面能让这个平台变得可用,正如互联网刚兴起的时候网景、思科所扮演的角色。

我们接下来投的第二阶段,我们投的公司用一个词形容的话就是Time Killing,这里面包括了娱乐、阅读、游戏、社交等等,都在里面。总体上来说就是消磨时间和玩儿。当一个东西可用,并吸引了主流用户进来之后,它的最大用处还是娱乐性,让别人觉得这个东西好玩儿,所以你看我们投了很多的社交游戏、娱乐类的项目。

如果你再往后的话,当时定的第三阶段是,当足够多的互联网手机用户拥有了娱乐性和个性,积攒了足够多的用户之后,用户就可以用它来开始干正事,也可以在上面做生意。

创业邦:那新的入口会不会覆盖前面的入口?

汪华:不会。前面的价值没有变低,后面新产生的价值有可能更高,但并不削减前面的价值。不同入口之间,本身就有合作。比如说如果你是一个电商旅游的入口,你有可能依然找第一代的工具入口获取流量,对吧?也有可能找第二代的入口来获取能量。所以新的东西能产生更高的价值,但不代表前面的东西价值变低了。前面的东西到了一定阶段之后,价值的增长速度就没有新一代的价值增长的速度快。

创业邦:那从资本的角度看,你们之前投资的公司在新的阶段会不会变成平庸的公司?毕竟资本市场向来是喜新厌旧的。

汪华:前面的公司虽然不那么热了,但是可能已经积攒了好几千万用户了,已经有稳定收入了,各项指标都可以被收购或者是奔着IPO的路去了;而下一代的公司还在高速增长期。这东西本来就是一茬一茬的。

这东西真的变化太快。都不说后一代了,就像我们投资的一些公司,已经获得了很多用户,但依然不代表什么;包括有的做到现在,其实很多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啥都不是。因为现在比较核心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也才1亿多,虽然总数可能有3亿了,但去掉那些不是那么活跃的,可能比较核心的也就1亿多。

那接下来几年,这个核心用户的数字还要扩大4亿、5亿,甚至更多。新增加出来的那些用户,跟原来的核心用户比,比原来的核心用户都多,这是其一。第二,新增用户跟原来核心用户相比,非常不同。第一批核心用户大多是资深的硬件玩家、资深的手机玩家,后来的用户就是更加普通的用户,所以你一开始能在核心用户里面取得优势,不代表你一定能在后期小白用户里面继续取得优势。

创业邦:接下来,创新工场的投资方会偏向哪个领域?

汪华:有一些新的规划,肯定是有的。像我们偏早期的投资人,一般最多也就跟到B轮。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个人实际上是唯恐天下不乱.这个“乱”不是贬义的那种,不是说公司与公司整天打仗,我说的“乱”是指巨大的产业变迁,用户习惯的变迁,技术的变迁,平台的变迁。变化越多越好,越密集越好。如果没有这些巨大变化,根本就没有创业公司的机会。你就算拿到再多钱的创业公司,也就那点儿,你还是跟大公司没法比。如果没有巨大变化,创业公司凭啥逆袭?如果是说别人已经累积了很大的优势在那里,这件事谁都知道该怎么干,游戏规则也特别清楚,怎么挣钱也清楚,怎么做产品、怎么做用户都清楚,这不就是拼钱拼人的事吗?拼钱拼人轮不到创业公司。只有在一个巨大变化的时候,谁都不知道该怎么做,谁都不知道具体做什么,大公司老的优势一点都带不过来,创业者才有机会。

创业邦:到目前为止,创新工场的3个项目已经被其他公司收购,你怎么看创业者在其中的选择?

汪华:这个事情其实并不是我们的意志。一家公司被投资还是被收购,肯定是创业者主导的。我的观点很简单,如果创业者本身有能力,又特别不想卖,那我们就跟着创业者一起往后走,哪怕这个价格看上去再诱人。即便我们再看好这家公司的未来,如果核心团队都想卖了,我也没必要逼别人坚持,这事儿没意义。我们绝对不会说给你更多的投资,你别卖,我们都不会提这件事。第一,那样比较拧巴;第二,能把公司带到最后的人,他除了个人的能力、机遇,还有一点意志和信念在里面。

创业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你眼中优秀的创业者应该具备哪些特质?投资人应该具备哪些特质?

汪华:在中国,创业比较苦。不像硅谷,有完善的市场环境和产业链,后台可以用亚马逊,流量有facebook API,数据、支付、运营等等都有各种可以借力的地方,创业公司只要做好一点就可以发展起来;公司做大后如果创业者不擅长把10做到100,硅谷里有非常有经验的资深人员排着队往创业公司里跳。在中国,往往你必须是十项全能的超人。

相对来说,我喜欢的是敢于颠覆的理想主义者和非常现实的执行主义者的结合,或者说有坚定的信念,且能力上有战斗力和学习能力的创业者吧。

创业邦:创办创新工场这几年来,你自己从失败的项目中获得的经验是什么?

汪华:首先,顺势而为,要从最潮头的地方扑进去,保守和折衷对早期项目是煮青蛙的温水。

其次,早期公司往往会忽略了人的事,在公司做大后会造成很多问题。

再次,绝大部分早期创业公司犯的错误都差不多,很少有公司是真正失败在方向和产品上的。让他们用最小的代价和最快的速度将该犯得错误都犯一遍。

元素:

汪华告诫初创公司

顺势而为,站在最潮头扑进去

保守、折衷相当于温水煮青蛙

没有几个公司真的失败在这方向和产品上

忽略对人的管理,是公司做大后的隐患

用最小的代价和最快的速度把该犯的错误犯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