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日本计算机发展的“曲径通幽”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人对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就予以足够的重视了,无奈当时的产品还难登大雅之堂,不足以在美国市场上与美国公司(如IBM)相抗衡。于是,他们就想到了地理上的侧翼攻击策略。据柯特勒介绍:尽管日本公司否认它们在进军国际市场时,有“地理限制存在”的说法,它们却主张每家公司都专注一个特定的亚洲市场,这些市场是日本计算机生产者的第一个目标。由于缺乏强大的竞争对手,第一步进入这些市场的日本公司很快就在这些亚洲国家称王称霸了。
第二步,日本公司该进攻其他发达国家了。它们对海外市场进行渗透的顺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模式:日本计算机厂家先将产品外销到邻近的东南亚国家,牢牢控制这些市场之后,再进一步向外辐射。而它们在邻近国家所获得的经验和信息又成为它们进一步扩散的有力武器。这种渐进式的市场渗透顺序,使日本人有足够的时间检验他们的产品,建立自己的品牌和声誉,同时也使他们在进入美国市场之前,更充分地了解了计算机顾客的需求。
在富士通进入美国市场的方式中,我们不难看出它对市场顺序所做的精心安排。在占领了东南亚计算机市场之后,富士通并不急于挥师东进,直击美国,而是拐了一个弯,在澳大利亚进行市场开发。富士通非常重视它在澳大利亚的尝试。对它来说,澳大利亚无异于进军欧美的试金石。澳大利亚的国情与欧美国家相似,但它在地域上又与欧美相对隔离,即使有任何行销上的失误,也不至于对富士通在欧美的形象造成损害;相反,富士通可以利用澳大利亚独特的地理位置进行产品发展和市场行销试验。因此,等到富士通最终进入美国市场时,它已胸有成竹,其势不可抵挡。而如果它在多年前贸然闯入美国市场,也许早就输得一败涂地了。
日本商人的成功与他们在策略上的精细是分不开的。他们深知,如果不打开美国市场,就不算真正进入了国际市场,而且企业及产品也不可能有大的发展。但同时他们也深知,贸然进入美国市场,最大的可能将是头破血流、无功而返,尤其是在像计算机这样的领域中。于是,他们就迂回前进,先占亚洲不发达国家市场,再取澳州作为“标本”做试验。待羽翼渐丰、胸有成竹之时再中心开花,在美国市场中与巨人IBM一争高低。看起来,他们走了一段“弯路”,其实却是一条捷径。
如同在战场上选错了进攻路线可能招致全军覆没一样,在商界征战中,进攻路线的选择也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