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资本约束下的授信业务效益评价体系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资本约束下的授信业务效益评价体系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提要:为适应我国商业银行加快战略转型与业务创新的步伐,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绩效管理模式,同时为商业银行授信经营决策提供定量分析工具,本文在对我国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实践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资本约束条件下的商业银行授信业务效益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的价值不囿于日常授信工作中的决策参考,更重要的是这种评价方法包含并体现了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管理从规模管理转向经济资本管理、从单纯的财务指标管理转向综合绩效管理、从利润管理转向价值管理的理念和方向。

关键词:资本约束 授信效益综合评价 绩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770(2007)03-016-07

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国内金融市场将全面开放,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在严峻的挑战面前,建立以资本约束为基础、以价值回报为核心的信贷资源配置机制,构建与此相适应的资本约束下授信业务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和模型,以此来引导商业银行的授信决策和信贷行为就显得非常紧迫和必要。

一、我国商业银行授信业务效益评价模式的发展阶段

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管理模式经历了规模约束、盈利约束、资本约束三个发展阶段。

(一)规模约束阶段

我国商业银行普遍经历了追求规模扩张型的发展道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并不仅仅是银行自身认识的局限,还包括社会环境、生存压力的影响。过去,外界对商业银行的业绩评价主要按规模大小的标准来评判,很少关注资产质量。这种评判标准反过来引导了一些银行不计成本吸纳存款、不计风险投放贷款,却仍然可以获得较好的评价。近年来,大部分商业银行已从这种"规模陷阱"和"速度情结"中摆脱了出来。

(二)盈利约束阶段

随着经营管理的逐步规范,我国商业银行开始从规模约束下的增长方式向盈利约束下的增长方式转变。但在业绩评价上,也存在局限性--过于关注账面利润,没有考虑风险的波动,从而忽视了银行本身在经营环境发生变化时,是否还有足够的生存能力的重大问题;受限于计量方法,考核主体局限在机构和网点,相关数据很难支持在产品线、客户营销方面的经营决策。由于商业银行授信风险的滞后性,在业务发生的当期,风险很少会及时暴露。因此,在这种评价模式的杠杆作用下,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就很难平衡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只追求当期利润,只能使一些商业银行陷入无穷无尽的"高盈利-高风险-高暴露-高核销"的恶性循环之中。

(三)资本约束阶段

在资本充足率达标的监管要求下,我国商业银行正在运用增资扩股、上市、发行债券等各种资本工具来提高资本充足率。但在达标之后,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规模约束、盈利约束的绩效管理模式,而忽略风险,不仅会对盈利水平造成负面影响,而且会使加权风险资产总量不成比例的上升,最终导致资本充足率重新回到"及格线"下。正是由于资产业务的增量发展受到资本的约束,因此,在绩效管理过程中,业绩评价指标必须综合考虑收益、成本和风险的匹配,通过资本配置的管理,引导商业银行尽可能发展低资本占用、高综合效益的资产业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本使用效率。

二、构建资本约束下授信业务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一)授信业务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从资产运用对象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对公业务和对私业务,从会计核算的角度可以划分为表内业务和表外业务。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特别是对公授信业务往往在为银行带来存贷差的同时也能间接带动其他业务的发展,这些间接业务收益在商业银行授信定价与评价授信业务效益时必须充分地加以考虑。因此,为了构建授信业务综合效益评价模型的需要,从对公授信的角度出发,授信业务创造的效益可以划分为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并根据业务性质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授信业务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见表1)。

(二)资本约束下授信业务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1、基本框架

根据上述分析,已知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综合效益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要素,建立一般表达式如下:

其中:R是客户授信综合收益;

∑yi是授信业务直接收益;

∑yi是授信业务间接收益;

Ci是授信业务占用的经济成本;

rci是授信客户风险评级调节项;

A是费用分摊调节项;

Gi是担保方式调节项;

T是对公授信业务带动其他业务调节项。

具体可表达为:

授信业务综合效益水平=(直接收益+间接收益)÷授信额度×担保方式调节系数×对公授信业务带动其他业务调节系数×100%-减值准备提取率(授信客户风险评级调节项)-费用分摊率(费用分摊调节项)。

2、评价模型

根据指标体系和基本框架,编制资本约束下授信业务综合效益评价模型(见表2)。

3、资本约束下授信业务综合效益的评价和计算

(1)授信业务直接收益

①授信业务直接收益项目的营业收入/手续费收入=授信额度×年利率/费率。其中:

短期、中长期贷款(实质性贷款)利息收入=授信额度×年贷款利率;

汇票贴现利息收入=授信额度×年贴现利率;

贸易融资收入=授信额度×年融资利率;

表外业务手续费收入=授信额度×年费率,其中,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手续费收入=授信额度×一次性手续费率×年周转次数。为便于计算,将银行承兑汇票年周转次数设定为2次;其他表外业务手续费收入=授信额度×年费率。

如表外授信业务为按季收取手续费,则年费率=季费率×4;如授信业务为一次性收费,且授信业务期限大于一年时,则年费率=一次性手续费率÷授信业务期限。

如对银行承兑汇票风险敞口收取一定的管理费,则银行承兑汇票手续费收入=(授信额度×0.05%+授信风险敞口额度×敞口管理费率)×年周转次数,其中:授信风险敞口额度=银行承兑汇票授信总额度-承兑保证金及低风险质押物金额(包括现金、国债、银行承兑汇票、本行存单、金融债权);3个月以下的银行承兑汇票敞口管理费率设定为1%,3-6个月的银行承兑汇票敞口管理费率设定为1.5%。

②授信业务直接收益项目的资金成本=授信额度×年资金成本率/价格。

其中:年资金成本率根据资金运用期限对应的人民币资金价格水平确定。

③授信业务直接收益项目的经济资本成本=加权风险资产×经济资本占用率(设定为8%)×经济资本成本率(设定为10%)。其中:

加权风险资产=未缓释风险暴露×风险权重+∑风险缓释的资产余额×风险缓释系数;

商业汇票贴现、信用证的经济资本成本率=20%×8%×10%=0.16%;

出口押汇的经济资本成本率=25%×8%×10%=0.20%;

进口押汇、贷款证明、非融资性保函的经济资本成本率=50%×8%×10%=0.40%;

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打包贷款、银行承兑汇票、融资性保函、贷款承诺、其他贷款、其他贸易融资和其他表外业务的经济资本成本率=100%×8%×10%=0.80%。

④授信业务直接收益=营业收入/手续费收入-资金成本-经济资本成本。

(2)授信业务间接收益

①授信业务间接收益项目的营业收入/资金价值=间接收益业务的(上期实际余额+本期预计增加额)×个贷利率/资金价格/收益率。其中:

个贷利率分为5年期和5年期以上两个档次;

存款的资金价格根据对应期限的人民币资金价格水平确定,其中活期存款按3个月的价格水平计算资金价值;

中间业务的收益率参照上一年的实际平均水平确定;

个人贷款的利息收入=个人贷款的(上期实际日均余额+本期预计日均增加额)×年贷款利率;

公司存款的资金价值(活期、定期分别计算)=公司存款的(上期实际日均余额+本期预计日均增加额)×资金价格;

私金存款的资金价值(活期、定期分别计算)=私金存款的(上期实际日均余额+本期预计日均增加额)×资金价格×2;

②中间业务收入=中间业务的(上期实际余额+本期预计增加额)×收益率。其中:

国际结算业务收入=国际结算的(上期实际余额+本期预计增加额)×收益率(本表设定的收益为每百美元1.8元,折成人民币收益率为0.225%);

私金、公司条线中间业务收入=私金、公司条线中间业务的(上期实际余额+本期预计增加额)×本表设定的收益率。

③授信业务间接收益项目的资金成本/付息额=间接收益业务的(上期实际余额+本期预计增加额)×年资金成本率/付息率。其中:

授信客户个人贷款资金成本=个人贷款(上期实际日均余额+本期预计日均增加额)×年资金成本率,年资金成本率根据对应期限的人民币资金价格水平确定;

授信客户公司、私金存款付息成本=公司、私金存款的(上期实际日均余额+本期预计日均增加额)?年付息率。

④授信业务间接收益=营业收入/资金价值-资金成本/付息额-经济资本成本。

(3)授信业务综合收益=授信业务直接收益+授信业务间接收益

(三)资本约束下授信业务综合效益评价的指导思想

商业银行的风险来自于不同的部门、机构和产品,这些因风险而带来的潜在损失,都要求被补偿或消化,以维持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营。各个部门、机构或不同产品存在多少风险,就有多少非预期损失,就应该分配相应的经济资本。

因此,引入风险调整后资产收益(RORAC)指标评价授信业务的综合效益,不但要对商业银行整体的业绩指标进行计量,而且必须将这些计量手段微观化,能够计量不同部门、机构、产品的RORAC指标,用来衡量这些对象的业绩,引导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和日常经营行为,促进业务和资产结构的合理调整,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本使用效率,达到风险与收益的最优平衡。

在评级体系中引入RORAC指标,有利于正确评价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的贡献,引导客户经理的业务行为,使客户经理的经营活动与提高资本充足率、降低风险的要求一致;同时,能够量化考核授信客户对商业银行的综合贡献度,由此发掘出黄金客户,并针对不同客户的投入产出情况,实施不同的产品定价策略,从而降低经营风险。

资本约束下的效益评价与规模约束、盈利约束模式下的业绩评价指标并不矛盾,资本约束阶段的业绩评价模式应该包容规模指标和盈利指标,通过规模、利润、质量等不同方面的指标,完整地反映分支机构、产品、客户经理和客户的业绩贡献。

(四)资本约束下授信业务综合效益评价的基本原则

1、风险定价原则

风险定价原则最典型的表达就是威廉.夏普提出的资本资产定价原理(CAPM),CAPM说明了风险(risk)与预期回报率(expected return)之间的关系,可用作风险资产的定价。风险资产或投资组合的预期回报等于无风险资产的回报率+风险溢价(risk premium)。若预期回报率不能达到或超越要求回报,则不应进行这项投资。具体表达式为:

其中:E(ri)是风险资产的预期回报率;

rf是无风险利率;

bim是Beta系数,即风险资产的系统性风险;

E(rm)是市场预期回报率;

E(rm)-rf是市场风险溢价,即预期市场回报率与无风险回报率之差。

2、风险调整后收益原则

风险调整后收益的思想实质即:与其计量名义上的风险资产收益,不如通过对资产风险的测算重新计量实际的资产收益率,从而真正的了解风险资产质量及盈利水平。这种思路可以表达为:风险调整后资产收益(RORAC)=资产年收益/资产风险。只有当一项授信业务高于商业银行资金及管理成本时,这项业务才得以批准,否则,授信人员将会对合同中的条款进行调整,要么重新对资产定价,要么要求企业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资产的个别风险。

3、成本补偿原则

商业银行开展授信业务,应当确保收益超过或至少应不少于贷款发放的成本。商业银行授信业务成本所包括的要素可以广义的划分为:净管理成本、资金成本、风险成本、营业税。

授信业务价格=贷款成本+目标净利差

授信业务成本=总成本/授信额度=(净管理成本+资金成本+风险成本+营业税)/授信额度

4、可操作性原则

商业银行资产大部分为信贷资产,信贷资产与证券资产不同,一般都是持有到期,没有类似股票、债券那样的公开交易市场,很少转让,缺少关于客户的公开市场数据或外部评级,给模型的可操作性带来一定的障碍。为提高可操作性,必须主要采用企业内部信息与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数据。

5、例外调整原则

对于对商业银行具有战略性或重大合作前景的客户,出于积极主动维护客户关系的需要,可以适时启动例外调整机制。

三、授信业务综合效益评价模型效用的实证检验

(一)授信业务综合效益的总体评价

利用该模型对某商业银行2005、2006年度授信业务综合效益进行了测算,涉及公司授信客户近800户、授信余额近500亿元,主要授信品种效益评价结果如下:

对某商业银行2005年、2006年度各类授信资产的效益进行实证分析,可以发现:

1、表内业务产生的效益高于表外业务,即实质性贷款业务的效益明显高于承兑汇票、保函、信用证等业务。其原因在于表外业务所承受的风险程度与表内基本相同,但商业银行在表外授信业务中只能获得较低的手续费收入。因此,商业银行过多的从事低收益的表外授信业务,不但承担较高的风险,占用宝贵的经济资本,而且无益于商业银行整体价值的提高。

2、在贷款业务内部,个人贷款业务产生的效益高于对公贷款业务。主要原因在于与对公贷款相比,个人贷款业务不仅产品品种更为多样,而且具有更大的盈利空间与更低的违约概率。因此,大力发展零售银行业务,将是推动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

3、在对公贷款业务内部,2005年出现了中长期贷款效益反而低于短期贷款的现象。中长期贷款比短期贷款具有更大的期限风险、利率风险与更高的资金成本,理应产生更高的收益。究其原因,在授信业务实践中,申请中长期贷款的客户主要集中于资产雄厚、信用等级较高、资金实力较强的大客户,大客户利用自身较高的信用等级在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均具备较强的融资能力与议价能力,商业银行在与大客户的交易中处于相对劣势,继而无法将资产收益提升到满意的水平。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完善,也许,那些信息透明度较高、信用等级较高的大企业将不再主要依靠商业银行来解决资金筹集问题,它们的长期资金需求将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来解决,短期的流动资金需求可以通过发行商业票据来解决,这种趋势已经在美国和欧洲出现,并在进一步地发展。在这种情形之下,寻找和培养信誉良好的优质中小企业客户,特别是具有高度成长前景的优质中小企业客户,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谋求未来竞争优势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发应用新的金融工具与技术,管理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成为实现该项目标的关键内容。

4、在所有授信品种中,贸易融资取得了最高的收益。其原因在于,贸易融资尤其是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集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于一身,贸易融资风险小、收效快,符合银行资产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原则;其次,收益率高,利润丰厚。建立在国际结算基础上、作为国际结算业务延伸的国际贸易融资,由于其业务的前期属中间业务,业务过程中后期属资产业务,所以商业银行可以获得两方面的收入,即手续费和利差。其中手续费除纯粹的结算费用外,有时还可获得1‰-5‰的汇兑收益及外汇交易费用等。因此,商业银行应将对公客户的授信与其在银行的结算量和存款挂钩,通过量化考核,使对公授信业务带动更多的结算、银行卡、基金托管等中间业务的发展,提高中间业务收益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从而提高授信客户的综合贡献度。

5、对比2005年、2006年的表内、外业务效益,除贴现业务外,2006年各项业务效益比2005年有明显的提高。主要原因在于,某商业银行在对2005年各项授信业务综合效益全面分析评价的基础上,从资本管理、风险定价、客户选择、业务联动等方面着手,大力优化客户结构、业务结构、产品结构,特别是注重了中长期贷款效益的提高。贴现业务收益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型优质客户强大的议价能力和市场资金价格的整体下降。

(二)授信业务综合效益的客户评价

以上实证检验是针对某商业银行各项授信业务品种效益进行的总体评价。客户申请授信往往是多种授信品种的组合,风险与收益的不同组合同样会对客户的整体价值产生影响,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授信品种的选择、授信保证条件、业务风险等级、有无派生业务或中间业务收益、产品定价水平等。现以某银行授信个案为例进行说明。

案例:企业A与企业B向某商业银行提交授信申请均为银行承兑汇票额度8000万元,信用方式,其中客户B在某商业银行公司存款达到8000万元、私金存款达到800万元,同时,购买该行发行的基金200万元、通过该行办理国际业务结算量每年达1亿元;客户A则无任何相关业务发生。

根据模型测算授信业务综合效益水平,企业A为-1.45%(见表4),企业B则为0.32%(见表5)。企业B授信业务的直接收益项目与企业A一样无法为银行提供满意的效益,但企业B交叉销售业务比企业A做得好,其对公授信业务带动的间接业务收益将其综合效益提高到了银行可以接受的水平,因此,其对公授信业务与中间业务、派生业务联动的价值得以体现。

四、资本约束下授信业务综合效益评价模型的优势、作用及不足

(一)模型的比较优势

构建资本约束下的授信业务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尽管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但作为商业银行微观层面的创新,该模型具有以下比较优势。

1、收益计量全面。该测算模型中的授信业务综合效益既包括直接收益,也包括间接收益,在测算授信业务间接收益时,既计算间接收益业务的上期实际余额,又计算间接收益业务的本期预计增加额。收益的全面计量有利于授信审查审批人员全面评价授信业务总体价值,亦有利于鼓励授信经营部门公私业务联动,扩大交叉销售,提高综合效益。

2、收益计量体现资本约束的内在要求。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要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自己的根本目标。最大股东价值的创造来自于对授信业务收益与所承受风险的准确计量与权衡,最重要的指标便是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该测算模型通过对授信业务直接收益、间接收益、占用经济资本成本、风险承受等级、产品价格、授信期限等指标的测算与综合,直接运用与体现了股东价值最大化的思想,有利于按照风险资产组合管理要求,将宝贵的信贷资源向综合贡献度更高的客户和资本收益更高的业务倾斜。

3、突出动态调整与管理。同一授信客户申报授信业务时,授信经营部门必须反映上期申报授信时测算的有关业务指标和相应收入的预计增加额及其实际完成情况。若有关业务指标和相应收入未达到预期目标,可分析说明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作为授信审查、审批人员授信分析、决策的参考,据此可以动态调整信贷组合的风险收益特征。

4、灵活便捷、突出可操作性。该模型所取用的数据基本上都能够比较方便地获取,操作人员只需输入或调整授信业务组合的基本数据及条件即可获得直观的参考依据。

(二)模型的作用

作为一种授信业务的评价方法的探索,该模型的价值不仅限于日常授信工作中的决策参考,更重要的在于这种评价方法所体现的“加快发展,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有效发展,实现可持续的ROA和ROE”的理念和原则,从而推动商业银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战略转型的发展目标。

1、使价值管理成为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机制。

由于该模型通过量化指标反映不同机构、不同业务、不同产品、不同客户的价值创造能力,并将经济资本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在合理运用资本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商业银行各部门以及不同客户、业务、产品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促进商业银行由规模管理转变为经济资本管理、由单纯的财务指标管理转变为综合绩效管理以及由利润管理转变为价值管理,从而实现股东整体价值的最大化。

2、推动商业银行实施战略转型和业务创新。

在资本约束下的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目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快打造一流零售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相对于批发性的公司业务,零售银行业务风险更加分散,资本占用更少,一定数量的资本可以推动更多的业务规模,而且零售业务的盈利空间更大,以零售业务客户为基础的银行中间业务大多实行固定的利费率,能够带来稳定的收入;二是推动综合化经营,塑造全能银行。以贷存差收入为主的传统业务结构、缺乏综合经营带来的产品创新、服务和成本优势,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商业银行真正实现战略转型、进一步提高市场价值的一项重要因素。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抓住金融改革的历史机遇,稳步推进综合化经营,塑造金融控股集团。

(三)模型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授信业务组合风险

本模型中对客户授信业务组合收益的计量采用了简单加权平均的近似方法,如果授信业务组合内部各业务项目之间的相关性很高,则授信业务组合的风险应当高于本模型的设定值。授信业务之间的关联系数及其组合风险的测定问题将是后续工作之一。

2、商业银行风险评级精度问题

本模型中对客户授信风险等级的取值主要是依据世界银行十级评级法(标准法),在此种评级方法中,每一风险等级都能与特定的违约概率相对应,但此种评级方法在本质上仍然属于主观评级法,存在操作性弱、评级人员主观性影响较强、精确度较差的弱点。这些问题待内评法开发完成并上线运行后将会得到改善。

3、资金时间价值的问题

商业银行的授信业务和中间业务收入并不完全都是即时获得的,往往是延后收取,所以折现之后能更加准确反映其价值,如果授信期限较长,则这种差异将更加明显。

4、经济成本的精确摊分

真正做到合理经济成本的精细划分,对于目前国内所有商业银行来说,都是一个困难的历程。就算是早在1993年就开始实行资本约束业绩管理的美洲银行,如今也做不到对所有产品、每一个客户的单笔交易进行经济资本的准确分摊。

五、结 语

总之,构建完善的资本约束下授信业务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和模型,必须经过完善基础建设,构建盈利分析体系,建立风险调整后效益评价模型三个阶段。在基础历史数据不足、数据时间跨度不够、风险要素信息不齐备的情况下,本文对授信业务综合效益评价体系作了一些探索。这种探索必须经历一个逐步完善、不断深入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以资本约束为基础、以价值回报为核心的信贷资源配置机制的建立,才能真正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

作者简介:

张常胜 交通银行南昌分行主要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