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六朝诗文中的白发之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六朝诗文中的白发之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六朝诗文中有许多关于生命主题的吟咏,其中尤其以白发的咏叹最为多样。从左思的《白发赋》到潘岳的“二毛”之喻,几乎每个诗人都加入这个咏叹调的行列中来。在白发之叹中镜子在其中起了重要的警示作用,头发的变白首先是从两鬓开始的,这与人们的视线有关。人们对白发采取了“拔”,“染”,“服药”的方式,体现了人们对自我生命的认识过程。

【关键词】六朝诗文白发之叹左思生命

人由年轻走向衰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平时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发觉其中的变化。时间的流逝从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有所改变,它只知一直向前,永不停息。为此桓温曾以树木作为参照,发出了“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叹:古诗中还说“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寻找外在的参照物是人探寻自我生命变化的一种重要方式。虽然衰老本身并不容易察觉,但六朝文人通达以“白发入诗”的方式对人生的变化作了最形象的诠释。

在人的衰老过程中,头发的由黑变白是最容易被人发觉的,辛弃疾就认为白发是欺人的,“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太常引=》)一旦发现了白发,它所引发人的心灵震撼也是空前的。《南史・宗测传》中说:“纵宕岩流,有若狂者,忽不知老至,而今鬓已白,岂容课虚责有,限鱼慕鸟哉。”更何况在这一转变中任何人都没有特权,“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杜牧《送隐者一绝》)白发具有强烈的直观性和表现性,这种由黑到白的转变本是极为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却成了中国文学中文士们最难以释怀的一个情结。

最先见到的白发,往往只是少数几根而已,“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垂。”(谢灵运《游南亭》)但这星星点点的白发,还是被敏感的诗人一一记入诗文。左思《白发赋》说“星星白发,生于鬓垂。”左思是描写这一意象的先驱者。衰老是每一个人不得不面对的事实,“修带缓旧裳,素鬓改朱颜。”(谢灵运《彭城宫中直感岁暮》)~个“改”字写得多么触目惊心,谢灵运身体一直不好,患有肺病,故对白发似乎也更为敏感。

头发的变白首先是从两鬓开始的,这与人们的视线有关,人们发现白发,往往是通过镜子,而最容易看到的就是两鬓了。“举华镜以自览,被玄鬓而垂白。”(夏侯湛《合欢被赋》)“抚镜华缁鬓,揽带缓促衿。”(谢灵运《晚出西射堂》)当乌黑的发际平添了星星白发,于是镜子似乎也与白发有了不解之缘。镜子使人强烈地意识到白发的存在。没有什么比第一次在镜中看见自己黑发中的白发更让人感到触目惊心的了,“鉴也者,可以察形:言也者,可以知德。”睹一叶而知秋,镜中发现白发之后第一感觉是震惊,紧接着下来的就是悲伤,“白发窥明镜。忧伤没余齿。”(颜之推《古意诗二首》)

随着时间的推移,白发在逐渐增多,所以应璩说“遭值有道之世,免致贫贱之患,援鉴自照,鬓已半白,良可惧也。”《与夏侯孝智书:》)陶渊明说:“素颜敛光润,白发一已繁。”(《岁暮和张常侍》)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为“二毛”。左思《白发赋》中就说“虽有二毛,河清难俟。’《左氏传》日:“不禽二毛。”杜预注:“二毛,头白,有二色。”

那么古人多少岁开始有白发的呢?潘岳《秋兴赋序》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庾信说“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哀江南赋=》)潘岳32岁、庾信36岁就到了二毛之年。吴质是在42岁发现自己的白发,“然年岁若坠,今质已四十二矣。白发生鬓。”《答魏太子笺》)嵇含是27岁,“余年二十七,始有白发生于左鬓。”(《自首赋序》)每个人出现白发的时间不同,但大多都是人到中年之时。“人到中年才能深切的体会到人生的意义、责任和问题反省到人生的究竟,所以哀乐之感得以深沉。”有的人对白发的出现听之任之,顺其自然。而有一些人则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旋加以补救。

首先是拔。有人从改变白的特征入手,对待刺眼的雪白须发,一拔了之。左思《白发赋》说“将拔将镊,好爵是縻”。而将被拔的白发居然自我申诉,“白发将拔,怒然自诉。”可不管白发如何申诉,见白发而拔之者还是代不乏人。“长吁望青云,镊白坐相看。”(李白《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但拔而复生又是毛发的重要特点。所以鲍照说“流浪渐冉经三龄,忽有白发素髭生。今暮临水拔已尽,明日对镜复已盈。”

其次是染。汉代王莽在其68岁时曾经染发《汉书・王莽传》记载“莽闻之愈恐。欲外视自安,乃染其须发,进所征天下淑女杜陵史氏女为皇后,聘黄金三万斤,车马奴婢杂帛珍宝以巨万计。”王莽因年高取亲而染发。南朝宋陆展也曾染发,并且有何长瑜《嘲府僚诗》为证。“陆展染鬓发,欲以媚侧室。青青不解久,星星行复出。”陆展是刘义庆的幕僚,而刘义庆是刘宋宗室,封临川王,他容不得何长瑜拿他的部下开玩笑,于是就找借口把何长喻流放到了广州,后来何长喻便死在那里。可见染发在当时也是涉及隐私的问题。容不得别人随意揭穿。

再次是服药。在《乐府诗集》中载有古辞《长歌行》,认为求得仙药可以使人的白发转黑:“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导我上太华,揽芝获赤幢。来到主人门,奉药一玉箱。主人服此药,身体日康强,发白复更黑。延年寿命长。”这是仙人所授之药,常人不易得之。只有齐己的笔下仙药好象是奏效了,“别后闻餐饵,相逢讶道情。肌肤红色透,髭发黑光生。”(齐己《谢人惠丹药》)这样的丹药普通人大多无缘服用。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专门开了较为易得的药方来医治白发:“胡麻好者,一夕蒸之,如炊。须曝乾复蒸,细筛,白蜜和丸,如鸡子大。日二枚,一年,颜色美,身体滑:二年,白发黑,三年,齿落更生。”

其实最实际的应是采药了。刘删有《采药游名山》诗,这一类诗大多是通过游仙诗的形式来表现的。嵇康《游仙诗》说“采药钟山隅,服食改姿容。”郭璞《游仙诗》“采药游名山,将以救年颓。”山中大量的药材为人们提供了便利。谢灵运《山居赋・序》云:“弱质难恒,颓龄易丧,抚鬓生悲,视颜自伤。承清口之有术,冀在衰之可壮,寻名山之奇药,超灵波而憩辕。采石上之地黄,摘竹下之天门,摭曾岭之细辛。拔幽涧之溪荪,访钟乳于洞穴。讯丹阳于红泉。”对采药的过程描写得非常详细,寻摘服食奇药,使衰体强壮,使白发变黑。

但以上三种方法都敌不过白发的攻势,“红颜讵几,玉貌须臾。一朝花落,白发难除。”(杨坚《宴秦孝王于并州作诗》)说到底白发是难以从根本上去除的。六朝时期朝代更迭频繁,许多人正当壮年之时,就由于各种原因离开了这个世界,所以这更就增添了他们情感中的感伤气质,所以常用白发之叹来抒发人生易老的情感。随着头发的由黑转白,诗人们的人生好象也失去了光彩。只有到了宋人在表达爱国情怀之时才将此种情怀振作起来,苏轼说“鬓微霜,又何妨。”岳飞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同样的白发表达了不一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