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台资企业不转型是“等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台资企业不转型是“等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大陆正从“世界工厂”转型为“世界市场”,早已不是新闻;但自身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却似乎难保!

早在一年多前,即2011年开春以来,中国大陆制造业便处于整体萎缩状态,先是东部沿海工人的薪资就持续上涨、人民币持续升值、原物料成本上涨,又遇到美债和欧债危机席卷全球,下半年开始订单减少,种种不利因素,让长期以中国大陆为制造基地的台资制造企业经营愈加困难。

数字会说话,2011年7月,汇丰中国制造业PMI(采购经理人指数)49.3,跌破50,是2009年3月以来的最差状况。直到2012年9月,这个数字均没突破50,代表大陆整体制造业正在处于收缩状况。

东莞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谢庆源来到大陆20多年,他认为:相比2008年时的金融危机,这次难关更大。金融海啸后,各国竞相推出刺激政策,使问题很快得到减缓。但这次不只欧美日经济状况不佳,连大陆自身也出现很大问题。经济何时才能复苏,没人说得准。

台湾工总副理事长许胜雄曾分析,大陆台商现在面临的困境,从“五缺”增为十缺。以往缺人才、水、电,土地及资金,但近期又再缺原料、订单、油料、渠道及前景,情况十分危急。

为了解台商处境,台湾记者前不久前分别到珠三角、长三角及温州等地实地探访,深入剖析大陆这个“世界工厂”,探寻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现场扫瞄:珠三角缺工严重,长三角缺订单

珠三角地区是大陆传统制造业大本营。从广州驱车前往中山、东莞、深圳等地工业区,到处都能看见各家工厂围墙、门口贴着招聘启事。在东莞大朗镇旧洋街一棵大树下,更摆着一张桌子、数张椅子,直接招募来往路人。缺工,已成珠三角中小企业难以承受之重。

走进中山市东升镇同茂工业区一家婴儿车代工厂内,车间设置100台机器,却仅有60多台有人操作。因缺工,其余30多台全都闲置。该厂的萧老板说:“现在不是订单多少的问题,而是没工人,就算有订单也无法出货。”他的工厂原本300位员工,现在只剩200位,三条生产线没有一条人力是足够的。

前几天,刚有10多位90后(1990年以后出生)的工人告诉萧老板要辞工,很快又有一条生产线几乎要停摆。

以往工厂订单满载,当时担心政府拉闸限电,电力不足;但现在因为缺工,企业被迫加薪。如此恶性循环,各项成本不断攀高,导致企业负担沉重。

大厂也难幸免。距离萧老板工厂不远处,在香港挂牌上市的全球最大婴儿车代工厂隆成集团,2011年业绩差强人意。上半年营收8.59亿元港币,虽较2010年同期增加5.97%,但利润却仅1941.2万元港币,衰退70.28%;下半年,因为欧美订单迅速减少,情况更惨。

珠海最大外资企业伟创力为了招工,更降低标准,大量招募35至50岁的识字工人。过去,世界500强的伟创力招工要求相当严格,只录取高中毕业、18到25岁的年轻人。但近期以来,20岁的大陆90后独生子女世代纷纷进入职场,稳定性低,企业用人标准只好一降再降。年轻人即使和公司签了合约也没用,说走就走。

再到高科技企业重镇长三角,状况同样差强人意。尤其是半导体、液晶面板、LED、太阳能等四大行业,因供过于求,更是雪上加霜。

驱车驶进苏州工业园区,笔直的六车道马路棋盘排列,每个区块各有干净整齐的厂房,不远处是一栋接着一栋的高楼,再远一点则是苏州市区,打破许多人对于工业区肮脏、破旧的刻板印象。

但这里不少工厂其实正在“苦撑”。走进一家大陆国企2010年1月才刚刚并购的DRAM大厂,产能利用率不到一半。原本这家企业上半年同样缺工,但没想到下半年订单锐减,最后索性不再增人。

“真的穷到只剩下钱。”该企业的一位业务主管苦笑着说,由于股东来自国企,资金雄厚,却苦无稳定客户,如今全球又不景气,越来越惨。问他有没有想过转行?他无奈地说,自己来自湖南,在苏州科技产业待了10多年,早已在这成家立业,转行谈何容易。

他的两位采购部同事因外语能力强、入行时间短,约两三年,都已决定转往外商医疗产业。“早知就不进这行了。”现年都是25岁的她们说,刚入行时,科技业前景好,加薪幅度大,但这波不景气不知还要持续多久,还是早早放弃好了。

深入剖析:门槛低、杀价竞争,再加全球不景气来袭

全球制造业大国到底发生什么问题?有专家认为:原因之一是自己的技术含量不够,行业进入门槛低,竞争者越来越多。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大陆因为存在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吸引台资、港资前往设厂。先是珠三角地区逐渐形成产业聚落,例如东莞大朗镇及虎门镇是成衣业、东莞厚街镇是制鞋业、东莞大岭山镇则是家具业中心。

接着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长三角开始崛起,吸引台湾高科技业者前往设厂,也逐渐在当地形成产业聚落。台湾企业当时因新台币升值、台湾工资上涨,才外移大陆,但仍继续复制原本模式,并未提升附加价值。渐渐地,大陆企业也相继投入竞争,而且门道、关系更多,报价更低。

从台湾到广东中山发展近20年的中山开信贸易公司负责人王泰成说:早期接到欧美婴儿用品订单,都是由台商负责,但后来陆企报价更低,便交给他们生产。最近,王泰成接到欧洲一款新型婴儿车急单,他也是下单给合作已久的一家陆企设计生产。

2000年左右,东莞大朗一批台商服装工厂就因陆企杀价竞争,倒闭将近一半。当时一件洋娃娃衣服成本,台商报价3美元,但陆资工厂却报价1.2美元。目前,当地台资服饰工厂已从全盛时期500多家减为30多家。

但转型升级并不容易。东莞一家专门帮国外知名行李箱品牌代工的蔡董事长就缴了上千万元人民币的“学费”。从2008年开始,他决定自创品牌,但市场认同度低,一直打不进重要渠道。

他坦言,“做品牌和做代工的思维完全不同,隔行如隔山。”当初为了扩大规模,他一口气找了许多经销商,但没好好筛选,素质良莠不齐,结果不如预期。

金融海啸后,又有三波“大浪”来袭,分别是人民币升值、原物料成本上升以及劳工工资上涨。以人民币升值为例,2011年兑美元升值4.87%,幅度排名全球主要货币第二,仅次于日本;从2010年6月至今,升幅已达7.62%。

一位从事成衣生产的王姓台商叹气道,“出口生意,真是没法做了。”他算了一笔账,以一笔100万美元订单为例,从接单到交单,美元兑换人民币从1:6.5贬值为1:6.3,他就损失20万元人民币。他说,20多年来,产品售价没涨多少,但各种成本却不断增加,光是工人成本就从每月300元人民币涨到3000元,增加了9倍。

而缺工问题,即使企业不断加薪也难解决。在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生活成本太高了。一位来自江西,已在东莞居住10多年、成家立业的樊先生说:家中只有他工作,妻子专心带小孩,不只房租每年调涨,从2010年的3807元人民币涨到近年的5000元,孩子的幼儿园学费每月也要700元,再加上其他生活费,薪水几乎无法负担。因为他是外来人口,将来小孩上当地中小学,学费也要比当地人多缴不少,因此他正思考,要不要返回老家。

除了人工问题,大陆为了和国际制度接轨,税赋制度正在进行改革,取消许多对外资企业的优惠待遇。

勤业众信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池瑞全分析,原本规定征收,但为了鼓励投资而给予“五免五减半”的优惠将大幅取消。没征收的税,从2012年起将会逐步课征。

大陆也要分配到合理利润。安永(上海)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邱辉认为,总不能好处全由外资企业拿去,大陆工人只领一点薪水,而污染又由大陆承担。

例如,北京市去年开始向企业征收地方教育附加费,依据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总合的2%征收,预计每年将多征收30亿元人民币以上。加上已经开征的其他省市,预计仅此一项收费,全国将增加近1000亿元人民币收入。

在查税方面,大陆方面也较以往更加严格。对大企业而言,转移订价查核影响最大。过去,集团关系企业彼此交易金额,大陆并不特别严格查核合不合理,但近年来已开始改变。邱辉举例,产品市价100美元,但台湾卖给大陆关系企业却卖150美元,使得大陆买的太贵,利润减少,这时就有问题。

至今,只要大陆税收机关主动查核,台商几乎都必须补税。据悉,台湾一家科技业龙头厂商,因此补税4亿多元人民币。港澳台人士虽算境外人士,还没实施,但早晚将列入,台商至少将增加30%的成本。

由于“中国制造”的成本越来越高,其他国家已取而代之。拥有芭比娃娃玩具品牌的美国厂商美泰尔(Mattel)最近就将订单由中国转到拉丁美洲。香港利丰集团采购部门也开始培养孟加拉、柬埔寨等国家的成衣供应商,然后再卖给美国沃尔玛(Wall-mart)。目前,同样一件衣服,在孟加拉国生产的成本约1.3美元,但大陆却要2美元。

中国大陆的成本优势如今已经丧失,以往的廉价出口引擎面临转折。瑞银证券统计,过去3年,大陆出口到欧盟、美国的轻工制造产品,所占市场比例已不再增长;相对地,东南亚及孟加拉等国所占的比例却不断上升。

种种不利因素加在一起,让2012年一开春,负面新闻就持续不断。拥有广东虎门著名商标“异乡人”的东莞原野服饰厂一夕倒闭,留下3000万元人民币债务及一纸声明:“两年前销售不畅,至去年底资金链完全崩溃而破产。”

而原野服饰厂并非特例。2011年前10个月,民营企业大本营浙江已发生228起企业主逃跑事件;2011年前9个月结束营业的企业则有2.5万家,超过2008年的2.2万家,这使得过去的增长巨人东莞市2011年GDP增长率也仅9.2%,名列广东省21个城市最后一名。

面临转折:关厂降低成本,或转型升级增加附加价值

此刻,面对种种困难,企业如何因应?一位东莞台商表示,现在整个业界流行这么一句话:“剩者为王”。面对种种挑战,谁能“剩”下来,谁就有机会。

不少台资企业选择迁移至成本更低的大陆中西部或东南亚地区。如运动品牌耐克(Nike)的台资代工厂泰丰,近年来已将生产线逐步移出大陆。目前,泰丰在大陆的产量只占全部出货量的23%,其余51%在越南,18%在印尼,8%在印度,加起来的比例远远超过在大陆的产量。

下定决心转型升级的企业也不在少数。广东省惠州市台资企业协会会长、大欣工业公司董事长张秋进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说过一句名言:“不转型是等死,转不好是找死。”

过去,大欣所做的灯饰、木制及铁制家俱产品都销往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主要在海外的沃尔玛超市销贩售。意识到危机后,大欣不再以量取胜,而是注重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其精致度及多样性。

高科技企业也不例外。台达电将2010年作为自己的“品牌元年”,立志从“Delta(台达电英文名称)Inside”转变为“Delta Outside。”台达电副董事长兼执行长海英俊提出:以UPS(不间断电源)、工业自动化产品、通讯及视讯等产品为基础,发展自有品牌,期许从代工厂商转变成为世界顶尖的绿色节能方案提供者。

2011年11月,台达电上海营运与研发中心正式落成开业,其任务是整合台达电的企业销售与研发,提高对市场反应速度,扩大产品辐射强度,提升在大陆的品牌知名度。产品方面也进行了调整,将其划分为:电源及零组件、能源管理和智能绿色生活等三大领域,横跨资讯科技与绿能行业,并运用台达电在电源管理方面的长项,积极地发展洁净与替代能源产品。至于缺工问题,本身也在东莞、江苏吴江设厂的台达电,则是积极推行工业自动化取代人工。

海英俊乐观地说:“2012年,是危机,也是机会。”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能否从以往的“中国制造”顺利转变成“中国智造”,将是全世界持续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