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国进民退之争”才是伪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传说中的“利益集团”裹挟着拥有2万多亿巨额利润的国企一路向前,它不仅会将社会公平碾得粉碎,还会把经济再次拖向崩溃,并最终让全体国民为此买单
当人们还在对央企新地王们口诛笔伐时,关于“国进民退”真伪的辩论,再次在一些官方媒体上出现,当然,所有的辩论最终都指向一个结论:所谓“国进民退”是一个伪问题。
尽管过去一年国企四面出击,从“中粮入股蒙牛”到“山西煤矿重组”,从“山钢并购日钢”到“央企地王频现”,但这均属“个别现象”,权威部门的数据已给出 “不存在国进民退”的铁证。
国家统计局的数字表明,在2005年到2008年期间,非国有企业占中国经济的比重大幅上升。其中,企业数量由90%升至95%、产值比重由67%升至72%;资产比重由52%升至57%;利润总额比重由56%升至70%;就业人数比重由73%升至80%。全国政协也公布了一组数据,2009年国企的资产、收入和利润等指标,增速都远低于民营企业。哪来的“国进民退”?简直是“国退民进”!
还有观点认为,叫嚷“国进民退”是愤青式的幼稚,“国进民退”的本质是“强进弱退”。2003年国资委成立以来的短短六七年间,央企资产规模就从2万亿增长到5万多亿。国企做大做强了,自然就会得到资本的青睐,也自然会有更多的并购和扩张机会,“嫌贫爱富”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另外,即便存在“国进民退”也无须讳言,国有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功不可没,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方面,国企发挥顶梁柱作用”。同时,相对于“黑心”的私营企业,国企重视员工福利,更加以人为本,为社会的稳定、和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投资者报》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国企对优势资源的获取的确是“高歌猛进”。我们对1700多家上市公司的资产状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占上市公司数量18%的央企,资产占全部上市公司总额的76%,账面现金占上市公司总额的48%。而包括地方国企在内的全部国有性质的上市公司,其数量占全部上市公司的55%,资产占全部上市公司的90%,账面现金占上市公司总额的77%。(详见B01~B07)
“国进民退”有没有、该不该?与其无休止地争辩,不如让我们先回到问题的原点:当初为什么要对国企进行改革?国企需要改革的核心问题又是什么?
在1978年改革前的近30年时间里,我国经济基础是以国企为主的公有制,这种体制最终让经济陷入窘境。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国企没有明确的产权人,“全民所有”的结果就是“人人所有、人人没有”。就像当年副食品店服务恶劣的大姐,你指责她为何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态度时,她会反问“你能代表人民吗?”崽卖爷田不心疼,在没有明确产权人约束的情况下,国企要么是没人对它负责,要么变成内部人控制。这种反市场规律的经济形态,最终只能通过“崩溃”来自我修正,不改不行。
2003年以后,国企改革卓见成效,国资委了国企产权人的角色,改善了国企的治理结构,并对其管理、激励和决策体制进行了规范,国企迅速大面积扭亏,在经济社会中的分量日益增强。
但多年来的改革并未改掉国有企业“产权人不清”的硬伤。国资委作为国有企业的股东,其实是扮演“股东人”的角色,而究竟国有企业的所有人、受益人和控制人是谁?并不明朗。如果说“国家所有”是指“全体国民所有”,那么国民对国企的收益权从何体现?“人人所有、人人没有”的老问题又怎么化解呢?如果说“国有”是“政府所有”,那么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裁判,开办企业盈利的正当性又何在呢?
与国企拥有巨额利润形成反差的是国民从中的微小受益。据国资委报告显示,2007年到2008年的两年间,国有企业共实现利润2.2万亿元,而同期财政部收到的“国企分红”仅584亿元。这584亿大部分投向了2008年出现困难或受到自然灾害影响的一些央企,真正将其用于社会保障等民生的支出,只有10亿元,不到0.5%,这远不及人们为某些国企垄断所支付高额成本的零头。
2万多亿的巨额利润是真实存在的,其受益者也必然存在,但如果全体国民没有受益,财政部没有受益,那这个受益者又会是谁呢?难道是传说中的“利益集团”?“利益集团”又究竟是谁呢?在我们看来,其中包括年薪10万的抄表工、包括可低价购房的国企雇员、包括能以权谋利的国企高管、包括傍着国企发家致富的各路神仙,甚至掌控国企资源调配权的各级政府,也是其中一员;这个群体形成了默契的“共谋”,犹如一辆无法停止的列车,裹挟着国企一路向前,它不仅会将社会公平碾得粉碎,还会把经济再次拖向崩溃,并最终让全体国民为此买单。
国企改革总是争议不断,这让当权者左右为难,难怪国资委主任李荣融一肚子委屈:“我想不明白,为什么国企搞不好的时候你们骂,现在我们国企搞好了你们还是骂呢?”但我们想说的是,其实人们骂的不是国企的“进退”,而是国企进退中的“不公平”:国企退时,政府、纳税人买单,国企进时,又大肆以牺牲社会福利来攫取利润。此怪圈不破,却指望几组数据来平息争议,是否也很幼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