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课文为母,孕育个性小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课文为母,孕育个性小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病症

学生的作文材料似曾相识,内容雷同,缺乏个性体验和独特认识,写法呆板。怎样解决这一共性问题呢?

二、实践药方

(一)源本得言

学生学了那么多文质兼优的课文,背诵了那么多精美的词语和句子,可说话、作文时语言却依然贫乏。原因何在?因为我们轻视了对学生的语言训练。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材料,仅停留在机械记忆的基础上,未能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此,语文课上的语言训练迫在眉睫,课文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仓库才会活化,才能在作文时呼之即出。

笔者尝试了这样的语言内化模式:品析欣赏―模仿运用―重组创造。

如《燕子》一课语言生动优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谈一谈“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这个语段,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然后让学生自读这段话,品词析句,学习作者传神的描写;接着引导学生由部分到整体,欣赏句子的总分结构, 在品析中欣赏句子的亮点,为下一步的模仿运用做充分铺垫。最后,教师出示说话填空:“( )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 )。”学生稍作思考后,就创作出了这样的佳句:“黄澄澄的橘子,红彤彤的苹果,黄灿灿的香蕉……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果实累累的大果园。”“可爱的铅笔弟弟,漂亮的圆珠笔哥哥,精神的钢笔叔叔,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文具大世界。”

这样有梯度的语言内化模式练笔既有助于语言的仿写和迁移运用,又便于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丰富他们的语言仓库储备。事实证明,在学生的习作中,这样的句式表达经常出现,学生的语言仓库真的被激活了。老师在评价学生的习作时,及时表扬,能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内在动力,能调动学生运用语言的积极性。

(二)源本取材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精挑细选的文章,融典型性、启发性、情趣性、导向性于一身。我尝试着以课文为母,以课文素材为写作的源泉,以一篇课文带一类作文,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提供了“下锅之米”,学生作文就容易多了。那么,如何将课文素材的繁育力增至最强?

1.转换视角

许多课文的选材视角独特新颖,这些“特技”的运用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如《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没有直接写爱因斯坦怎样潜心科研,而是从他不会穿戴、不会整理东西,虚心向小女孩请教这个角度来表现人物的品质,这不能不让人叫绝。在这种选材方法的渗透下,有些学生在写《我的老师》一文时,不从正面写老师怎样教书育人,而是写老师的童心和童趣,从另一角度表现老师别样的美。一篇选材视角独特的课文,就像一块酵母,能衍生出一系列新奇力作。

2.接写后续

有些文章的结尾既是结语,又是另一内容的引言。教师可用这段话作为中心句,引导学生写话。如《爱之链》一文,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写一段话。

3.显化情感

课文的学习,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通过学生的心智加工,文章内蕴的情感很容易涌出纸外。正如白居易所说的:“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之于情。”

如教师教完《船长》后,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写下自己内心的感受。然后师引生诉,呈现人们的呼唤及船长的内心独白,创造性地使情感达到催人泪下、荡气回肠的效果。

孩子心灵的震撼性感动,把文本的理解推向更深处,使语言文字的训练推进得更扎实。

这些随文练笔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厚的写作素材。

(三)源本得法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是有了“米”,学生不一定会“炊”,不一定能做出“香喷喷的米饭”,只有掌握了“做米饭”的方法和程序,才能将生米做成美味可口的熟饭。写作就像做饭,学会构思之技,才能写出好文章。

1.有“米”仿“炊”

小学语文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典型范例,它包括许多典型的词、句式、段式,典型的景物、动作、心理描写,等等。学生学习了这些句、段、篇,悟出了某一语言规律后,教师可创设情境,让学生模仿课文,联系自身生活实际,举一反三进行仿写训练,以起到巩固知识、运用语言的作用。

2.由说到写,练“炊”

在写作训练中,教师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掌握片断写作训练的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要重点引导学生进行口述,让学生针对小练笔的内容充分地说,畅所欲言,有话可写;再将练笔的内容有条理地、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写成书面作文,使片断写作训练成为课堂中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板块。

3.句、段、篇互促,巧“炊”

如果教师将所学的课文都进行随文练笔训练,将能够提高阅读教学中写作训练的密度,从而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变换训练的形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写,然后做一做加法,这样几个学生的片断加起来就成了一篇短文。在这样的片断训练中,渗透了由段成篇的方法。

只要教师活用新教材,把准学生作文的脉,以课文为母,长期诊疗训练,巧作小练笔,就能在小练笔这块小田地里健康地孕育出一片大天地,学生的个性小文自然会蓬勃衍生。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