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揭开面纱之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伴着百年奥运激情,《木乃伊Ⅲ――龙帝之墓》身披诸多期许,从好莱坞一路狂奔袭人各大院线。中国观众一边嚼着爆米花,一边找寻着几十元票款应该得到报偿的地方。结果呢?直到走出影院后多日,大家谈论的焦点仍是几十元票款的不值,对于影片本身更多的是失望,甚至无语。
提及木乃伊,紧跟的词汇必定是埃及、金字塔、神秘、诅咒……人们对这样一组信息,是怀着敬畏、好奇的心理去认识的。也正是这样一种另类的情绪,让木乃伊及与其相关的事物成为电影人积极尝试并乐此不疲的题材。拿它当做创作的文本基础无可厚非,但拿做华丽的肥皂泡娱弄受众就有些不应该了。
1 为“木乃伊”正名。
所谓木乃伊,即“人工干尸”,此词译自英语mummy,源自波斯语mumiai,意为“沥青”。世界许多地区都有用防腐香料或用香油(或药料)涂尸防腐的方法,而以古埃及木乃伊最为著名。
与木乃伊有关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均以埃及文化和历史为背景,对于这一点,人们早已习惯了,似乎“木乃伊=埃及”这样的一个公式已经深深印刻在了人们的头脑当中。当然,世界的其他地方也曾经发现过干尸,包括中国,但对于其他地方的干尸,人们似乎很少将其称为“木乃伊”,可以说,“木乃伊”成为人们约定俗成的对古埃及人工干尸的固定叫法。
在这样一个既定的视阈内,想突破人们底线的文化认知,为木乃伊的内涵或外延进行一些深化和延展,是很难的,也是极冒险的。这种尝试,很有可能会导致受众的不接纳甚至是排斥。而《木乃伊Ⅲ》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将故事的背景生硬地搬到中国。好的置换倒也无可厚非,但将木乃伊的身份设定为秦王和兵马俑,如此直白的谎言就不太符合好莱坞创作班底的智商了。抑或是,他们根本就是在借用中国文化的外衣,去“挂羊头卖狗肉”。难怪中国的观众存种“可乐兑酱油”似的感觉。
据影片的前后情节推断,暴戾的“秋王”,应该就是指的秦王赢政。但无论怎么样,观众也很难直接将他与木乃伊联系在一起,何况对于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进行艺术再造,是有着很多不可逾越的界线的。毕竟,中国观众的头脑是受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熏染与影响的。秦陵兵马俑是秦王的殉葬品,多用模塑结合的方法制成。这几千余件与真人大小相当的士兵、战马和战车成为秦王陵墓的忠实守卫者,但他们绝非木乃伊,如果硬要把他们冠以木乃伊之名,似乎有些牵强。
大家期待的是令人敬畏、充满神秘的木乃伊,而进影院后看到的却是一群陶俑,此木乃伊非彼木乃伊,难怪有些观众在电影院门口愤怒地质疑道:“什么木乃伊啊,根本就不是木乃伊!”
2 从梦想到现实。
对大多数的观众来说,木乃伊是遥远的,我们都曾有过亲睹它真实面貌的梦想。这也正是为什么与木乃伊相关的信息传播极快,以木乃伊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大受欢迎的原因。好莱坞当然深知这一点,于是,他们不厌其烦、绞尽脑汁地去炮制关于木乃伊的一个又一个神话,当最原始和本真的题材被挖掘至极之后,他们便把目光投向了全世界,企图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发现一丝与木乃伊的勾连。能够与这样一种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文化相媲美的,也只有中国文化了。但两种文化是有极大差异的,对于我们中国的观众而言,木乃伊和埃及就是一个神话,就是一个梦想,而一旦这个梦想被搬到了我们身边,搬到了我们自己的家门口,我们反而开始质疑了。一头是那么遥远的梦想,一头却是那么熟悉的现实,那层神秘的面纱就这样被揭开了。我们没有看到期待已久的谜底,反而看到了一堆编排并不高明的谎言,于是,热情的观众们从梦想当中被重重地摔进了现实,并且是被撕扯得七零八碎的现实。
二、膨化的中国元素
近年来,好莱坞好像非常中意中国文化元素,从早些时间的《花木兰》,到最近的《功夫之王》、《功夫熊猫》,都蕴含着浓重的中国味儿。《木乃伊Ⅲ》也在做着类似的尝试。
1 形式符号与意义符号。
在《木乃伊Ⅲ》中,我们看到了兵马俑随着主人公行走于中国的沙漠和雪山之间,除夕夜的爆竹和红灯笼、火药、指南针,以及中国的传统戏曲和杂技等艺术样式轮番冲击着观众的视线,走马灯般地展现了一连串所谓的中国元素。在创作者眼中也许这就是中国文化了,而事实上,这些仅仅是形式符号,并没有表达和透漏中国文化的本真。
换句话说,我们的文化被卡通化了,被表面化了。他们并没有展示我们的文化,而是在展览我们的特色物品。好莱坞自作聪明地以为,中国式物品的大杂烩就是对中国文化的解读和应用,事实上,他们只是在制作膨化食品,把浓重的中国文化进行了技术处理,变成了“锅巴”之类的嘭化食品,当然,嚼起来很酥脆,但吃进胃里却不甚舒服。
在这一点上,《劲夫熊猫》显然要比《木乃伊Ⅲ》成功得多。乌龟大师仙逝的那个场景敞的美轮美奂,这是对中国词汇“意境”的一种深刻诠释;熊猫阿宝对于功夫的痴迷以及师徒二人“抢包子”功夫的段落是对中国功夫的一种极为到位的理解,并且充满着对中国功夫的深深敬意;最为成功的一点,是对“神龙秘笈”的创意,不仅表达出了中国功夫“无招胜有招”的道理,更是对中国道家主张的一种深刻解读,是对中国“意义。符号的呈现和诠释。
2 历史与文化符号。
电影可以不是历史,但在触及历史和文化及其相关元素时,就一定要遵循某种规范。《木乃伊Ⅲ》以中国的历史为背景,却讲述了一个荒诞的故事。导演罗伯・科恩说:“虽然我们在片中并没有摆明“龙帝”就是秦始皇,但很多时候,这一点都是心照不宣的。”然而,在影片当中,这个秦王被赋予了一个很诗意但又很蹊跷的名字――秋王,若只是换了名字倒也没什么大碍,问题在于,在影片当中,“龙帝”在位年份是公元前50年左右,而事实上,在这个时间段里,历史上的中国是由西汉成帝刘骜统治着的。
片中人物形象的设计似乎也没有中国元素的文化符号意义。秋王,这位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秦始皇,竟然化身为雪怪和三头龙。雪隆长得很奇怪,似猴以猿,个头比人大,而且力大无穷,一只爪子就能把人拎起来再摔出几丈远,甚至可以把低空飞翔的飞机给抓下来。据说这个怪物是根据中国寺庙前常见的“伏狮”设计而成,设计理念是“半狮半犬”,可惜,我们的中国观众实在看不出这头雪怪有狮子或狗的痕迹。三头龙是“龙帝”的另一种化身。这个怪物长得也颇为奇隆――极长的嘴巴,极尖的牙齿,性好喷火,而中国的龙应是万兽之首,长着骆头,蛇脖,鹿角,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而且它的特长是兴云致雨,并非大喷火焰。不恰当的改写和形式符号的铺张只会让影片附着的文化意义寡然无味,何谈吸引力呢?
三、“娱人”论
电影艺术源自戏剧艺术,戏剧艺术源自宗教和祭祀仪式,从“娱神”到“娱人”的转变,意味着独立的戏剧艺术从宗教和仪式当中分离了出来。艺术者对于“娱人”的理解,也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进 行着改变。
1 再说好莱坞本质。
到了好莱坞时代,“娱人”被强调至无上的地位,并且被诠释为“娱乐大众”,这是好莱坞进行一切创作的基本原则。一切都是在为娱乐服务,这是消费文化的创作原则,而事实上,为了达到最高境界的娱乐,好莱坞也放弃和牺牲了许多其他宝贵的东西。
爱隋永远是艺术作品所要诠释的永恒话题,也是人类生活中的永恒话题。好莱坞当然深知这一点,于是,无论是何种影片,何种题材,何种历史背景,他们都要灌注一个爱情的线索。若是融入得自然定会增色添彩,但刻意牵强却会使得影片的整体水平大打折扣。《木乃伊Ⅲ》显然属于后者。先是千年女巫与秋王的将军,这段爱情不但来得突兀,更是结束的干脆,没有带给观众丝毫的美感,对于这样的一见钟情,观众只觉得有些可笑;接着就是美国的盗墓小伙与女巫之女―一小女巫的这段爱情,一个守墓,一个盗墓,一个是千年之龄,一个是莽撞小子,仅仅只是一次荒诞任务的行程,就使两者铸就了千年之恋,尤其是结尾处,小女巫身着旧上海的旋袍,与小他几千岁的金发小弟弟跳起了肉麻的交际舞,只让人觉得哭笑不得;最为失败的就是那对男女军阀的爱情,黄秋生与孟广美将其演绎到了荒诞至极的程度,或许也是导演的过错,在之前没有作出任何充分铺垫的情况下,两人竟然双双殉情于墓室的机关之下,回想起脸上带有一道冰冷伤疤的女军阀毅然地说道:“你死,我也死”,身上的寒毛便都立了起来。如果说前面两段爱情对剧情还能够起到些许的点缀之作用的话,那么这段军阀之恋简直就是百分百的“蛇足”。
此外,好莱坞刻意追求的大场面和冷笑话,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反作用,那段“牦牛吐了”的笑话不但打断了观众一直紧绷的思绪,而且使人恶心至极。娱乐,绝不是一件简单、随意的事情。
2 续集怪圈。
出于商业需要,好莱坞一贯热衷于系列电影的创作,由于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他们不必像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电影创作者们那样担心续集的创作是否会带来负面效果。然而,事实证明,好莱坞的系列电影绝非那么完美,甚至有些是可以划分到垃圾影片之列的。这部《木乃伊Ⅲ》无疑又一次陷入了续集的怪圈当中,原本厚重的题材被一挖再挖,当然很难再发掘出有价值的成分了,于是,创作者们肆意想象,肆意突破,但这也正是续集题材的怪圈所在。
揭开面纱之后的“木乃伊”没有能够保留住它应有的神秘感和厚重感,尤其是所谓的中国元素大打折扣,于是,《木乃伊Ⅲ――龙帝之墓》没有逃脱掉续集电影的悲惨命运,招致了观众的一片嘘声。在对好莱坞进行砰判的同时,我们依旧期待着它的下一个脚印,只希望不是去践踏另外一种宝贵的文化。
[作者简介]卞轶男(1982―),河北青县人,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戏剧影视美学。金天星(1981―),满族,河北宽城人,河北大学青年发展研究中心教师,研究方向:艺术教育与青年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