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运用变式教学提升课堂品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运用变式教学提升课堂品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浙江省仙居县下各第二中学)

摘 要: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运用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克服思维定式,促进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初中科学课堂中运用变式教学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教学品质

关键词:变式教学;科学教学;运用

变式教学就是指在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属性的过程中,不断变更材料或事例的呈现形式,使本质属性保持稳定而非本质属性不断变化,产生新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弱化或克服思维定式的干扰,提升课堂教学品质。调查表明,传统的科学教学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对教材处理方法单一,缺少对知识的整合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课堂显得枯燥无味。学生也往往只是通过“题海战术”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缺少对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锻炼,教学的实际效率低下。一旦在练习或考试中对知识的情境和数量关系稍作变化,许多学生就无所适从。在初中科学中进行变式教学对深化知识、克服思维定式、促进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等方面都十分有效。

一、变化实验形式,帮助学生认清事物的本质

为了更好地明辨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我经常变化实验形式或仪器的用途,通过巧妙新颖的实验设计,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促进学生形成严密的思维和考虑问题抓住本质的能力。

例1.在学气压时,我先出示一个灌满水的矿泉水瓶,让学生猜想:如果我在瓶底扎一个孔,里面的水会不会流出来?大家纷纷回答:会。然后我用锥子轻轻在瓶底扎了一个孔,学生惊讶地发现结果与想象的大为不同,瓶底并没有水流出来。然后我进一步问大家:“有哪些方法可以让瓶里的水从孔中流出来?”学生马上展开了热烈讨论。最后我采用了其中一种方法:拧开瓶盖。结果水马上从瓶底流出来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个实验极大激发了学生学气压的热情和探究欲望。

例2.在学习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收集方法和原理后,我提出问题:一氧化碳能否用排气法收集?为什么?然后变化装置(在带橡皮塞的集气瓶中插入两根导管,分别为A和B,其中A插到底部,图略),问:分别在导管A或B中通入气体可以收集什么气体?倒置过来呢?如果在集气瓶里加洗液或用于气体的除杂,应从A还是B通入呢?如果在集气瓶里加满水用以测定难溶气体的体积时,应从A还是B通入气体?这样层层深入设计,揭示出本质。

例3.在“科学测量”教学中,我事先准备了一个长度适中的盒子,然后让三个学生上台分别用同一把刻度尺去测量盒子的长度(要求先不透露测量结果)。测量结束时,让他们同时写出测量数据。这样通过这些测量数据间的比较,形象直观地说明了误差的存在。

二、变化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教学不能仅仅停留于书本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与思维方法的指导,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本中的实验往往都是一些叙述性的操作,缺乏对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方面的激发与引导。因此,我们备课时要努力将隐含在其中的条件和原理挖掘出来,进行阶梯性实验,诱导他们深入探讨研究。

例1.在做“压缩气体做功”这个实验时,我打破常规,实验前在玻璃筒内先不放浸有少量乙醚的棉花,然后快速压下活塞,让学生观察玻璃筒内空气内能的变化,结果看不到明显的实验现象。于是大家很自然地展开讨论:怎么变“不可见”为“可见”?顺着这样的思路大家兴致勃勃地进行新的实验设计。这样的变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2.做“水对容器底部和侧壁的压强”实验时,我提出要求让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水对上部也有压强。学生纷纷展开了讨论并动手实验。有的学生将扎有橡皮膜的粗管伸入水中,马上可以发现橡皮膜向上凸起。如果放的越深,凸起的程度就越大。还有的学生在橡皮膜底部扎一个小孔再放入水中,小孔所在的位置立刻就有一段水柱向上喷出来。如果把橡皮膜放的越深,水柱就喷的越高……。学生为自己的新设计、新发现兴奋不已。通过类似实验,学生的探究兴趣不断提高,创造力也得到不断发展。

三、变化问题角度,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老师讲过的题型只要变换一下问题角度,一部分学生就会茫然而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这些现象表明他们所学知识仍停留在书本上,十分浅显,没能转化成自己内在的能力和素质。如果我们平时注重变式教学,就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各个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例1.在进行《测量不规则物体(小石块)的体积》实验时,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边探究边思考:(1)为什么实验中要用细绳而不用粗些的绳子?(2)为什么要用小石块而不用小木块?(3)是否可以先测出石块浸没时的总体积V,再拿出石块读出V1,然后计算出石块的体积(V-V1)?(4)能否用此方法测量一块巧克力糖的体积?(5)在测量前是否要把小石块在水里浸泡一下,拿出来擦干后再验?(6)通过此实验,你还发现了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充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也圆满地解决了上述问题,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2.在教学中,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有时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比如损坏了某些器材等。这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改用其他的途径来解决问题,这也是一种教学的机智。例如,“伏安法”测电阻和测电功率是中考实验考查中的重点与热点问题,在教学中可设计这样一道发散性题目:在某次测电阻的实验中,发现电压表已损坏不能使用,其余器材自选,你能否克服困难设计实验测出Rx的阻值,请画出电路图。通过这样的题目,能促使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重新整合,也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散。

四、设计变式训练,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

著名的教育家波利亚曾形象的指出:“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些相像,它们都成堆地生长,找到一个以后,你应当在周围找一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几个。”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科学知识设计阶梯式的问题,为学生提供训练平台,做到一题多变,变中有进,进中有通,从而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例1.甲同学手握一只玻璃瓶竖直静止在空中,则玻璃瓶所受重力与摩擦力的大小关系是( )

A.G>f B. G

变式1:如果向玻璃瓶内装饮料,玻璃瓶仍竖直静止在空中,则重力和摩擦力的关系是( )

变式2:若甲同学用力握紧玻璃瓶,瓶仍静止,则应选( )

在此题中无论条件如何改变,只要抓住本质特征“瓶仍静止”得出二力平衡,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所以教师教学时不要拘泥于题目本身,应通过灵活变化题设条件,从多角度进行变式,使学生掌握问题的规律和本质,并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例2.利用一个动滑轮去提升一重为10牛的物体(不计绳、滑轮重及摩擦),需要多大拉力?

变式1:若动滑轮重2牛(不计绳重及摩擦),则需多大拉力?

变式2:若用此动滑轮提升重20牛的物体,此时它的机械效率如何变化?

变式3:用一个动滑轮提升16牛重物时,机械效率为80%,则此时拉力多大?

此题通过一系列的变式,逐步拓展、延伸,举一反三,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开阔,也使学生对动滑轮的知识有更深刻、全面的认识。

古人云:“变则通,通则久。”变式教学的核心是突出一个“变”字。对于教材上大量的科学知识,我们不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照本宣科,而应努力挖掘其内在因素,优化教学设计,通过“变”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活跃学生思维,深化所学知识。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要不拘一格,多方设想,通过“变”来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