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唐代团窠对鸟纹锦残片的图案复原与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唐代团窠对鸟纹锦残片的图案复原与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分类号】:G263

锦是以彩色的丝线用平纹或斜纹的多重或多层组织,织成各种花纹的精美丝织物。“锦”字是金字和帛字的组合。《说文》:“襄邑(今河南睢县)织文”。《释名・释彩帛》:“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惟尊者得服之”。就是说,锦是非常豪华贵重的丝帛,其价值相当于黄金,在古代只有富贵的人才能穿的起。它是古代丝帛织造技术最高水平的代表。周代的锦已经有很高水平,秦汉以后更有发展,到了唐代无论是织造工艺还是花纹图案、组织结构等都达到了很高水平。

一、唐锦概况

唐代的染织工艺追求华丽的色彩效果,丝织的品种很多,而以织锦最为著名,一般称为“唐锦”。北朝晚期至初唐的丝织技术上以多彩织物最为丰富,种类以平纹经锦、平纹纬锦、斜纹经锦及部分的斜纹纬锦为主。

联珠纹是唐代织锦中最引人注目的外来纹样,被认为是丝绸之路上波斯艺术对东方丝绸影响最大的图案。学术界对于联珠纹有着不同阐释,但大抵可以从广义与狭义来区分,丝织物上的联珠纹一般就是狭义上讲的,它其实是一种骨架的纹样,即由大小基本相同的圆形几何点连接排列,形成更大的几何骨架,然后在这些骨架中填以动物、花卉等各种纹样,有时也穿插在具体的纹样中作装饰带。

盛唐是唐代的高峰时期,其纺织印染技术发展极快。在织锦中,斜纹纬锦占据了主导地位,对于织锦图案的把握更为成熟。盛唐至中唐最为经典的丝绸图案就是团窠宝花。其中最为简单的宝花图案其实是四瓣小花,又称柿蒂花。宝花图案则是在这种四瓣小花上变化而成的一种图案形式。在宝花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最初把花瓣与叶、花蕾结合起来,后来花蕾变成了花苞,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装饰手法中采用了多层次的渐变,宝花显得更加华贵、庄重。

二、唐代团窠对鸟纹锦分析

唐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在织锦中有明显的体现,在许新国的《都兰吐蕃墓出土含绶鸟织锦研究》一文中提到粟特织锦的特点:1、团窠环内均以对兽、对鸟的形式出现。对兽、对鸟的足下均有形式较为统一的棕榈叶座,有的从棕榈叶座的中心向上伸出枝条组成生命树纹。对兽的种类有对狮、对羊和对马;对鸟的种类有对孔雀、对鹅,大部分鸟均为立鸟,颈后系有绶带。2、团窠环的形状较为多样化,有连珠形、花瓣形、对错S纹形、连小花形,连续桃形(或称心形),亦存在小花和连珠共同组成的团窠环。团窠环的形状也有圆形、竖椭圆形、横椭圆形等不同形状。3、宾花形式亦较为多样,分为轴对称和十字对称等形式,也出现以对鸟和人物作宾花的形式。4、作为团窠环以及鸟兽体装饰的连珠,形式亦较多样,有小连珠、六角形连珠、大小相错连珠等,而且连珠不仅组成团窠的形式,在鸟兽的颈部、腹部、尾部等都普遍用连珠来装饰。

通过数码软件将此锦复原,以粟特织锦的上述特点验之于此件唐代团窠对鸟纹锦,我们发现:1、此锦是以团窠环中对鸟的形式出现,且对鸟的足下踏有棕榈叶形座,鸟的头部套有小花环,鸟颈后系绶带,鸟身为较细密的方格纹,尾羽分开上翘下钩。2、团窠的形状为正圆形。团窠环图案分为连珠式环、花瓣式环、对错S形环共同组成的复合式环。作为团窠环的连珠形状亦有小连珠、六角连珠、大小相错连珠等多种。3、团窠内呈现的均为左右对称形式。4、此锦颜色保存完好,基本可提炼为红色为地,藏青勾勒,以黄、灰绿两色显花,色彩对比强烈、渐变明显,配色用色讲究。

根据以上特点分析,此件残锦的年代约在7世纪末至8世纪中期。残片长46厘米,宽29厘米,残片保存较完好,色彩鲜明。根据残片大小测算出团窠直径大约为58cm,属于较大的团窠。此锦属于唐代占主导位置的斜纹纬二重,也就是斜纹纬锦。

三、寓意探讨

此件唐代团窠对鸟纹锦中两只立鸟的颈后系绶带,也就是织物中常提到的“绶带鸟”。绶带鸟纹图案在魏晋隋唐时期流行于墓室壁画和织物图案中,这种形式在中原汉民族美术中是一种外来的美术元素。从考古文物所展现其分布范围看,在中国境内这种图案样式散落在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并从新疆境内向东传入中原腹地。鸟的形象在粟特美术中较多,其演变较为繁杂,有出现在联珠团窠中的立鸟纹样,鸟形随着艺术的传播逐渐脱离其原来的寓意而走向装饰程式化的发展方向。绶带鸟图案象征着帝王的神格化、王权神授,或者说帝王作为神再生不死的观念。粟特人也有每年祭祆的大型活动,只是将王权神授的观念移位于对神和神话英雄的象征,寓意神的伟大、荣光、幸运和胜利以及对民众的庇佑,自然它们也具有吉祥、繁荣昌盛、幸运等广泛的含义。

【参考文献】

[1] 赵丰.中国丝绸艺术史. 文物出版社,2005

[2] 许新国.都兰吐蕃墓出土含绶鸟织锦研究.《中国藏学》.1996

[3] 黄幼钧.巧夺天工 中外工艺艺术鉴赏.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4] 陈维稷.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4

[5] 吕锋.艺术设计史.辽宁美术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