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家,甜蜜的港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家,甜蜜的港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句老话说,英国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家是避风港,陌生人非请勿进。家是私人场所,每个人都可以卸下工作时的面具,做回自己――我们可以邋邋遏遢、慢慢吞吞,而不必总是举止文雅、一本正经;我们可以兴高采烈地表达平常不愿让外人看到的情绪;我们可以大笑大叫,反正只有家人知道。

家是年轻夫妇无需顾及父母在旁的尴尬而住在一起的地方,是深夜时仍可随心播放音乐、选择电视节目频道的地力。家,就是你的私人世界。

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曾说:“如果无事可做,就只好回家了。”我觉得那只是个嘲讽的看法,对此我不敢苟同。相反,在我的心目中,家是一个喘息之所,我们在这里恢复情感和体力。

似乎人人都赋予了家一些微妙的情愫。我的朋友吴伟女士买房时,尤其看重的是私人的阅读空间。我本人看重的是酒窖,我在那里培养自己对美酒佳酿的兴趣。我的夫人看重的则是设计合理的厨房,以及可以种花种菜的庭院。我儿子也非常喜欢那个庭院,他在那里刻苦训练以提高球技,梦想着有一天能够成为英格兰板球队的球员。我女儿看重的则是配有巨大衣橱的大卧室,用来存放她多的难以置信的“物件”,还可以在那儿安静地读书。

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我总是难以理解某些人――他们仅仅把住宅看作是睡觉的包厢,只愿付最少的钱买来一席之地小憩片刻,与此同时却把钱攒下来每年出国旅游――在他们看来,那为期两周的海滨假日,竟要比其他50个星期的家居生活重要得多。

他们错了吗?当然没有,这只是一个选择而已。但这不是我愿意理解的生活方式。要知道在我们生活的时代,各种鼓吹现代便利居家设施的杂志和电视节目包围着我们,这些无疑激起了我们对美好家居生活的强烈愿望。我确信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欧洲,情况皆是如此。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能够抵制诱惑,拒绝提高日常生活水准呢?或许这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无疑,讲究的生活也要付出代价,很多人宁愿选择其他的生活方式,或者仅仅是因为负担不起。

此外,我也无法理解法国人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民族文化倡导终生住在租来的房子里,而不是拥有自己的家。就其年度预算而言,这可能是个明智的做法,但这同时意味着他们坐失了住宅升值的机会,此外他们还不得不终生受制于房东。

与此相反,我同情那些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大量非洲族群。对于他们来说,房子不过是遮风避雨的茅草篷,以及在炎夏时保持凉爽、在其他季节能够保温的泥墙。在他们看来,他们的圆形小茅屋是个安全的地方,可以保存他们少得可怜的财产,最重要的是,可以在此建立和供养家庭。当然,在此刻的日本和新西兰,就连这些蓬门荜户也会大受欢迎,那里前一阵子刚刚遭受了可怕的地震,人们一无所有,无家可归,时刻盼望着能够早日重建家园。

这正是问题的本质。家作为人际交往的社区,其最为重要的乃是家庭成员。家是亲朋好友相聚庆祝重要时刻之地,是身处困境时寻求保护之处。家是避难所,但并不是世外桃源。如果家脱离了作为整体的社会,则很可能是一个冷酷的所在。

因此,房屋对人而言非常重要,既可以鼓舞士气,也可能令人消沉。上世纪中叶建造的那些缺乏个性的糟糕楼群――以前苏联纯功利主义的单调建筑为代表――应该成为所有人的教训。人不是笼养鸡,不应在养鸡场一样的环境中生存。公共住房应当令人振奋,不必奢华,却必须充满想象力。

人们对家的满意度以及幸福感与普遍的社会福利密切相关。如果政府能够调和这些状况,则大有希望将人民的注意力从个人的不幸转移开来,将精力集中到创建更大的社会和谐上。

我们都在寻求安逸的生活。不管你是中国人、非洲人、印度人还是英国人,人人都需要自己的城堡。世上没有比家更好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