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绍兴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绍兴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从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转型升级来看,绍兴产业集群的出现和发展是经济发展必然性规律的体现,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启示。本文运用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分析绍兴市产业集群的现状,探索绍兴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途径。

关键词: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绍兴

产业集聚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正是由于集聚,使得资源的集中、合理、有效配置成为可能,这也正是产业集群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重要特征的根本原因。可以这样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保持领先优势的重要保证,是发展中国家发挥比较优势的基本载体,是转型国家实现成功跨越的产业基础。绍兴经济之所以在短短的30年时间里得到快速地发展,正是得益于广东成长和成熟了一大批产业集群。近年来,绍兴市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正成为绍兴市推进工业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成为增强绍兴区域经济竞争力有效途径。本文运用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分析绍兴市产业集群的现状,探索绍兴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途径。

一、绍兴产业集群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绍兴产业集群的现状

产业集群一般都经过萌芽、发育、成熟和衰落的周期更新。由粗放到集约,由模仿到创新,从工艺简单,利润微薄,前店后厂,专业市场,工业小区,连锁经营,网上交易,物流配送,市场体系,最后发展成全国性乃至世界性营销网络。一般来讲,由于其具有低成本的优势,都有快速扩张的特点。2010年以来,绍兴市共形成了较具规模的产业集群38个,实现工业产值4400亿元,占全省第2位,其中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块状经济26个,绍兴县的纺织业、诸暨市的五金行业等8个块状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在全市块状经济中,袜子、领带、雨伞、珍珠等多只主导产品产量已居全国第一。如上虞市崧厦伞业2010年年销售收入达100亿元,年均增长25%;培育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6家,拥有省级以上名牌产品5个。丰惠手套袜业到2010年,年销售收入达45亿元,年均增长25%;培育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7家,培育和创建省级名牌产品2个。汤浦铜管到2010年,年销售收入达100亿元,年均增长25%;培育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11家,拥有省级名牌产品3个。沥海新型包装到2010年,年销售收入达20亿元,年均增长30%;培育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5家,培育和创建省级名牌产品1个。道墟机械仪器到2010年,年销售收入达18亿元,年均增长30%;培育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3家,培育和创建省级名牌产品4个。2006年,诸暨市块状经济实现工业产值1245.9亿元,14个块状经济中袜业、珍珠、铜加工、环保装备、包装等产值增幅均在20%以上。华东国际珠宝城、店口水暖五金城等高品位专业市场的建设,将进一步推动块状经济的升级转型。其中:1.大唐袜业年产袜子100多亿双,成为世界最大的袜业生产基地;2.店口五金年创工业产值255亿元,铝塑复合管件产量约占全国的70%,铜加工能力在亚洲居于领先地位;3.贡缎织造业年产提花布15亿米,占全国产量的80%以上;4.山下湖珍珠块状淡水珍珠及珍珠制品产量约占全国的60%。绍兴产业集群的发展,现大致处在由集中办企业转向集中办产业,逐步形成产业链方向演进的时期。其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绍兴产业集群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共生型。是以绍兴的自然条件为背景,依靠各种资源优势而逐步形成。如纺织印染业。第二,辐射型。是以专业市专长为中心向四边辐射,带动同一类的产业发展逐步形成。如嵊州领带产业以“嵊州中国领带城”市场为中心,向周边辐射而逐步形成。第三,网络型。是以产业链为纽带而成的相互分工协作的网络结构。较典型的如诸暨市大唐袜业。第四,裂变型。是由一些大企业裂变为较小核算单位,或者是大企业中的管理者、营销员等另立门户,办起同类产品的企业群。如上虞市面上的浙江阳光集团,是全国照明行业唯一的民营高科技上市企业,一些销售员从企业出来后,自己开办了如东升、奥诺等公司。

(二)绍兴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存在的问题

产业集群在经济发展中起了巨大作用:第一,产业集群已成为县城经济和整个绍兴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它的发展和壮大,有力地促进了绍兴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第二,产业集群的发展,促进了中心城市和小集镇的发展,改变了原来的经济二元格局,推进城镇化的进程。第三,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力地推进农村现代化的步伐,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产业集群的发展,还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但是,在产业集群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亟待解决,主要有:

其一,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不合理、行业结构不协调等三方面。如绍兴县服装用布、装饰用布、产业用布三者比例不合理,发达国家50:20:30的比例,而绍兴县仅为86:11:3,明显体现出产品结构的不合理。目前产业集中度偏低,上规模的大企业少,企业内部偏重于生产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产品设计开发和市场开拓能力的培养,企业组织结构呈“橄榄型”格局。

其二,创新能力不够。主要体现在一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尤其是在产品的开发上,仿制、假冒、跟风的多,真正独创的少,自有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更少。二是市场创新能力欠缺。绍兴县纺织企业产品的销售,主要靠轻纺市场,产品主要面向个体客商销售为主,渠道较为单一,外销能力相对较薄弱,外向度不高。

其三,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增大。纺织产业是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壁垒较容易进退,投资省见效快,有一定资金条件的企业乃至个人都可以从事这一行业。因此,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是越来越大。

其四,产业集群内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企业规模偏小,没有在全国同行中排得上号的龙头企业。除轻纺城科技中心外,产业集群内没有一家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能力同产业集群的生产能力失衡,绍兴县省级以上著名品牌不多,导致产业集群内普通产品多,名牌产品少,低档次产品多,中高档产品少,粗加工多而精加工少。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竞争力。二是市场开拓力度不够,意识不强。不少企业在经历了企业时期的艰难与原始积累的艰辛后,“小富而安”思想显现,特别是中国轻纺城的建立为众多企业提供了便捷高效的产品销售渠道后,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反而退化,产业集群内相当一部分企业就靠“市”吃饭,这与温州人的开拓精神相比,形成了明显的反差。

其五,纺织产品领域面临高层次技术难题的挑战。纺织产品从应用领域上可以划分为三大块:面料、装饰和产业用布。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产品主要集中于面料产品,且大部分局限于普通服装面料,市场空间比较狭窄。如何攻克技术难题,开发高档面料,拓展装饰用布、产业用布市场,从而不断拓展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空间,提升纺织产业的层次,是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绍兴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

国际性或区域性产业集群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以及与外界要时刻保持着紧密的联系,需要先进制造、创新、人才、融资、营销、物流的六大“功能平台”来支撑。建设这六大功能平台,同时要考虑企业与政府的作用。一方面要发挥企业的主导力量;另一方面块状经济是在传统产业基础上自发形成的,其发展方向是完全由市场决定的,要使块状经济成功升级到创新型产业集群,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激励作用,为块状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针对绍兴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动绍兴产业集群发展转型升级要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政策引导,强化规划指导

自发组织而成的产业集群,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雷同性和无序性,特别是在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等方面,需要政府及时进行引导和规范,充分发挥政策引导、规划指导等作用:

第一,在政策引导方面要重点引导企业升级提高现有产品。要以产品协作为纽带,引导企业开展专业化协作,培育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产业集群。

第二,在规划方面要通过园区规划等形式集群产业,降低企业生产物流成本。要纠正以产业升级规划取代集群升级规划的误区,要尽快制定全市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规划;并以此为方向,通过园区规划、孵化器、标准厂房建设等多种途径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

第三,要规范市场秩序,规范企业行为。要规范产业集群升级,首先要规范企业行为,制止块状内企业的恶性竞争,维护市场秩序,促进企业由竞争走向竞合。要大力鼓励企业创新发展,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引导产业集群企业从注重规模向注重创新转变。

第四,加大政府资金对产业集群建设的投入。进一步优化财政科技支出结构,科学安排科技三项费用、技术改造、支出等专项资金,重点向产业集群倾斜。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和改善,增加对产业集群发展的资金支持。

第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出台人才激励政策,吸引更多更好的科技人才到绍兴创业。鼓励企业创建和扩大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支持企业招聘高素质科技人才,鼓励企业采取柔性流动、项目合作等方式聘用高科技人才。有计划地建设一批专家公寓或人才大厦,用于引进人才的安置。还可以设立优秀人才专项资金,用于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有关补贴。完善科技人才考核评价机制,改进人才评价标准要把科技工作实绩放到重要地位。

(二)加快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块状经济迈向产业集群的主要手段,事关产业集群经济整体升级的成败。为此,要大力推动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当前,重点要支持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中心、技术开发中心、检测中心、试验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网络中心、融资担保机构等公共支撑体系,为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建立提供公共服务。

第一,要加快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要整合政府、企业、协会、研究机构等多方力量,大力发展依托科研院所和专业技术企业的技术服务机构。要加快建立行业性技术创新平台,努力开展行业内共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要对创新服务平台进行必要的扶持,并通过项目形式重点加强对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究、攻关和推广。

第二,要建立健全技术创新融资平台。块状经济多由中小企业所构成,创新较为活跃,但创新能力不强,承担风险能力较差。要建立对块状经济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力度。要鼓励发展风险投资机构,吸引外地风险投资机构进驻。要改变过去只注重产业扶持和发展扶持的财政政策,积极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方面扶持倾斜,建立块状经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努力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要创造条件帮助企业通过在中小企业板上市解决资金问题。

第三,要切实推动技术创新中介机构建设。要推动专业型、市场型行业协会的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技术创新的先导作用。要大力发展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服务机构,扶持建立科研成果产业化转移中心和一批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对象的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除此之外,要做好对企业的引导工作。要引导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提高创新能力,大力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激发提高企业原始创新的动力。鼓励企业相互协作,加强上下游和各个价值链环节关联企业在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开发,引导企业通过产品的差异化和高端化,由竞争走向竞合。

(三)重视品牌创建,引导块状升级

块状经济本身就是一种品牌经济,产业集群更严重依赖于区域品牌。因此,块状经济的改造升级必须要品牌为主线,通过块状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打造,共同构筑起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体系:

第一,加大宣传和提升品牌意识。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品牌和支持品牌的社会氛围。重点是企业家要意识到企业是创品牌的主体,要有创品牌的主动性、创造性。要进一步加大品牌培育力度,要使“绍兴纺织”、“大唐袜业”、“嵊州领带”、“上虞精细化工”等主要块状产业成为高品质产品的代名词,真正打响绍兴产业集群的品牌。

第二,要培育龙头大企业。要通过龙头大企业品牌建设与经营,提高龙头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产业集群都要有国际竞争力的著名企业,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升级中的带动作用。

第三,要加强产业集群名牌产品建设,提高企业的品牌经营能力。要在服装、袜业、衬衫、领带、汽车配件、机械加工等产业集群已拥有国家级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的基础上,实现医药化工、纺织机械、机电装备等主要产业集群国家级名牌零的突破。同时要加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有较高技术含量的科技型产品。要力争在每个产业连环节都有名牌企业与名牌产品,以品牌为主线加快向产业集群升级。

第四,要鼓励企业建立综合品牌。要以政府引导、中介促进、企业自主结盟为原则,推动企业建立营销联盟,促进名牌产品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实现品牌资源共享。要引导企业开展企业形象和品牌标识的策划与宣传活动,鼓励名牌产品企业迅速扩大品牌经营规模。

第五,要加大名牌宣传推介力度。要以名牌企业、名牌产品为依托,着力提升企业、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共创区域品牌,引导块状经济加快向产业集群升级。

(四)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的升级

龙头企业是产业集群经济健康发展的稳定剂,中小企业是产业集群经济加快发展的催化剂,两者的协调互动是产业集群经济提升发展的主动力。在当今大工业时代,大企业产品不仅有规模优势,而且产品档次高,新产品开发能力强,市场竞争优势明显。因此,在块状内要加强大企业与小企业的联系与合作,要以大企业为龙头,以产业链为纽带,带动产业集群加快升级:

第一,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要有针对性在产业集群内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培育。加强宣传,进一步增强企业家的品牌意识。这是实施品牌战略的前提。在实施品牌战略过程中,政府要实行政策倾斜,为企业提供资金政策等服务。还必须做好品牌战略的研究和战略规划;要定出重点,综合平衡。

第二,要充分发挥骨干龙头企业对产业集群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要大力发展外包、协作、配套、、虚拟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促进龙头企业对创新性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项目合作和兼并重组,实现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互动发展。

第三,要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努力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要通过创业辅导、管理咨询、标准化、信息化、人才培养等多种途径,加大对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的扶持,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要引导促进具备一定实力的企业进入具有规模经济的领域,实现产业集群经济内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配套互补,延伸产业链,加快产业集群的升级。通过技术创新使传统产业趋向高档化、国际化;使新兴产业趋向高效化、规模化。

(五)动员全社会之力,进一步加强产业集群发展的环境建设

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举全社会之力,建设一个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环境。既要搞好硬件建设,比如加快建设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交通网络体系,加快电力、信息、生态环境的建设步伐。更重要的是加快生态环境的软环境。要努力强化政府的服务,积极建设好产业集群发展的软硬环境。要积极发展中介机构,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由商会来协调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间的关系,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促进行业的自律,规范行为,共同发展。工商、税务等政府监管部门应进一步转变观念,从过去的注重管理逐步走向加强服务,实行“放水养鱼”。各级政府及部门的扶持引导资金应从重点支持少数企业向着力营造产业集群的公共基础性设施转变,积极构建区域性网络互联互通体系,培育产业开发基地,加强产业集群区域内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1.Gereffi G: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 what can Mexico learn from East Asia? [R]. Paper Presented a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siness Transformations and Social Change in East Asia.1999.

2.Timothy J. Sturgeon. Richard K. Lester. The new global supply-base: new challenges for local suppliers in ease Asia. MTTIPC03-001. 2003.

3.Jeffrey Henderson,Peter Dicker,Martin Hess. Et al.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The Analysis of Economies Development. Forthcoming in th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02.

4.毛加强.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方式与升级路径[J].现代经济探讨,2008,(10).

5.隋映辉.产业集群成长、竞争与战略[M].青岛出版社,2005.

6.黎继子,刘春玲,蔡根女.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地方产业集群的供应链式整合――以苏浙粤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5.

7.虎,颜清阳,张慧.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集群的升级――以浙江慈溪、义乌、桐乡典型产业集群为例[J].经济地理,2007.

8.贾生华,吴晓冰.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浙江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J]. 国际经济合作,2006.

9.王珍.全球价值链中的地方产业集群升级[J].经济地理,2006,(4):19-21.

10.余玉龙,王晓萍.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产业集群升级研究:一个应用模型[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

11.王凤荣,王慧.价值链理论视角的我国企业集群隐性升级[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12.盛世豪,郑燕伟.“浙江现象”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本文系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重点课题《绍兴市特色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25155)。

(作者单位:李敏 ,王彪,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陈鸥,浙江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