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话作者 9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话作者 9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可见,阅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重要。要想让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品德优良的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就绝不能离开阅读。阅读是孩子品格形成和心理成长的第三个途径,一本好书,就是一位心灵的导师。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学生的阅读量的大小决定着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高低。然而,目前作为语文教学的最大阵地的阅读却即将面临失守的危险,形势不容乐观。因此,探究语文阅读的现状、创新语文阅读的内容和方法刻不容缓,下面笔者就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素材的积累谈些拙见。

一、语文老师面临的困境

在全社会分数至上急功近利的催生下,很大一部分学生被不堪重负的作业和一些时髦的特长挤压得没有了阅读的时间,即使有时间也不会交给占时多、几乎看不到产出的阅读。因为用书籍涵养一个人不可能立竿见影,而是需要数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见效的。加上整个社会浮躁的心态,利益至上的理念,使很大一部分学生的阅读和思考成了一个空白地带。

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在高中,语文仅仅是一个边缘学科,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少之又少,既没有时间阅读,更没有精力练习,在这种情形下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写出一些像样的作文,这确实给当下的高中语文老师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对于小学初中的学生也许能凭借一些快餐文化和自己的一些经历应付得了一次次作文,只要感情真挚,文通字顺,还是差强人意的,但是高中的作文恐怕就要逼学生显示自己的空洞了。仅凭自己的一些经历根本无法对应高考作文,因为涵量和感悟是高中作文的必需。

作为当下的高中语文老师,最头疼的莫过于批阅学生的作文,作文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空洞、幼稚,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鲜活的材料。有时候一些低幼化的叙事和不合逻辑的分析让人啼笑皆非,“21世纪”“90后”等等空口号更使让文章大而空。假大空充斥的作品怎么能感染人,一个内心没有多少积淀的人又怎么能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深刻理性的思考?所幸的是我们常常也能见到少数有思想有内容的作品,能给我们一些亮色,而这些孩子的成功就得益于自己的课外阅读。

二、可充分利用的教学资料

高中语文教材经过几轮的改革,如今呈现给学生的是一套大容量的阅读教材,必修、选修和读本加起来的篇幅给学生呈现了一个既有广度和又有深度的空间,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好这些教材能给学生一定量的储备、熏陶和思考。每个学校都要给学生编辑或订阅至少一本的教辅,尽管上面大都是一些复制和粘贴,但由于市场竞争,每个教辅的编辑者都要搜集一些与课本有关的内容,大都是和作者有关的,这些补充的材料大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大家之作,很有内涵,加上学生手头还有一些各方面的教辅,应该说学生手头的资料室很丰富的,能阅读好教材和教辅中的文段,再加上平时学生自觉不自觉的涉猎,足够充实学生的心灵。能很好地感悟和储备,学生作文就不会是无米之炊的假大空了。

三、持续完成个性化作业

高效课堂倡导教师从实践入手,从“方法和途径”中寻求突围,找到一个“支点”,切实撬动课堂系统,以此来推动语文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相长。引导学生走进作者对话作者就是高中语文学习中一个很好的支点。

阅读历年高考优秀作文,除个别之外,学生作文中大部分素材都来自教材,都是知名度较高的一些大家,这些素材大部分学生都不会陌生,而只有那些优秀的学生能结合自己的感悟写出自己独特的思考。鉴于此,高中语文教师要运用教学资料指导学生走进作者从而对话作者,充实学生心灵,督促学生去思考,促进学生情商的发育,这不失为突破高中作文瓶颈的有效途径,具体做法如下:

从高一的第一篇文章的学习开始,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作者或者文章中提到的在某些领域做出卓越贡献影响大的人,尽可能全面地搜集一些资料,阅读一些相关的文章,教师在此基础上补充一些内容,然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用心灵对话作者对话伟人,写400字以上的随笔,抒写自己对这些人物的理解和认识,完成后在班内交流,或者教师批阅,或者摘录优秀的打印出来学习。如此全面地走进一个人,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拓宽他们的思路,教会学生学会思考。重要的是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长期坚持指导学生积累,积累相关知识,积累自己的理解,积累自己的感悟,五本必修教材再加上选修,高一高二两年学生差不多能积累近百名的大家,建立学生自己丰富而独特的资料库,学生就可拥有自己个性化的写作素材,无论是对写作还是对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大有裨益的。

最有效的学习是让学习的内容变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对话作者能让学生进行一次次的灵魂对话,能让学生充分地消化、吸收,利用教材建立自己的写作资料包,通过充分的思考和感悟,变为自己的东西,学生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李桂林 甘肃永昌一中 73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