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细胞增殖(第二课时)”说课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分析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陈述了教法、学法,重点探讨了教学过程的设计。
关键词 细胞周期 有丝分裂 染色体行为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说教材
1.1 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细胞增殖”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标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的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这一节分3个课时,下面的说课内容是第二课时。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细胞的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之后,进一步学习细胞的产生过程,教材在模拟探究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的基础上,简介了细胞增殖的意义和方式,重点介绍了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和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具体过程及特点。本课中有丝分裂是学生以后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规律的前提,也是学习DNA复制和遗传信息传递的基础。有丝分裂是本章乃至整个模块的重点和难点。
1.2 分析教学目标
1.2.1 知识目标
说出真核细胞增殖的意义和方式;说明细胞增殖的周期性;概述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具体过程。
1.2.2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规律,构建染色体、核DNA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有丝分裂的学习,感受生命的运动性。
1.3 分析教学重难点
1.3.1 重点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概念;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1.3.2 难点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核DNA变化规律。
2 说教法
2.1 学情分析
从生物学基础来看,学生已经知道了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但还仅仅停留在结论水平上,未提及具体过程。通过前五章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细胞的结构及功能,这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高一学生意义识记开始占主要地位,抽象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成熟中,这些使得学生具备了学习本节内容的能力。
2.2 教法设计
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还不够完善,而本节内容较抽象,学生又没有直接的生活经验。因此,笔者采用直观演示法、模拟探究法进行教学。在本课中直观演示法主要是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有丝分裂过程,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模拟探究法主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最后形成结论。这种教学设计遵循了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3 说学法
学法指导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学、会学,因此教授该课时采用学案导读法、合作探究法进行学法指导和能力培训。即利用学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学习目标,初步了解本课内容。在突破教学难点时,让学生分组合作、自主探究,尝试发现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说教学过程
4.1 新课导入
通过前面的模拟探究实验,学生知道了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受相对表面积和细胞核的限制。生物体既然不能靠细胞无限长大来生长发展成现在这么大的一个规模,那靠什么呢?靠细胞数目的增多,即细胞增殖。
4.2 自主学习
学生按照学案阅读教材,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独立或者合作完成基础知识梳理。这一步骤旨在让学生对本课的重难点内容形成大体的轮廓。
4.3 重点解析
细胞周期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概念本身并不难,只是学生常常忽视其中的一些关键语句从而导致其对细胞周期的概念理解不够透彻。教师讲解时强调理解这一概念,应注意3个方面:即具备细胞周期的前提条件、细胞周期起始点和终止点。接着引导学生对这一概念进行拓展应用:将细胞周期的概念转换为两种不同的图形,请学生分析两图中的分裂间期、分裂期、一个完整细胞周期的表示方法。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又能加深对细胞周期概念的理解。
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具体过程是本课的重中之重。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反映其过程抽象、微观,难以理解;过程中涉及的概念较多,对染色质、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以及细胞板和赤道板之间容易混淆。教学中为重点解决好这两个问题,笔者采用了以下的方案:首先利用Flas演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完整过程,形成初步印象;再分期进行演示,同时与学生一道归纳总结各个时期的特点,并以顺口溜口诀的形式介绍给学生,方便记忆。从动画中,学生可以直观、生动地了解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将教材上静止的图片还原为细胞分裂的动态变化,让学生感受到细胞分裂的连续性和动态性,有利于形成深刻的感性认识。演示动画的同时,教师提示学生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变化,然后结合黑板简笔画,对染色质、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这一组概念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中期、末期细胞图像,结合教材内容,说明赤道板只是一个虚拟的平面,而细胞板是一种具体的物质结构。这样完成对两组易错易混概念的辨析。
4.4 疑难探究
有丝分裂过程中最难理解的内容莫过于染色体的形态变化及染色体、DNA的数量变化规律了。为了突破这一难点,笔者设计了疑难探究环节。首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三步进行探究。
(1) 模拟探究染色体的形态变化:要求学生以一条染色体的变化为例,制作各时期的染色体模型。模型制作完成后要求学生按正确的顺序摆放。
(2) 利用第一步中制作的模型,探究含有2N条染色体的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各时期的染色体、DNA的数量,并将探究的结果填写在学案中的表格里。
(3)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总结染色体、DNA的数量变化规律,绘制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数量变化曲线。
小组探究结束后,进行成果汇报。(展示一部分学生制作的染色体模型及绘制的染色体、DNA含量变化曲线图)。从中可以发现,有些小组的探究结果中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错误,因此,可以先让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相互评价、修改,然后教师从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形成正确的结论。
至此本课新课学习部分全部结束,重点和难点内容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和突破。
4.5 归纳总结
对本课的重点内容,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网络。
4.6 反馈应用
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课重点和难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笔者设置了与细胞周期、DNA含量变化、植物细胞分裂过程有关的三道习题进行练习,以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5 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十分抽象、微观,学生学起来感觉比较困难。因此,教师要注重课程资源的选择、整合和优化。首先,利用学案明确学习目标、梳理基础知识,形成大体轮廓;其次,通过演示动画让学生感受细胞分裂过程的动态性和连续性;接着,染色体模型的应用又克服了多媒体手段转瞬即逝的弊端;最后用口诀帮助记忆和掌握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这些课程资源能较好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