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浙南茶园主要病害种类及其发生规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浙南茶园主要病害种类及其发生规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包爱霞 兰建军 纪国胜 谢友祥 叶旺发

摘要近年来,浙南茶园病害的种类和发生规律发生了很大变化,致使茶园病害危害逐年加重,对其主要病害种类及其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以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法提供依据。

关键词浙南茶园;病害;种类;发生规律

科学防治茶树病害是保证茶叶优质、高产和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浙南茶叶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种植年数的增加,无性系良种比例提高,施肥水平高、大田种植密度大及气候条件的变化,茶园病害种类和发生规律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致使茶园病害危害逐年加重。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法,降低病害危害,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笔者对浙南茶园主要病害种类及其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现总结如下。

1炭疽病

1.1症状

先从叶缘或叶尖产生水浸状暗绿色病斑,后沿叶脉扩大呈不规则形病斑,红褐色,后期变灰白色,病健分界明显。病斑正面密生许多黑色细小突起粒点(病菌的分生孢子盘),病斑上无轮纹。发病重的茶园,可引起大量落叶。

1.2发生规律

茶炭疽病是由一种真菌侵染引起。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组织中越冬,翌年5—6月雨天形成分生孢子,并借雨水传播,从嫩叶背面茸毛处侵入叶片,8~14 d后形成小病斑,15~30 d发展成大病斑,此时嫩叶已充分展开。由于炭疽病潜育期长,病菌在嫩叶期侵入,但在成叶期才出现病斑。在高温和有雨水条件下,形成孢子,可以不断进行重复侵染。全年以5—6月梅雨期和8—10月秋雨期发生最重,尤其以秋季发生最多。一般偏施氮肥或缺少钾肥的茶园、幼龄茶园及台刈茶园发生较多。品种间有明显的抗病性差异。一般大叶品种茶树抗病力强,而龙井43等品种易受感染[1]。

2茶轮斑病

2.1症状

主要危害成、老叶。病斑初为黄褐色小斑,扩展后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后期中央为灰白色,有明显的同心轮纹,并产生浓黑色小粒点。嫩梢发病变黑枯死,向下扩展引起枯枝。

2.2发生规律

病原属半知菌亚门盘多毛孢属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组织内越冬。翌年春季在适温高湿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从叶片伤口或表皮侵入,经7~14 d,新病斑形成并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溅滴传播,进行再侵染。高温高湿条件适于发病,浙南以夏秋茶发生较重。排水不良、扦插苗圃或密植园湿度大时发病重。强采、机采、修剪、日灼及虫害严重的茶园,因伤口多,有利于病菌侵入,因而发病也重。

3茶煤烟病

3.1症状

发病初期在叶表面发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黑色煤层斑,逐渐扩大,以致覆盖整片叶,后期在黑色烟煤上产生短刺毛状物,色泽深黑,煤层厚而疏松,严重时,茶园呈现一片暗黑色,影响茶树正常的光合作用,使芽叶生长受阻。

3.2发生规律

浙南全年以秋季发生较严重,与助类(长绵蚧、角蜡蚧、红蜡蚧等)、黑刺粉虱、蚜虫的发生密切相关。其病菌以菌丝体、子囊壳或分生孢子器在病部越冬,翌年孢子随风雨飞散到上述害虫的分泌物上,从中摄取养料进行扩展,营腐生生活,并通过上述害虫进行传播。其病菌主要危害叶片表面,不深入组织内部,在低温潮湿的条件下易于发生[2]。

4茶赤叶斑病

4.1症状

发病初期主要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形成淡绿小斑,逐步扩大形成不规则形的赤褐色大病斑,可蔓延至半张叶或全叶,病斑颜色较均匀一致,病斑边缘有一条褐色隆起线,病部与健部分界明显,后期病部散生稍突起的黑色小粒点,发生严重时可引起成叶和老叶大量枯焦,甚至脱落,导致树势衰弱而影响产量。

4.2发生规律

该病属高温高湿性病害,特别在高温条件下易于发生,浙南4—5月为始发期,6—7月为盛发期,幼龄茶园和台刈茶园在夏季供水不足时易受热害,叶片出现枯焦,成为该病侵染的部位。

5茶云纹叶枯病

5.1症状

又名叶枯病,主要危害成、老叶。感病初期在叶尖、叶缘产生黄褐色小斑,水渍状,扩展后病部变褐,病斑呈半圆形或不规则形,病健交界部呈黑褐色线纹。中央为褐色或灰白色相间的云纹状斑,有时病部云纹不明显,为灰白色枯焦状。后期病斑正面散生黑色小粒点,病叶质脆,易落。严重时叶片呈灰枯状,极易脱落。幼苗受害全株枯死,对树势、生长影响极大[3]。

5.2发生规律

病原是一种子囊菌亚门球座菌属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子囊腔在病叶或落叶组织中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健叶表皮或伤口侵入,5~18 d形成新病斑。以后可不断地进行再侵染。该病为高温高湿型病害,浙南以5—6月、9—10月发生最盛。树势衰弱,园地管理粗放,采摘过度、螨类为害重、遭冻害、日灼及台刈后茶园均易发病。

6 茶芽枯病

6.1症状

主要危害春茶1芽1~3叶,叶上病斑先在叶尖或叶缘产生淡黄色或黄褐色,扩展后呈不规则形,病健边缘明显或不明显。芽尖受害呈黑褐色枯焦状,萎缩不能伸展。后期病部表面散生黑色细小粒点,叶片以正面居多,感病叶片易破碎并扭曲。

6.2发生规律

该病是由半知菌亚门叶点属真菌引起。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叶或越冬芽叶中越冬。翌年春茶萌芽期,产生分生孢子并随风雨传播,侵染幼嫩芽叶,经2~3 d形成新病斑。春茶期气温在15~20 ℃,湿度大时,茶叶氨基酸含量高时发病重。6月以后,病害发展受抑制。在发病期,病菌可不断进行再侵染,造成春茶损失严重。凡早春萌芽期遭受寒流侵袭的茶树易感芽枯病。该病以发芽早的品种感病重,发芽迟的品种发病较轻[4]。

7茶苗立枯病

7.1分布及危害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茶苗茎基部,也危害新梢。病斑初期为暗褐色,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后期呈灰白色,病斑微下陷,上生许多黑色的小粒点,最后叶片枯萎脱落,全株枯死。

7.2发生规律

浙南在3月下旬开始发病,8—10月秋雨季节是发病盛期,高温高湿的条件利于该病发生,主要随风雨传播侵染。

8日灼病

通过对浙南茶园调查,茶树叶片日灼症状最为普遍,可发生在新叶和老叶上。直接暴露在太阳光下的叶片呈现褐色或铜褐色的叶斑症状,或半叶焦枯症状。龙井42、乌牛早等品种上最普遍。

9茶树根癌病

茶树根癌病或茶冠瘿病在部分茶区发生,造成茶苗生长不良或枯死。以扦插苗圃中常见,主侧根均可受害。根癌土壤杆菌从扦插苗剪口或根部伤口侵入,初期产生淡褐色球形突起,后逐渐扩大呈瘤状,小的似粟粒,大的似豌豆,多个瘤常相互愈合成不规则的大瘤。瘤状物褐色,木质化而坚硬,表面粗糙。茶苗受害后须根减少,地上部生长不良或枯死。

10茶紫纹羽病

10.1症状

该病主要发生于苗期及成株期,危害根部或根颈部,先是须根腐烂,呈褐色或黑褐色,然后蔓延到侧根,腐烂后呈紫褐色,病斑表面布满紫褐色丝状物,易剥落,根部皮层也易剥落,严重时地上部分萎蔫,新梢发芽减少,病株枯死。

10.2发生时期及流行条件

一般在高温多雨的春夏或夏秋发病较重,凡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土壤过度干燥的茶园易发病。此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随农事操作、雨水、地下害虫及根部接触而传播蔓延,调运带菌的苗木和土壤时也可进行远距离传播,连作和前作感病的作物也易发病。

11参考文献

[1] 陈雪芬.茶树病虫害防治[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6.

[2] 谭济才,邓欣,张汉鹄.茶树病虫害防治[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3] 石春华.茶园病虫害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4] 石春华,虞轶俊.茶叶无公害生产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