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归去来兮 3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魏为
一九六二年生于北京。
一九八八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留校任教。
一九九五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课程班。
一九九六年至今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主要展览:
二一三年,『工・在当代―2013第九届中国工笔画大展;
『中央美术学院校庆50周年院教师展;
『复兴之路―北京工笔重彩画会成立34周年特展;
『学院工笔―赢传媒中国工笔画名家提名展;
『微观与精致―首届中国工笔重彩、水墨作品学术研究展。
二一一年,『学院工笔―首届中国工笔画学会学术联盟名家邀请展。
二一年,『学院工笔―第二届亚洲艺术博览会特展。
二九年,『微观与精致―中国工笔画重彩小幅作品艺术展。
一九九四年,『第三届中国当代工笔画大展。
一九九年,『中央美术学院四十年校庆教师作品展。
一九八八年,『首届全国工笔画大展。
1996年,魏为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刚好和我分在一个办公室。于是,开始了我们近二十年的友谊,也让我真切地看到了魏为在绘画上探索和成长的轨迹。
魏为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年画连环画系。他的毕业创作《风尘三侠》以其精湛的技艺深受同侪好评,他也因此留校任教。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戴顺智教授至今仍对魏为的《风尘三侠》记忆犹新。然而,此后魏为的艺术道路并不平顺。先是年连系于1994年解散,魏为失去了专业归属。接下来,是一段为时不短的彷徨时期。魏为是个矛盾的综合体,外表粗犷,但内心细腻;平时散淡,但对自己喜爱的事物却又极其投入。惟一的问题是,他喜欢的不仅仅是绘画,还有台球、足球、乒乓球、电影、音乐、读书……这分散了他宝贵的精力,也是导致他这个阶段作品不多的原因。尽管如此,我始终坚信魏为终将会在绘画上有所成就。因为他从未放弃对中国传统工笔画的研习,临摹了大量中国传统人物画作品,如陈洪绶和任伯年等人的作品,以及《八十七神仙卷》等,这让他对线的运用日臻纯熟。更加上魏为喜欢阅读,对绘画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这些都保证了他的绘画能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重新开始。
年连系的训练让魏为对故事性题材的处理驾轻就熟,但是在面对独幅画面的创作时会显得有些犹豫。这主要表现在他对题材的选择、人物的造型和整体风格的把握上尚未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2007年,对魏为的绘画而言是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在这一年他认识了江宏伟。江宏伟是位机智而颇有见地的艺术家,他在花鸟画上的成就让他赢得了包括魏为在内的一大批中青年艺术家的尊重。在与江宏伟的交往中,魏为对绘画的认识开始发生转变,对画面的处理也进行了大胆尝试,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自己喜爱的题材―马。其实,在创作连环画的过程中,魏为一直在画马。只是那时画的马在造型上更趋传统,而且作为人物的陪衬出现也缺少个性。从2009年开始,魏为开始尝试以全新的语言去表现马。对艺术家而言,题材的选择就是在寻找适合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载体。就像法国象征主义诗人莫雷亚斯所说,艺术就是赋予思想一种敏感的形式,但这形式又并非是探索的目的,它既有助于表达思想,又从属于思想。
从此,魏为放下了自己的诸多爱好,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绘画创作中。他开始通过互联网和书籍搜集各种马的图片,同时,把中外画马名家的作品分类剪贴到本子上,进行比较,他还用马的石膏模型反复研究其解剖和结构,当然,更不会放过观察现实中马的机会。综合各种素材,魏为画了大量马的素描,不仅逐渐对马的结构了然于胸,也对中外艺术家画马的风格有了更加全面认识,从中寻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作道路。今天,中国画坛画马的艺术家不胜枚举,但几乎没有人肯像魏为这样去研究马。马的种类繁多,其中,阿拉伯马以形体优美,结构匀称著称。阿拉伯马头较短,尾巴高耸,很容易辨认。它们性情温和,机敏聪颖,耐力极强,几乎所有现今的骑乘马都有阿拉伯马的血统。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画家欧仁・德拉克洛瓦就曾经表现过阿拉伯马。魏为也选择了阿拉伯马作为表现对象,他希望通过马的形体差异与中国传统绘画中对马的表现拉开距离。
魏为借鉴了江宏伟对背景多次洗染的技法,通过晕染和空间让画面具有一种朦胧而古朴的意境。在色彩的处理上,他也比以前更加大胆,往往让画面统一在一种比较凝重的色调里。为了尝试更加适合马的背景和景物,魏为开始到户外写生,搜集各种植物的形态。他往往为找到最适合画面效果的补景方式绘制多个稿本,反复推敲。2011年创作的《白马》,虽然画面朦胧,但马的结构准确而结实,作为补景的梧桐树叶颇具装饰意味,很好地突出了白马健美的体态。相比之下,《奔马图》中几棵大树的尺度更加合理,不仅烘托了画面的气氛,也很好地表现了奔马矫健的身姿。然而,魏为并不满足于传统工笔画中以植物为衬景的表现方式,他开始研究15世纪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绘画中的背景,特别是佛罗伦萨画派作品中光线明亮、轮廓清晰的风景。在以风景为背景的作品中,魏为有意识地将视平线降低,从而让画面给人更加开阔辽远的感觉。从整体上看,魏为在这个时期作品里常常有意识地减弱马的轮廓,让整个画面笼罩在一层浓重的雾霭之中,不过,有些颜色过于浓重的作品稍嫌沉闷和压抑。
经过两年多的不断摸索,到2011年魏为的作品有了质的飞跃。随着对马的结构日益熟悉,他对马的表现更加自由和松弛,马作为主体更加突出,整个画面的色彩也变得相对清朗。今天,我们获取各种创作灵感的来源日益便捷和多元,艺术风格也不再受局限。工笔画因其写实具象的特点往往更容易受西方绘画的影响,魏为一直尝试在中国画的韵味和西方的表现语言之间建立一种均衡。《远望图》是魏为这个时期颇具代表性的作品。画面中是一匹低头阔步的白马,飞扬的鬃毛和高高甩起的长尾,让马显得飘逸优美。马的结构严谨,具有一种超现实的完美感。此时,画面中的视平线降低到画面底部的四分之一处,前景平整的地面构成了画面的第一层,接下去是由风景构成遥远的第二层,而占据整个画面四分之三部分的背景是对天空与云的表现,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寥廓悠远。白马孤独而高傲,在天地间恣意驰骋,还有比自由更宝贵的吗?魏为笔下的马,严谨生动,意境深远,在中国历代画马的艺术家中独树一帜。
魏为的经历让我不禁想起陶渊明在辞官之初所写的抒情小赋《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人需要经过选择,惟有如此才能安抚躁动的内心,而自由的精神就让它附身于那一匹匹充满灵性的骏马,毫无羁绊地在苍茫大地上奔腾吧!“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魏为告别了过去的散淡,以更专注的热情去画马。我相信,他一定能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