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模具制造技术课程改革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课程改革过程
(一)确定课改思路
1.企业调研。对行业、企业中职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及培养目标定位的情况进行广泛的调研,形成《永康市模具专业人才需求及专业课程改革调研报告》。通过全面而深入的调研,了解模具行业企业对模具专业中职毕业生的需求,为模具专业课程改革的展开提供全面而真实的资料。
2.组建模具专业课程改革委员会。由学校分管校长、专业带头人、模具行业专家组成模具专业课程改革委员会。
3.形成课程模式。形成以培养文化素质为目的的“公共课程”,以培养核心技能与专业素质为主要内容的“核心课程”,以强化技能训练的“教学项目”。
(二)选编若干工作项目
我们走访了永康市乃至浙江省模具企业、模具车间、模具个体加工店等单位100多家,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550份;调查中职学校10所,发放并回收了中职教师问卷32份。项目组还充分利用了模具行业协会的优势资源,与企业进行座谈交流。调查地区覆盖了浙江省的台州市、宁波市、金华市等部分有代表性的模具生产地区。调研的目的是结合职业资格考核标准和行业、企业岗位标准,将搜集到的企业岗位生产任务,依据职业教育的规律进行拆分、简化、组合等处理,附以对应的生产岗位所需要的工艺图纸、加工程序和工艺卡片等资料,组成若干个作为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内容单元,即“工作项目”。
(三)确定核心课程与教学项目
在学校“专家咨询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具体指导下,聘请模具行业专家、省内兄弟学校骨干教师多次研讨,对职业工作任务逐层分解,最终形成模具专业核心技能、核心课程以及与之对应的教学项目。核心技能是依据企业工作任务分析和调研确定的企业岗位能力的重要性排序、中职生学习时间与能力等,按照校内提炼—各校提炼—校内整合—校内再提炼—专业教师、专家商讨提炼的过程进行归纳概括。核心课程强调以学生预期工作岗位所需的核心技能为基础,本着“必需、够用”原则降低基础课的难度,把理论课融入实践,使课程内容更加适应学生特点;教学项目中教学内容包括该项目所需的相关实践性知识、理论知识、拓展性知识及练习。
(四)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学校各专业课程开发组,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结合职业资格技能标准及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设置课程和教学环节,结合企业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实际情况,依据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构建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导向、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精简了设计和原理类课程,对与就业岗位(群)能力要求关系不十分紧密而对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又必须的部分理论课程进行综合化处理,突出“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的基本思路。
(五)开发系列教学资源
1.以教学指导方案为依据,以企业实际生产典型产品为实例,组织专业教师参与教材开发。目前,教材已经全部正式出版并投入使用。
2.建立了完善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将所有课程的电子教案、课件、试题、视频、图片以及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等,上传到学校网络资源库,供教师备课、上课使用,学生也可进行网络课程学习。
3.建设精品课程及其配套信息化资源库。各专业由专业带头人牵头,依据精品课程标准,从课程内容、师资配备、实训和教学环境建设、教法和教学设计等层面,就每一门课程进行精心研究和实践,直至成为精品课程。同时依托信息化资源库管理平台,形成完善的核心课程与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
(六)形成教学指导方案与教学大纲
模具专业课程标准体现了专业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专业课程的性质、目标、设计思路、内容框架,并提出教学和评价方法的建议。它是一个“最低要求”,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且必须达到的标准。通过教学项目的实施,引导学生以完成项目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反复交替中进行专业学习。
二、课程改革保障条件
1.进行顶层设计,采取项目负责制,建立一套高效的工作机制。课程改革需要学校的顶层设计。学校主要领导为总设计师,分管领导为项目负责人,教科研部牵头进行前期策划,各教学部“项目组”承担各个子项目,形成项目管理式的工作机制。
2.专家引领,企业参与,形成一套完整稳定的管理制度。我校成立了由行业企业领导、专家、技术人员以及学校领导、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从企业调研到人才需求分析,从典型工作项目编制到课程内容选定,从教学计划到教学实践,每一环节都有企业的深度参与,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管理制度,真正体现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
3.建设基地,模拟场景,创设一个现代化的实训条件。学校依靠校政企协同共建,先后建立了6个大型现代化的实训车间以及2个工作室,为“教学做合专业课程改革模具专业课改思路20一”的“一体化教学”提供了准企业环境。实训车间、现代化理实一体实验室、生产车间、校外实训基地等为整个新课程体系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三、课程改革成效
(一)教学模式不断改革
本专业形成了“以核心技能培养为专业课程改革主旨、以核心课程开发为专业教材建设主体、以教学项目设计为专业教学改革重点”的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新思路,建构了“核心课程+教学项目”专业课程的新模式。与原有专业课程模式相比,这种模式更具职业性、实用性和指导性,对于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效能具有重要的作用。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计划相互处在一种动态适应状态,每当出现与教学实际相悖的情况,都会得到及时调整,还可据此协调教学进程与企业生产周期,协调学校教学与企业实习之间的时间或空间关系。经过几上几下的修正协调,形成了更加切合实际的、符合本校教育教学环境条件的课程、课程设置及其实施计划。
(二)工学结合不断深入
1.进行学制改革,把全日制与工学结合起来。第一学年全日制,在校学习理论基础课程;第二学年学生按照本人志愿,进入企业自主选择某一模块带薪开始专业学习(在企业边工作边学习,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具体安排为第三学期到已经联系好的企业进行带薪顶岗学习,第四学期回到学校进行其他工种的学习。
2.以学校建有的生产车间为依托,将以往教学性技能实训转化为生产性实训,把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按照教学计划,学生在校期间轮批进入生产车间学习,生产真实的企业产品,从而让“工”与“学”无缝对接。这样不但避免了以往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而且可以让学生提前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学校制订了完善的考核评价制度,将这一过程与学生的技能考核相结合,对学生在工学结合期间的技能学习给出科学的评价。
3.以进驻学校模具研发中心的锋锋模具厂为平台,把原本在校内实施的专业课程放在工厂的真实环境中进行。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结合生产实际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工作安排,选择白天或晚上参加集中授课,从而解决学生“工有余”而“学不足”的问题,保证专业理论课的授课量。同时通过“工学结合”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校企联合培养学生,既缩短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也实现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逐步成长为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的目的。
(三)考核方法不断创新
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围绕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建立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改变仅靠理论笔试和以分数为考核标准的评价方法,坚持知识、能力、技能考核并重,以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的原则,实行静态考核和动态考评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考评相结合,加强整个学习过程的管理和考核,建立新的学习成绩评估体系。对学生学习态度、团队精神、操作规范进行考评,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综合考评。
(四)“产学研中心”不断完善
完成了模具加工中心教学实训基地、模具制作教学实训基地、模具制作教学实训基地、数控车床教学实训基地、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实训基地、校内工厂生产实训基地6个实训基地的设备采购,由本校牵头组建了产学研联合体,开展模具研发。
作者:吴杰 陈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