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当前就业困难学生的原因分析及促进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从广义上讲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对当前就业状况,视角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本文试图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自身原因的分析和产生这一现状原因的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改善大学生就业状况,促进大学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Abstract: Employment of undergraduates is a broad concept; the result is different with different perspective. This article tries to analyze the cause of unemployment of current undergraduate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improving the employment of undergraduates and accelerating the rational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 of undergraduates
关键词: 就业;学生;原因;措施
Key words: employment; students; cause;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302-02
0引言
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给我国大学生就业工作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无穷的压力。很多学生找到了很难找准合适自己的岗位,也有学生在找到自己合适岗位的同时却在屡次面试中被刷下,甚至有部分学生降低自己的标准和要求,抱着只要有工作就行的态度寻求就业机会,却仍然在用人单位的入职考试中败阵。在就业过程中应该采取有力的解决措施积极正确的引导大学生从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个人就业观的改善和就业能力的提高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整个就业工作的推进。
1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中的现状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人,高校录取人数不断增加,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攀升。从2003年开始,我国迎来了第一个毕业高峰年,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600多万人。与此同时,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并没有实现同步增长;大学生就业正遭遇寒流。
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中国人保部门定下了“力争使2010届高校毕业生年底总体就业率达到80%以上”的目标,即使目标实现,也意味着有100多万名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
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07万人,2001和2002年分别为114万和145万人。2003年,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200万人(达到212万人),之后平均每年都要增长五六十万人,2009年首次突破600万人(达到611万人),今年则增至630万人。
有这样的说法:大学毕业即失业。就业为何这么难?大学生的失业率为何始终居高不下?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曾分析,就业难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岗位缺口大,而是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而造成供需结构性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求职者的个人因素。大量的求职者难以适应社会需要。很多人把就业难归结为社会问题,比如:人口总量多就业岗位少;用人单位条件苛刻等。其中存在很多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就业过程中没有很好的把握自己。在就业过程中应该采取有力的解决措施积极正确的引导大学生从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个人就业观的改善和就业能力的提高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整个就业工作的推进。
2.1 毕业生择业观存在一定偏差所谓就业难,更多的是体现在大城市、机关、国营的企业事业单位、外企等,而在大城市之外,以及许多发展迅速的民营经济领域和广大的内部地区,人才匮乏的现象仍很明显,因此就业难很多方面体现在毕业生的就业观上。
2.1.1 工作地点、工作岗位期望集中据2009年在全国10万名高校毕业生所作调查发现,对于工作地点,70%的毕业生希望在北京等直辖市和沿海开放地区工作;对于工作岗位,近60%的毕业生希望到国家机关和三资企业工作,其中36%左右的毕业生希望从事公务员工作。但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材料表明,在89个城市所需的198万个岗位中,国家机关的需求比例只占0.8%,而个体私营和股份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已占60%。在就业形势相当严峻的情况下,很多大学毕业生还认为自己有过人的本事,总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对未来期望值很高,存在自负的心理。许多人没有从自己的专业和能力方面定位,在就业选择方面总想着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企业。仍然严重存在“一步就业,终身不变”的观念,把初次就业看得很重。当前我国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国家建设需要大量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人才缺口非常大,中小城镇大学生资源也是极其缺乏。大量大学生宁可滞留在发达地区不就业,也不愿到能实现自己价值的中西部和中小城镇,不能从个人发展和民族振兴角度来规划人生。这也是就业困难的自身因素。
2.1.2 薪资待遇期望过高中国社会调查所的调查表明,今年的毕业生有79%认为自己的薪金要求与自身的学历和能力相适应;但61%的企业认为他们的薪金不切合实际,超过了他们所能承担的范围。部分毕业生的比较心理以及自负心理导致就业期望过高。看见别的同学都找到了薪资待遇很好的工作,不甘人后,认为自己各方面条件与其相比都应该找到同类或更好的工作。过高的薪资期望,为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在观念上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2.2 毕业生择业目标不明确,成绩过低
2.2.1 升学时的定位不清,造成毕业时的目标不明上大学时选择的专业是为了升学,与自己的兴趣、特长可能不符。很多时候由于缺乏专业选择经验,听从父母或者亲戚朋友的建议及安排,选择一个比较热门或容易考取但是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专业。也有进校时选择自己很感兴趣的专业,但是该专业却是冷门,或者当时是热门经过4年变成冷门,就业前景惨淡,导致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失去信心。
2.2.2 荒废学业,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从高校实行扩招以来,大学新生质量逐级下降。大学生在进校之前长期接受的是中小学的传统教育,习惯于按部就班、被动应付,有人监督才能学习。进入大学后,完全没有了中学的拼搏精神,学习劲头和刻苦精神都彻底改变。有的大学生经常迟到旷课,晚上上网聊天;谈恋爱、做家教、兼职推销等,占用了主流精力;再由于部分学生选择的专业与自己的特质不符,造成学习的不刻苦,动手能力差,社会实践经验和能力不足,进而造成学业发展的被动,致使自己的专业竞争能力不强,跟不上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要求,专业知识和技能都不能满足岗位所需,永远处于被市场淘汰的边缘。这也是就业应聘困难,职业适应困难的重要个人原因之一。
2.3 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欠缺
2.3.1 就业技巧欠缺有调查显示,有的学生表示个人能力不足而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另有的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的欠缺是求职过程中最为头痛的问题。如对这些能力进行分解时,在求职过程中的难题分别出现在专业能力、自我表达能力、外语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很多学生在就业能力方面非常缺乏。一些毕业生由于经验不足,在校期间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很少在公众场合锻炼自己,导致面试紧张,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好的印象,都给就业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2.3.2 心理因素的影响面对择业,大部分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而多变的。就毕业生在择业中面临着巨大业制度的改革,使大学的竞争压力,往往使大学生在心理上出现种种困惑和不适应,甚至会导致心理失衡,衍生出不良心理现象。
第一,焦虑与恐惧心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激烈的择业竞争,部分毕业生在就业时会感到无所适从,出现焦虑与恐惧心理。在激烈竞争的社会里,理想的职业并非唾手可得,需要自己不断努力做出合理定位。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也不是一锤定音,往往需要经过多方面的了解与考察。许多毕业生在苦苦等待中,形成了焦虑的就业心理。第二,盲目从众心理。由于毕业生了解社会较少,分析判断能力以及自我认识欠缺所致。适度的从众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们遵从一定的规范,完成群体目标。但就业过程是一项个性因素很强的行为,框定统一的标准,排斥与众不同,会窒息人们的创新精神,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锻炼,独立性不强,在困难和矛盾面前不知如何选择,不能果断地作出选择和决定,在压力下觉得还是从众有把握。因而放弃目标、计划和兴趣爱好,甚至放弃了自己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方面,盲目地以众人的选择来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很少从实际出发,认真地分析主、客观条件,做出合适的择业选择。第三,挫折悲观心理。大学生由于一直在校园,生活经历比较简单,未曾经历过波折,没有经受过挫折的考验,所以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情绪波动性大,情感较为脆弱,缺乏对待挫折的准备。在就业择业中,往往希望一蹴而就。一旦应聘不成,往往产生挫折心理,感到失落、悲观失望、自惭形秽,对自己、对未来失去信心,或不思进取、消极等待,或怨天尤人、顾影自怜。通常是就业期望值越高,挫折感越重。如果在挫折中不是认真反思,而是失去理智,盲目地一意孤行,就可能形成人格障碍,由此引起内心世界的严重扭曲,对健康人格塑造构成严重威胁。
3.1 加强深入细致的就业指导工作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包括政策指导、信息指导和技巧指导等几方面。这部分群体毕业生因错过了应届双选会而在心理上普遍存在着恐慌、急躁或缺乏自信等心理。有些毕业生对具体的应聘程序,自荐资料的整理和使用,面对用人单位如何介绍自己、如何了解对方以及应有的面试礼仪等不得要领,从而增加了择业障碍。通过择业技巧方面的指导和培训,可以使毕业生掌握应有的知识,树立自信心,增强就业竞争力。
3.2 认清就业形势,正确评价自我,转变就业观念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正确引导学生彻底改变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就东不就西”和“就高不就低”的就业现象。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再立业”的观念,应该先就业求生存,再择业求发展,不可再把“择业”放在首位,只希望找到一个各方面(如在大中城市、企业有发展前景、工资待遇高、专业对口等)都满意的工作,那是不现实的。
摆正心态,正确定位。了解自己、客观认识自己是提高就业心理调适能力的基础。面对择业,大学生除了要客观地分析就业环境外,最主要的是要正确全面地自我评价应当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是什么自己的爱好特点是什么,自己的性格、气质是什么,自己最适合干什么工作,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等等,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位置,克服劣势,发扬优势,找到自己较满意的职业。心理学研究表明,过高、过低的自我抱负水平或与社会期待不协调的抱负水,都是自我认知的不恰当,它将会给大学生带来就业前的压力、失望和不必要的损失,适度的抱负水平是避免挫折和失败,获得自信与成功,使个体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
3.3 做好职业规划,明确发展重点进入大学要迅速定位,做好规划。是考研还是就业,考研就学好专业课程,追求高分;若是就业,就积极的做好职业规划。以就业为目标的大学生要积极参与组织社团活动,抓住每个锻炼机会。与就业相关体现自身素质的证书可以适当考取,以增加竞争力。寒暑假双休日都是锻炼的好机会,要珍惜。不少家庭困难的学生做的比较好。他们本来是为了打工挣钱减轻父母负担,却恰恰又为自己创造了锻炼的机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这里也是适应的。这些,都是大学生接触社会、获取社会经验、增长阅历、锻炼能力的大好机会,可以为将来就业打好基础。
3.4 加强专业知识教育,提高就业能力大学生要成功地进入就业市场,必须依靠自身的不断发展,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注重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专业强,基础厚理论深,技能精,是每个用人单位渴望的人才标准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通过开设专业课程、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为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做系统性专门知识方面的准备,而专业实习则通过社会实践能力和适应工作岗位能力的培养,为大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做将书面知识付诸实践方面的准备。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共同构成大学生能力素质提升的主要途径。
重视校内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调查结果显示,参加社团活动和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对就业有正面影响。作为大学生进行能力锻炼、施展个人才华的重要舞台,社团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培养学生的兴趣、技能和才能,充当学生与社会交往渠道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校外活动特别是社会兼职已被学生视为锻炼自身能力的一个较为理想的途径。并且通过在校期间参加各个社会实践活动能更多的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不影响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的基础上,大胆地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校外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能力的有效途径。对用人单位的访谈结果也提示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多参加单位的实习,加强实践学习,熟悉工作流程,丰富社会经验。
大学生不能临近毕业时才感到困难和危机,要在升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就树立为将来发展打基础的观念。防止出现下列现象:盲目追风,缺乏目标;放纵自己,不思进取;忽视锻炼,牺牲健康;专业不精,实践不行。要克服盲目考证、沉溺上网、逃课兼职、恋爱过度等行为。要珍惜时间,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业,德智体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提高就业能力。
3.5 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各种竞争压力的增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问题一旦出现需要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予以处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如果能把工作做在平时,防患于未然,效果也许会更好。
3.5.1 引导大学生健康随时关注自我的心理健康水平在高校大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随时用心理健康的标准检查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3.5.2 要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职业特点客观分析自我职业倾向,做好毕业生心理准备,要帮助他们处理环境适应、求职择业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要坚持开展专题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活动,缓解部分毕业生因就业压力而产生的焦虑情绪,切实减轻心理负担。
3.5.3 要培养和增强挫折的承受力和意志力任何人都会遭遇挫折,都会面临各种心理冲突,关键是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科学地对待社会,对待人生,对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使自己处于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之中,努力克服困难。
4结语
高校毕业生是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于创造的群体,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就业问题,是关系现代化建设、社会政治稳定和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个重大的全局性问题。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深人,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广大教育工作者只有大胆创新、与时俱进才能开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董雅.挑战与回应一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
[3]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4]黄希庭.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5]汝信等.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瞿振元.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饶俊南.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