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等职业示范院校教师培养模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等职业示范院校教师培养模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依据示范校建设对教师的要求,对比国内高职院校的教师培养模式,结合本校示范校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企业制”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推行,对教师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本文详细阐述了模式的组成部分,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最终形成全员化、制度化、长期化、终身化的“企业制”教师培养模式。

关键词:示范校;培养模式;企业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2006年11月,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出台为标志,“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正式启动。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这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最终衡量标准是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实现这样的目标,高素质的教师是关键,笔者根据我校的“示范校”建设经验,有针对性地探索出一种新型教师培养模式――“企业制”模式。

1.1基本情况

2007年,高职学校在校生为861万,约占普通高校的50%。2008年,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169所,占高校总数的61%以上。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更加侧重职业性,教师除了具备普通高等教育的理论知识外,还要具备“技师(工程师)”的实践技能,即“双师”。

1.2 “双师”不是“双证”,而是内涵

当前,针对“双师”有多种提法。一种是“双证型”教师,即同时具备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与实际工作专业技术职务两种任职资格证书的教师;另一种是指既能讲授理论

课程,又能胜任实习指导的教师。事实上,这些提法都不是十分妥当。“双师”是内涵,是能力,是一种内在的素质,“双师”的内涵更加广泛,知识面更加宽广,要具备将复杂理论知识转换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能力,还必须关注与专业相关的职业需求变化,具备相对应的职业道德修养,能够根据市场职业技能需求的变化适时地调整自身的研究、实践方向。

2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培养模式

根据院校自身的特点,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培养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2.1普通高校模式

该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或隶属于普通本科院校,或是成立较早的职业院校。由于历史原因,该类教师的培养主要延续了普通本科院校的模式,教师主要来自普通院校,接受的是学科体系教育。培养方式是“以老带新”型,即“老教师带新教师”模式,主要特点是延续了学科制的培养脉络,针对职业培养的特征性较差。

2.2新合并模式

该模式主要在新合并升格成立的高等职业院校应用。由于院校原本是进行的中专教育,因此教师的培养模式延续了原来的中专模式,教师培养虽然突出了职业性,但是往往定位较低,不能有效地与市场需求的职业性相结合。

2.3新成立模式

该模式主要在一些新成立的高等职业院校应用。虽然没有老模式的困扰,但也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培养模式,主要是靠兼职教师代为培养,教师的培养受到很大制约。

2.4引进模式

该模式是目前普遍采用一种模式,将某些技术领域的技术能手引入到高等职业院校中。引进的技术能手往往理论层次较低,本身需要提升;不能形成大规模的培养方式;人才流动性强,不利于形成稳定的教师队伍。

3新型“企业制”模式

总结以上几种培养模式的利弊,我校提出一种新的教师培养模式――“企业制”模式,培养教师的职业素质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我们将教师派遣到企业中,与企业员工一同参与项目的实施。教师到企业实践能够掌握企业急需的技术,而不仅是在校园内闭门造车;了解企业文化、学生就业方向及企业培训过程。我校电信学院的教师培养运用了“企业制”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制度化

“示范校”建设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对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需要一个过程,如图1所示。

对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一是论证阶段;二是测试探索阶段;三是总结形成制度阶段。

第一阶段:论证。即解决问题的方式或方法是否可行,该阶段是否需要企业参与。

第二阶段:测试。教师进入企业实践,企业对教师进行管理并进行相应的记录。

第三阶段:总结。根据教师进入企业后的记录及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总结。如果可行,形成制度性文件,同时根据形成的制度形成一种模式。

在培养教师职业能力的过程中,我校先期进行了充分论证,邀请了相关企业及校内专家,针对教师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到企业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企业的要求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形成可行性论证材料。

企业选取是第二阶段能否实施的关键。由于目前进行的“示范校”建设强调的是工学结合,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联系越来越多,学校建立多个校外实习基地,教师的培养企业主要是与学校合作并长期招聘本校学生的企业。教师进入企业前,学校与企业间有针对性地制定粗略的培养计划,并签订相应的合作文件。进入企业的教师接受企业管理,同时企业对教师的表现进行记录,形成文件。

总结阶段是模式探索的决定因素。教师结束企业实习工作后,企业与学校双方就教师的表现及培养方案的可行性进行探讨,最终根据实践和探讨结果形成培养制度。目前我校形成了《教师下企业保密协议》、《教师下企业表现汇总》(企业填写)等诸多制度,使教师下企业培养有章可循。

3.2员工化

由于教师到企业参与具体项目的实施属于半脱产性质,企业使用教师参与项目有顾虑,因此企业要参与到教师管理中,教师在企业期间的一切评价由企业来做。教师的待遇取决于企业的评价,每月企业定时给学校反馈,教师的薪酬直接与教师的工作表现挂钩,并能够实时调整。这样教师参与企业项目时能够全心投入,执行企业的决定。

在实施过程中,我校教师的绩效工资部分由企业参与决定,教师的积极性被很好地调动起来。教师在企业有归属感,在正常工作日之外的加班等活动享受与企业员工同等的待遇,最终使得教师员工化。

3.3激励制

激励制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师下企业的积极性及到企业后的工作热情。企业需要的是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的人员,教师下企业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企业与学校的目的不同,必须要将教师的积极性引导到为企业服务上来,教师的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而相应的激励制度可以很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下企业期间,学校的工作完全减负。年度最终评定时,教师在企业的表现具有同样效力。在下企业期间,教师没有教学、科研的压力,同时能够明确今后教学改革和科研的方向,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具有更多的操作性。下企业教师采用竞争与学校重点发展方向相结合的遴选方式。

3.4遴选、评价机制

下企业教师必须经过严格的选择,要与所到企业的需求相结合,学校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应指定相应的遴选方法及培养计划。根据来源,教师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新毕业的、来自普通院校的教师;二是已经在高职院校多年的在职教师;三是从企业调入的“能工巧匠”技师。在教师遴选时,不同类型的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方式。

根据“示范校”重点专业与带动专业群的情况,结合不同类型的教师,我校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种遴选方法:一是针对新进教师,必须到企业实习一年(天津市高等职业院校要求)。二是针对在职教师,在本人提出申请后,学院、学校、企业三方根据“示范校”专业建设要求,以重点带动专业群,以及针对性对口企业专业方向等因素来综合决定下企业锻炼教师。三是针对从企业调入的“技师”,他们虽然具备较强的技术操控能力,但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他们不可能总处于技术前端,需要不断提升;根据不同专业的技术更新周期,每隔3~5年,第三类教师可作为第二类教师接受遴选。

制度是否完善,措施是否得当,需要由评价机制来保证。遴选的教师是否符合要求,需要企业给予及时评价。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校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企业定期将教师工作表现的评价结果反馈给学校,学校根据结果决定该教师是否适合在该企业继续工作。同时评价并不是仅限于教师下企业期间,更重要的是下企业教师回到学校后,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比如我院软件专业教师从企业回来后,根据企业的需求,对软件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及专业应用方向,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学生培养模式。

根据评价的结果,学校决定是否需要不断改进原有的制度,推出新的措施,更好地为教师服务。

3.5全员化、终身化

相对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师,高等职业院校更重视对教师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一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是不断更新的。新理论的不断应用带来技术的不断更新,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必须不断提高实践能力。“企业制”模式不是仅仅针对部分教师,而是针对全部教师,即全员化;对具体教师而言,不是一时之举,而是终身化。我校形成“企业制”培养机制后,每学期都会按照制度有针对性地派遣一批下企业的教师,培养创新型的教师。

4结束语

优秀教师培养模式的形成需要不断进行探索。我校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不断积累教师培养经验,完善“企业制”模式,使教师培养成为一个全员性的、长期的、终身的过程。“企业制”模式是培养“双师”的重要途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将有效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 黄国清,付小春,黄昭栋,等. 高职教师双师素质培养主要问题的归因分析[J]. 成人教育,2008(5):26-27.

[3] 陈雁.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与评价机制[J]. 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5(2):19-22.

[4] 董春娟,王启军. 高职院校骨干教师的培养策略[J]. 太原大学学报,2008(2):76-78.

The Practice to Training the Teacher’s Operational Ability According to the Model of Training

in National Model Vocational College

LI Zhan-chang1, GU Jie2

(1. Sub-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ianjin Vocational Institute, Tianjin 300410, China;

2.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 Guangdong Ling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63,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raises the enterprise mode of training to teacher, and it is based on request of the “demonstration school”, contrasting other vocation college in our country. At the same time, we train the teacher in their operational ability on the basis of the mode of training. The paper sets forth the component part of the mode in detail, and it will become whole, institutional, long-term, lifelong mode, and it will come perfect.

Key words: national model vocational college; model of training; the enterprise mode of training to teac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