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培训市场的“暖冬”现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培训市场的“暖冬”现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提起IT认证,对于大多数的高校学生来说,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了。能拥有一张IT认证证书是他们的一个梦,并幻想着拿着它如何轻松地迈入IT企业,而与IT认证相关的培训和考试活动,就成了许多培训机构赖以生存的主营项目。但近几年来IT认证证书就如同一块鸡肋,让那些曾经憧憬拥有它的人:“想说爱你不容易”。

认证培训――曾经的宠儿

IT认证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伴随着微软、IBM等国际知名IT企业登陆中国,他们精心设计的认证体系也在中国引发了一轮轮追捧狂潮。加之时值中国IT业起步不久,IT人才稀缺,手中有一张国际知名IT企业认证证书的人,便成为了IT企业的娇宠。尽管认证费用不菲,但追求者仍趋之若鹜,一时间IT认证名声鹊起。各家培训机构和考试中心纷纷谋求各种IT认证的权。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全国开展认证培训业务的企业有2000多家,仅北京地区就有100多家,而且培训项目覆盖了IT领域的方方面面。

中国IT培训市场的火热,也使觊觎这块市场已久的外资企业趁机而入。2000年,印度Aptech公司与NIIT公司先后进驻中国计算机职业教育市场。与此同时,一些国内本土IT企业也按捺不住模仿着国际IT认证体系推出了自己的认证,于是乎在“×CSE”,“×CNP”等名称的前面或A或B或C或D变换着公司名称的第一个字母,俨然自己已国际化起来,那时只是W字母没有人用,否则出现什么“WC系统工程师”认证也就不是笑话了。权威机构与非权威机构、中资机构与外资机构、合法机构与违规机构在同一市场上较量,争相分割这块IT认证市场的大蛋糕。

黑幕重重――培训业的寒冬?

激烈的市场竞争必然带来生存的压力,而当生存成为第一需要的时候,其他的任何事情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价格战自然在所难免。在2000年以前参加MCSE培训需要3000多元,还不包括考试费,而现在,有些培训机构的培训费和考试费加在一起已经降到了1000元。从表面上看,价格战给了考证者一些实惠,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老师质量的下降和培训时间的缩水。而当价格战也决不出胜负的时候,有些培训机构又开辟出了另一块“战场”: “100%认证通过率”,“保证一次性通过”的宣传铺天盖地而来,本来已无序的培训市场显得更加混乱。渐渐地学员手中的证书已无法再证明什么,当年的就业金字招牌含金量已大大降低,企业对IT认证证书的态度也逐渐由怀疑变成不认可,不接受。

在中国,一旦人们发现某个行业利润大、容易复制、赚钱快,必定会有成批的人涌入这个行业,于是开始了广告战、价格战,与此同时,假冒伪劣更是层出不穷,把一个充满光明前景的市场搅成一潭黑水。最后,当大部分的商家和大部分的消费者都成为受害者的时候,这个行业便出现了信任危机,很多人开始反思,行业也开始整顿,逐渐变得比较规范,秩序逐渐恢复。这种“利益――群起――混乱(贬值、淘汰)――规范――恢复”的循环总是不断地上演,而我们也经常不自觉地参与其中。不幸的是,培训行业,也再一次重演了这样的情景,同样没能逃脱这个循环,使得曾经光彩照人的证书不断贬值,曾经戴着神圣光环的高科技培训黑幕重重。

一场由几家培训机构恶性竞争引发的对IT认证的信任危机,就像不小心碰倒了一张多米诺骨牌,其影响迅速地在全国培训市场蔓延开来。到了2004年年初的时候,全国IT认证市场效益普遍下滑,几家信誉较好的培训机构也受其影响门前冷落。这使人不由得想起当年发生的“金华火腿”事件,真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面对此情此景,业内人士不免发出这样的忧叹:“2004年,培训市场的冬天就要来了”。

企业定制培训――暖潮?春天?

2004年年初以后,培训市场的冬天真的来了。然而并不像某些业内人士预想的那么寒冷,变得有些暖和,到最后甚至变得火热起来。企业定制培训――一个以就业为培训目的的培训项目,使那些因IT认证而不振的培训机构在寒冷的冬天里又重新感到春的温暖,一批又一批的应往界毕业生因为有了企业定制培训而重新地走入了培训机构,培训市场又重新的活跃起来。

所谓企业定制培训,就是培训机构首先与用人企业签订人才输送协议,然后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制定相应的培训课程,最后按照企业的用人标准对学员进行最终考核,通过考核的学员自然就成为企业认可的IT人才。按照这种培训模式运作,用人企业,培训机构,求职个人,三方利益将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和满足。其培训目的明确性、课程制定先进性以及就业保障完备性都是以往任何一种IT认证培训所不具备的,因此它比IT认证培训具有更强的感召力和生命力。

总的说来,培训市场的“暖冬现象,是由几个主要因素决定的。一是2003年,是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第一个就业高峰年,2003年高校毕业生创历史记录的达到了212万人,分别比2001年、2002年增加117万人和67万人。高校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学生们意识到仅靠一张文凭,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是没有太大胜算的,积极主动地争取时间,多学习专业以外的相关知识尤其是IT方面的知识,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他们开始更多关注高校课堂以外的知识的获取途径,更积极地参加社会上举办各种职业技能培训。

二是近年来随着中国软件外包业务的发展,软件企业对IT人才要求逐渐由知识型向技能型和应用型转变,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往往高校科班出身的学生难以适应。因为高校里学的是知识,但知识并不等于技能。目前高校教育还是在普适教育的水平上,企业真正需要的技能培养往往作为高职课程排在大学主修课之外,不予重视。正如一个软件公司的经理曾经这样评价目前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学生学习完了以后,只知道是什么,根本不会用。学习完了C,Delphi,学习了Java,只能够按照书本的案例照着做下来。但哪怕让他做一个最小的项目,例如包括一个带后端的小型网站,都很难独立承担。”企业定制培训是根据用人企业的要求制定培训课程,而用人企业的要求又是最大限度地提升学员的实战技能,所以企业定制培训必然会安排大量的项目实战以提高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那么部分学员能在毕业设计阶段就走出校园参加企业定制培训,以增加自己项目实战经验,就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了。

三是企业定制培训机构和用人企业之间达成的协作默契,也给学员提供了更广的就业空间。提供一个好的企业给学员就等于给学员提供了一个好的职涯的开始。尤其是较好的软件企业会给员工一个好的做事方式,好的团队协作能力,教会员工如何与别人合作,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为学员以后的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当然还会有人把培训机构和用人企业达成的协作默契当成另一种阴谋,加之少数培训机构所宣传的“100%就业率”,往往使人联想起以前的IT认证培训,毕竟利益驱动下的虚夸与浮躁还是让人心有余悸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培训机构从IT认证的阵痛中走出来,都将会做出更多的理性分析与冷静的思考。既然能否就业是当今毕业学生的生存之道,那么能否让学生就业就成了培训机构的生存之道,那些置诚信于不顾,背道而驰者,必将被市场机制永远地淘汰出局。事实上证明大部分培训机构毕业的学员,也都能如愿地走入自己梦想的IT企业,这样说来,对企业定制培训的种种顾虑也可随之释然了。

另外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日本是世界第二大软件需求国,每年的软件进口额高达100亿美元,尤其是对中国的软件外包业务更是与日俱增,因此更多的企业定制培训机构会把对日软件开发企业作为培训学员的输送地。日本采用的是瀑布式的软件工程开发模式,他们也不想把高端的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拿到中国来做,所以枯燥乏味的coding工作就成为现在对日软件企业员工的主要工作。巨大的就业压力似乎使培训学员从事这一工作变成了不得已。其实可以这样想,人人都希望自己能有盖茨那样的经历,但我们并没有培育盖茨的土壤,自然我们也成不了盖茨,可能更多的现实问题是自己毕业后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如何不依赖父母的资助而独立生活,莎士比亚也提醒过我们“生存还是灭亡,这是一个问题”。

2005年,培训市场的又一个“暖冬”,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