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家木意盎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请喝茶。”
甫一坐定,笑脸盈盈的刘铭译端上手工制作的托盘。托盘约两个巴掌大,呈现着榆木的自然纹理,简单雅致,透着一股亲和劲儿。最特别的是,两端微微翘起,好似一叶扁舟。
“我自己喜欢拿它来摆放早餐,端起来方便,吃东西时也有好心情。后来跟顾客闲聊,发现大家都很有创意——一位日本男生用它放置茶器茶具;一名台湾建筑师则为他长长短短的画图笔找到了好归宿,各类笔收纳在托盘上很醒目,也不用担心滑落。”
实木托盘,正是设计师刘铭译的代表作之一,她为产品取名i.c.ology。“我期待顾客在不断使用中,让产品轻松对接个人生活方式,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两年前,i.c.ology落户上海M50创意园区。半年前,在名为“用”的家居设计首展上,从柜子、沙发等大件家具,到木马灯、花器等创意木制品,i.c.ology有40多款木艺产品集中亮相。走“新实用主义”路线的i.c.ology,为木艺注入人性创意设计,令概念家居“木”趣横生。
在“用”中体会美感
实木带来的质感,或温婉或冷峻,再逼真的木色贴皮都无法模仿。作为一种环保材料,木材带来更多舒适与健康,同时将审美与功能性完美结合。“木头有种质朴感,这可能是现代都市人缺失却又向往的感觉。繁忙节奏下,一身疲累回到家里,被自己喜欢的木艺品所围绕,顿时放松愉悦身心。”这也是刘铭译设计木艺家居的最初动力。
“木艺家居就该融入生活,在时刻使用中体会设计的细节美感。而不是为物所役,失去实用的本质。”i.c.ology擅长表现木料素材的自然纹理,并结合可贵的传统榫卯结构手艺,让设计品简约而不简单。不少家居作品稍加发挥想象力,还能发现新的使用方式——“木马立灯”既是照明灯,还能拆了当凳子用;“善变桌柜”可以当桌子,又能做柜子使,救急时当床睡也没问题。
设计师的匠心独运,往往信手拈来,充满着幽默意味。“纯真系列”中的“乐高色木拼贴提盒黑金”分大、小两种型号,方正的古典美感,加上便携大方,这款货品在新春期间尤其热销。“提盒里分类装上小礼品,过年时走亲访友,别致又喜庆。”之所以名称里带上“黑金”,是指盒子四边漆上了黑与金两种颜色——“走贵妇路线的话,两道金色朝外;想低调雅致点也没问题,转个方向,提盒就以素黑示人了!”没想到,提盒转向间,竟也巧思流动。
在产品里寻到的“雅俗共赏”,生活中的刘铭译同样信奉“中庸之道”,顺势而为。出生台南的她,初二时便出国念书,多伦多大学企业管理专业毕业,之后做了两年“公司人”,回到台湾继续在商业环境中打拼。6年的职场生涯,令她熟谙公司报表、股票走势,但“莫名的厌倦感”袭来,“自己做设计开店”的念头说服了她。2008年刘铭译辞职,用此前工作攒下的积蓄,着手独立创业。
品牌名字中的i与c,便取自她3年多前开的人文咖啡店、良品生活馆的首字母。2009年下半年,刘铭译尝试推出自有品牌的棉麻纺织布品,此后延伸到木料材质主题式家居产品。之所以选择在上海扎根,刘铭译看重这座城市的商业活力与艺术设计氛围,“每天都能吸收大量资讯,产品持续接受考验,就算是不断失败,进步也来得尤其快。”
回归简单与本真
1年半来,i.c.ology的理念得到了更多人的赞同。有位定居沪上的丹麦客人,经常来i.c.ology展间晃晃,只因这里实木桌椅的风格能闻出丹麦老家的味道,令她情不自禁地想亲近;也有人看到“男子汉系列”的“树枝桌”时,突然好想坐下来喝杯咖啡。“很多人也许只倚重视觉,却把耳朵、鼻子、嘴巴关起来,但这些都是感受事物与生活很重要的媒介。”刘铭译渐渐跳脱出视觉,以更加全面整体的感受来做设计。
刘铭译几乎是念旧的,她毫不吝啬地将自己的喜好、习惯、价值观倾注于作品中,与顾客分享。就拿“金饭团桌”来说,不规则椭圆桌面由棕、白、枣红、芥末绿几大色块组成,整体造型像极了画板,换个角度又仿若精致的日式饭团。“读书时学过油画,对画板很有感情;至于金饭团,就是个人口味偏好啦!”刘铭译总有办法提取记忆中温暖的片段,复原到家居设计中。美好的线索在i.c.ology产品中坚实又隐秘地扎下根,等待细心的人去发现、珍藏。
“宁静系列”中的“豆豆先生柜”,乍一看就是四层抽屉的榆木柜,但却暗藏玄机——顺着右边的拉环,一、三层抽屉与二、四层抽屉朝两边滑开,陡然错落出四处空间,可供收纳、摆放物什。这种空间增缩的魔力游戏,设计师玩得不亦乐乎。每层抽屉上还镶嵌了一粒圆溜溜的糖果色拉手,问及灵感来源,刘铭译俏皮地眨眨眼,“我爱吃M&M巧克力豆,就将拉手做成豆豆那样。”让人瞬间莞尔,又连连称妙。
去年底,一位40多岁的英国客人逛到i.c.ology工作室,一眼相中这款“豆豆先生柜”,便交代刘铭译算好时间,在丈夫生日前夕寄到,算作一份惊喜礼物,还叮嘱她在把手处系上一朵翠绿的蝴蝶结,只因“绿色是老公钟爱的颜色”。
从英国妇人眼中,刘铭译读出了家庭成员间彼此赠予的快乐。“自己的产品,化身为赠予的载体,这份成就感真让人欲罢不能!”刘铭译认为,i.c.ology每件产品藉由每次使用,多出一份独特的存在感,释放出设计师对简单、本真生活的追求。“顾客与产品的交流互动,使得木的生命力得以延续。”
吸引同好的磁场
由于租约到期,今年4月份,i.c.ology就要从M50搬到武康路。“整个工作室面积小了一大半,但是氛围却升级了。”
下一步,刘铭译打算将i.c.ology打造成呼唤同好的平台。“工作室一直向志趣相通、热爱手艺的设计师开放。大家一起先设计主题,针对主题发散思维后,再依每人长处,做设计、与木艺师傅沟通、写文案、做美编,各司其职,最后手工做出来。”这块磁场已经吸引了一位陶艺师傅加盟,“下个月,就会看到她的手工陶艺品与我们的木艺品相伴了。”
在设计师品牌云集的田子坊,i.c.ology也有一处产品展销空间,面向游客及市民。工作室方面,则主要筹备单元性展览,处理熟客订单、服务上海以外的顾客。截至目前,i.c.ology销售了近260件单品。“小物件占大多数;柜子沙发等大件销得较慢,共计卖了20多个。”顾客群中,外国人占近六成。“曾经有客人拿着一本家居杂志上的图片,问我们能不能依葫芦画瓢仿一个,被我婉拒了。毕竟i.c.ology是独立的原创品牌。当然,有客户提出修改下产品的长宽高,或是加一个抽屉等要求,还是可以接受的。”
至于定价策略,似乎也反映出“中庸之道”。“一开始,i.c.ology就定位在实用中端的位置。不是说打上独立设计师品牌,价位就一定高不可攀、不近人情。事实上,比起市面上大部分手工木艺品,我们定价不算高;但如果与工厂量产商品相比,那售价肯定要高出一些。”不过,卖出去多少件商品、赚了多少钱,目前并不是刘铭译关心的第一要务。“先把品牌自身做扎实,引起更多同好的共鸣,若能碰撞出更多设计灵感,i.c.ology平台愈发活跃就再好不过了!”
但成本控制终究无法绕过。每设计出一件作品,刘铭译并不敢做太多,“小件一般20个,大件就两个,1个展览1个代售。如果某款产品卖得特别好,我们才会加做。”在原材料选择上,i.c.ology多以榆木、榉木等为主,“我们也在扩展供应商来源,优先本土木材,如中国北方的樱桃木、橡木等,东南亚的柚木暂时不考虑了。”
刘铭译一周几乎要往位于松江区的木工厂跑两趟,从产品的原料选择、试样切割,到出货前检查,不间断地与木匠师傅沟通。“毕竟从设计图纸,落实到实实在在的木艺品,肯定少不了细节上的专业探讨。有时我执意希望操作成某个角度,但经验老到的师傅就会指出,实木凹过了,可能会产生断裂。总之,在可行性与设计感上,争取达到平衡、精准。”
实木有时也会“发脾气”,由于热胀冷缩,有些桌椅在整块木材的衔接处会出现程度不一的缝隙,贴合度稍欠。“一方面要跟顾客沟通、争取理解,另一方面,我们也会不断学习改进,让产品尽可能完美表达出原定的设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