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用爱传递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用爱传递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为一名职业记者,除了灵敏的新闻嗅觉,更重要的是要常怀一颗善良的爱心,才能迅速从那些普通百姓身上感受到一种质朴的真爱,才能采写出感动自己又感动读者的新闻作品。

2007年6月11日,我带着实习生在渑池县维吾尔族村采访,意外听到渑池县一个山村女孩、21岁的孤女郑秀珍捡了个有精神病的老人,不但把她当亲娘养了近两年,还带着她出嫁。我的心立即激动起来:有人亲爹娘都不养,郑秀珍能养活捡来的娘,真的很让人感动,让人敬佩!如今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像这样没有被世俗同化的人,真的不多见啊。

一定要大写特写,虽然这是一次计划外的采访。

6月13日,我和实习生在渑池县黄花村一间普通的民房里,见到了这个山村女孩――郑秀珍,瘦瘦的、文文静静的,穿着一件白色的T恤配着大红的马裤,扎着马尾辫,没有施任何脂粉,清纯得就像一缕山风、一株山花;尤其是她原生态的山里乡音,字字句句朴实得就像山上的粒粒石子,她有力的脚步好像还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从她身上散发出的人性之美胜过了用化妆品精心打造的妆容、胜过了T型台上的“猫步”。

她指着并列放在桌子上的两个大相框,沉静地说:“这是我的父母,他们都去世了……我昨天去焦作看俺娘了……”

采访进行得很顺利,但并不轻松,一种沉甸甸的爱氤氲着我。当晚回到郑州,我连夜赶写出4200字的通讯《孤女郑秀珍和捡来的娘》,直到东方初晓。虽然彻夜未眠,但浑身的疲惫都在感动中融化。

我在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今年23岁的郑秀珍,是三门峡市渑池县陈村乡一心村的普通女孩。多年来,她先后失去哥哥、母亲,今年3月又失去了父亲。两年前,当她面对流落在路边的一位素不相识的病妇时,毅然把老人领回了家。两年来,她带着这个“捡来的娘”,走入了婚姻的殿堂;和丈夫、婆婆等亲属精心照料,让老人逐步恢复了健康,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她的事迹、品德和精神催人泪下、给人启迪、让人深思。

6月16日,《河南日报》(农村版)头版头题刊登了特别报道《孤女郑秀珍和捡来的娘》,配发了3幅图片。一个本来就很凄苦的女孩,收养了这样的一个“亲娘”,我只能说“人间始终是有真爱的!”希望我们每个人都用一颗和善和爱怜之心对待身边的每个认识和不认识的人!

郑秀珍爱心救助博爱县走失老人郭秀琴的事迹经过《河南日报》(农村版)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6月16日,正在外地出差的河南瑞雪铝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任法成读了当天《河南日报》(农村版)一版头题刊登的《孤女郑秀珍和捡来的娘》后,被郑秀珍的善良举动所感动,当即打电话给公司,让工作人员代表其本人为郑秀珍捐款5000元,并在当天安排郑秀珍到瑞雪铝业有限公司上班,还号召全公司员工向郑秀珍学习。

6月17日新华网河南频道全文转载了《孤女郑秀珍和捡来的娘》,“老人的家没找着,无非就是在我这儿多住几天罢了,一个馍掰成两半吃,老人就不会饿死,再说,把她往外一推,老人有个三长两短,我这良心一辈子也不安生,我一定要找到老人的家。”郑秀珍的心声感动了许多人。

就这样,秀珍像对待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精心照顾着这个“捡来的娘”。除了侍奉老人平时的吃喝拉撒外,秀珍还帮助老人每月洗几次澡。看到老人花白的头发,秀珍就省吃俭用买来染发剂为老人染黑头发,让老人看上去干净、年轻了许多。一有农闲,秀珍就和老人坐在一块儿聊天,一方面锻炼老人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希望能从老人的言语中发现些联系其家属的线索,可是神志不清的郭秀琴除了能说出自己的名字和家住焦作外,其余说不出一点有用的信息和线索。为了找到老人的亲人,秀珍还多次托人在互联网上多方进行查询,但因信息浩繁无从查起而作罢。时间一长,秀珍干脆死了心不再问她,改口叫“娘”。

由于《河南日报》(农村版)刊发的《孤女郑秀珍和捡来的娘》,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7月5日,和河南省委宣传部分别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中央及河南各大新闻媒体作为重大宣传典型,继续对郑秀珍先进事迹进行重点宣传报道。

7月11日,《河南日报》(农村版)头版刊登了通讯《爱心女孩郑秀珍当工人啦》并配发了两幅图片。一大早,我带着当天的报纸和由中央、省、市29家新闻媒体组成的郑秀珍先进事迹采访团来到渑池县,我再次见到了郑秀珍,她拉着我的手高兴地说:“俺娘来看我了,你到俺家坐坐吧。”

全军全国英模、驻军某部指导员徐洪刚少校被郑秀珍的爱心善举深深感动,专门来看望郑秀珍。他拉着郑秀珍的手说:“你把一颗平凡纯洁的爱心献给了一位素不相识的老人,是当代社会尊老、敬老、爱老的最好体现,是人间真情的流露!”

徐洪刚对我说:“你们发现并及时报道郑秀珍的感人事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中非常有必要,谢谢报社!”

当各媒体记者看到《河南日报》(农村版)6月16日刊登的《孤女郑秀珍和捡来的娘》时,很惊讶:哟,你们早就登出来了!在记者招待会上、在去采访的途中,记者们都在静静地看报,被《孤女郑秀珍和捡来的娘》所吸引。

在渑池县道路两旁以及郑秀珍的村里,都挂满了巨幅标语:“学习郑秀珍精神,树渑池形象”、“学习郑秀珍,争当社会主义新农民”、“让郑秀珍精神在渑池发扬光大”……

在郑秀珍的家,几十号记者或手持话筒、或扛着摄像机,团团围住郑秀珍和她的娘,倾听她和娘的故事,被她和娘的浓浓爱意深深地感染。

我问郭秀琴老人在家想郑秀珍吗,老人回答:“想!”说着老人激动地流下了眼泪,郑秀珍为老人擦去了泪水。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两个人简直就是亲娘儿俩!

“俺村里的人得知郑秀珍爱心救助俺娘后,都称赞她是个好闺女。俺娘也多亏遇到了她,要不然现在还不知她身在何处呢!”说着说着,郭秀琴老人的儿媳呼延梅激动得泣不成声。

住在秀珍楼下的邻居感慨地说:“每天看着秀珍搀扶着老人上下楼梯,吃的喝的都送到嘴边,叫人羡慕得不得了,我还以为老太太是秀珍的亲妈呢,前一段时间,她怕自己没空照顾老人,还专门叫她的一个叔伯兄弟来陪着丈夫跑车,我们都说老人有这么个闺女真有福气,谁知道这个娘竟是捡来的?!想不到,真的想不到啊!”

随后,记者们来到郑秀珍现在的工作所在地河南瑞雪铝业有限公司,在化验室,郑秀珍正在认真地做实验。“俺第一天来上班时可激动了!”她笑着告诉我,“我,很喜欢这份工作,一定不辜负大家对我的关爱。”

在陈村乡敬老院,郑秀珍把河南瑞雪铝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任法成捐给她的5000元钱转赠给陈村乡敬老院,她说:“俺娘已回到她的亲生儿子那里,这儿还有更多需要帮助的老人。帮助别人是我最大的快乐!”她还为老人们送上了凉席、牛奶、糕点等。77岁的刘学敏老人曾参加过抗美援朝,她收到郑秀珍的礼物后高兴得合不拢嘴:“秀珍这么关心我们,我们可高兴了,这闺女真好!”

参加采访的媒体记者称:爱心女孩郑秀珍不仅是渑池人的骄傲,也是河南人的骄傲。

我和实习生窃喜:今天的采访晚饭后立马写稿传给报社,明天登出来。县城条件差,经过努力,夜里11点终于找到电脑。此刻,我们没有一点困意,紧张地写稿,整理图片。晚上11点50分,把图片、文稿传到报社总编室。

当天值夜班的总编室主任任爱熙和组版编辑一直在等着接收文稿、图片,夜班编辑组版完毕已到次日凌晨2点。

7月12日一大早,《河南日报》(农村版)在综合新闻版突出位置刊登的《郑秀珍:河南人的骄傲》(并配两幅图片),飘着墨香传向四面八方,传向村村落落。

7月25日,《河南日报》(农村版)在2版又刊登了《渑池县各界掀起学习郑秀珍的新高潮》,配发一幅图片,报道了7月16日至7月24日,渑池县郑秀珍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县进行巡回演讲17场,听众达2万余人。每次报告会现场都有众多听众流下了眼泪,现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在渑池体育场报告会现场,能容纳3000余人的体育馆内座无虚席。洪阳乡一位60多岁的老农在听报告过程中,被郑秀珍的感人事迹深深打动,失声痛哭起来……

目前,“学秀珍、树新风、谋发展、促和谐”的热潮正在渑池大地蓬勃兴起。

采访孤女郑秀珍的过程,也是我深入社会、了解普通人、心灵净化的过程。一位土生土长的山村姑娘,用自己的爱心温暖了一位素昧平生的老人,体现了人间大爱,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迸射出人性的光辉。这不就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重要的精神吗!郑秀珍――这位民间成长的典型,看似平凡的事迹,却比讲任何大道理都更能感染人、更能让人信服。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基层,才能挖掘出埋藏在基层深处的富矿;只有锤炼自己高度的新闻敏感性,才能发现最具新闻价值的新闻。

从6月16日刊登的《孤女郑秀珍和捡来的娘》到7月11日的《爱心女孩郑秀珍当工人啦》、7月12日的《郑秀珍:河南人的骄傲》、7月25日的《渑池县各界掀起学习郑秀珍的新高潮》,国内各大网站纷纷转载,我希望更多的人看到报道之后,能有所启发。

让这个世界充满友爱和真诚!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农村版))

编校: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