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反向思维 小饭店月入5万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思考“深一点”
越是吃不到越想吃
有位小老板就是这样一个精于思考的人,他在县城开了一家专营特色小吃的饭馆,名叫“四个点”。橱窗上的解释是:环境好点、菜好吃点、您常来点、我高兴点。当然还应当加上一“点”――即每天来这里排队的人络绎不绝,而且大多数人都会排不上号,不得不离开时“遗憾点”。
因为他的饭馆有个很奇怪的规定,一天的营业时间只是从上午10点到下午的2点,只有短短的4小时,其他时间一律不开放,并且不许预定。同时,店里只做几种精益求精的特色吃食。这两种“限制”时间与品种的办法一推出,顿时激活了人们好奇的心理,反而越是不容易买到的东西就越想买。结果,餐馆的生意节节攀升,收到奇效,很多人为了一饱口福,不得不早早就去那里排号,生怕错过了品尝美味的机会。别小瞧仅仅营业这4小时,每个月小店的收入却不下5万元。
他的店里还有一种让人“遗憾点”的清香热面包,新出炉,又热又香又软很好吃,每天一开门,人们就被香味吸引了过来,一会儿,面包就卖得光光的,到晚了绝对只好明天再来。原来这是他又想得“深一点”的经营技巧:如果今天有10个人来买面包,那么明天就只做9个人的,永远让一个人买不到。这样,第二天来的人会更早更多。
这一招是他开店前“悟出”来的。一次,他去外地一个小城出差,在一家早餐小摊上吃4元一大碗酸辣粉时,怕吃不下问摊主:能不能只买3元钱的,被很爽快地答应了,吃完后又后悔不已。那味道,那爽口,正是他最喜欢的味道。可又不好意思再吃一碗,只得遗憾地离去。回到家后连着好几天,都在惦记着那家酸辣粉小摊的爽口味道。后来,他又去了那个小城,便迫不及待地找到那家卖酸辣粉的小摊,放开胃口吃了满满一大碗酸辣粉。遗憾的是这次当他完全吃饱后,却再没一点食欲了,也再找不到第一次吃酸辣粉丝后的那份惦念了。因而,当他自己开饭馆时就想:每次别卖够,要让那些想满足食欲的顾客留有余味,他们就会常回头……
经济学中有个重要的“边际效益递减”理论:人们在消费一种商品时,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效用是递减的,也就是说消费的商品量越大,从中得到心理满足越少,或许这位小老板并没学过经济学,但他深谙这个道理,并又灵活地加以运用――当人们的渴望不能完全得到满足时,心中的欲望是最强烈的,得不到就想一切办法得到。
考虑“细一点”
浸泡片刻正合适
再说说,这位小老板是怎么比竞争对手想得“细一点”的。
后来,他又开了夜市卖面条,可在自己的特色小吃饭馆旁紧挨着也新开了家面馆,与他经营同一种面条,可谓棋逢对手!两家的生意都十分红火,常常座无虚席,但一年下来,旁边这家面馆则经营不下去了,挂出“铺面转让”的牌子,他的面条却卖得更加红火。
旁边面馆的老板真有些不服气,仔细观察了好几天,终于看出了门道――原来自家的生意刚开始不错,但刚煮的面很烫,顾客往往是一边吃一边吹气,所以平均一个顾客吃下来,大约要15分钟。以此推算,8个座位每小时最多能接待32个客人。而对方的店为了提高顾客的周转率,在把刚出锅的面端给顾客之前,先在冰水里浸泡30秒,顾客吃起来温度刚刚合适,既可口又容易下咽。这下子,他的店每小时能接待48个客人。
当然,还有许多“细节”更是自叹不如:如,把面条的“分量都分了等级”。由每碗5元细分到了――按来客男女老幼分开碗卖的程度,因他们肚量各自不同,老人和孩子吃不完,既浪费又多花了钱。于是为各得其所,让他们在“大碗5元、中碗3元、小碗1.5元”中选择。另有一“微处”更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居然在这家饭馆内的一角,专门为客人开了个小厨房,假如他们觉得口味淡,不妨自己进去加一勺盐或其他调料;如果哪位客人觉得很好吃,大师傅还会专门为他讲解具体烹饪做法……
你想过没有?一样的经营条件和环境,在别人没想到的地方“往细里”再动一下脑筋,得到的回报自然也就大不一样!
想得“多一点”
总会有人等不及
刚才说到那位小老板卖面包时,以刚出炉的飘香吸引食客的方法,后来他又将想得“多一点”运用到卖特色烤鸭上。同样是在卖烤鸭,他却比同行的烤鸭店多了样东西:在烤鸭箱前多放了一个风扇,这样在做烤鸭时,烤鸭散发的香味被风吹得整条街道都是,闻到的人自然被勾起了食欲,本来没打算要买烤鸭的,路过这里也会捎一只回去品尝,这叫做生意的好坏只需要多一点风。
其实,这小老板的“多虑”由来已久,过去他在菜市场摆摊卖板鸭起家时就如此。当时他的“摊位观”:一是摊位最好能固定,不宜经常变动,否则回头客不容易找到你,而且若是顾客买的板鸭中骨头稍多了一点,他会主动地把骨头抽出来,再切点肉补上去;二是不管刮风下雨,坚持按时出摊,哪怕寒流来了,菜市场里空荡荡,没人来买菜,他也像保卫阵地似的死守着摊位,有人劝他,大冷天的不会有人来买了,还傻等什么?他可不这么认为:如果有人跑来一趟,买不到板鸭,不是要跺着脚骂我吗?这样一来,他的食客格外多,“知名度”也非常高。
再往后,这小老板早上除了卖热面包,又要卖包子。朋友们都劝他,这条街上已新开张三家卖包子的了,尤其是与他隔着三家店面,就有一家“王记包子铺”,人家的手艺非常好,早上买包子的人往往要排起十几米的长队。可他偏不听劝,也拿他没辙!等卖起来后,大家原以为他卖不了两个月,就会被别人挤垮。却不料不仅没挤垮,反倒活得很好。虽然没那家“王记包子铺”红火,但客人也是络绎不绝。
问他怎么回事,笑曰:“我只是多琢磨了一点。人家包子虽好,但总有些人等不及,他们要急着上班上学,没时间排队。”
好家伙!他想得也真够“多”的了!怪不得他早就盘算好了――在吃早点这一特定的时间里,人们如果不能选择“最好”的,肯定会接受“次好”的,正因为他背靠了“王记包子铺”这棵大树,而借助它带来的人流,同时又不能及时满足大家的需求,怎么才能让人流“分洪截流” 呢?此时此刻,他正好迅速“接棒”,找到了自己的市场空间,让“次好”也能不错地生存。麦当劳与肯德基不正是这么干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