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商业银行资本缓冲周期性的非对称效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商业银行资本缓冲周期性的非对称效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Basel Ⅲ首次提出将资本缓冲作为逆周期监管的备选工具,但并未说明逆周期政策实施的时机。实施逆周期监管,需要根据资本缓冲周期性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表现来确定时机,这样才能起到熨平经济波动的目的。基于美国商业银行1996-2010年的季度数据对资本缓冲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表现进行的分析,发现整体上资本缓冲并没有明显的周期性,但在经济上行期具有显著的顺周期性,在下行期呈现一定的逆周期性,因此,资本缓冲周期性在不同阶段表现出非对称效应。这些研究结论对于中国商业银行的监管改革提供了经验支持。

关键词:资本缓冲;顺周期性;经济周期;非对称效应

中图分类号:F83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13)06-0054-12

一、引言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银行资本缓冲周期性成为学界和业界讨论的热点之一。在新一轮的金融监管改革浪潮中,银行资本监管制度也被纳入改革框架之中。其中,Basel Ⅲ提出,除了提高银行最低资本要求以外,还要保留2.5%的资本缓冲,以便在面临压力时可以吸收损失、降低风险,并提取0~2.5%的资本缓冲作为逆周期监管的备选工具使用。因此,资本缓冲已经被正式纳入监管框架内,成为降低银行运营风险、加强逆周期监管的工具之一,显示出监管资本缓冲对于银行体系在整个经济周期平稳运行的重要性。

那么,对于银行资本缓冲是否具有顺周期性,以及将其作为逆周期监管的政策工具是否具有有效性和合理性,是人们应当深入探讨的问题。已有文献关于资本缓冲周期性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两大类:第一是通过实证检验银行资本缓冲是否具有顺周期性;第二类是探究银行资本缓冲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内在作用机理,分析资本缓冲会通过什么渠道影响到实体经济。但已有文献的理论分析和研究结论存在不一致性。

结合经济周期的相关理论,本文认为已有研究过于笼统,忽略了银行行为的细节问题。一个完整的商业周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而每个阶段的经济环境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且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也具有非对称性,这可能导致银行行为在不同阶段存在差异和非对称性。因此,应当在商业周期的不同阶段分别研究资本缓冲的周期性,这样才能完整地刻画资本缓冲的特征,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应于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监管政策。

二、文献综述

在第一类文献中,有关资本缓冲顺周期性的实证文献最早是Ayuso et al.(2004)利用西班牙数据所做的研究。其思路是控制了资本缓冲的潜在决定因素后,通过实证模型来观测资本缓冲和GDP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两者显著负相关,即西班牙的银行资本缓冲具有稳健的顺周期性。后续研究基本是沿袭了该文献的思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单个国家的研究,例如Lindquist(2004)、Stoltz和Wedow(2005)、李文泓和罗猛(2010)分别对挪威、德国和中国的银行资本缓冲进行了周期性分析,结果也发现顺周期性;另一类是利用跨国数据所做的研究分析,例如Jokipii和Mihae(2008)研究了欧洲25国的资本缓冲情况,Fonseca和Gonztilez(2010)分析了70多个国家的情况,结果均发现不同国家的银行资本缓冲与经济周期之间存在不同的变动模式,一些国家的银行资本缓冲呈现顺周期性,另一些国家则呈现逆周期性,还有一些国家的银行资本缓冲未表现出与经济周期的明显关系。

由此可见,第一类文献都是基于资本缓冲和GDP的正负关系来分析资本缓冲的周期性,而且都暗含了一个逻辑假设,即银行资本缓冲与信贷量之间呈负向变动,从而产生顺周期性。鉴于所得到的结论大相径庭,而这些文献都未给出深入分析,一些学者开始思索资本缓冲与经济周期呈现不同变动模式的原因,探究资本缓冲与经济周期之间的作用机理,揭示了“数量”渠道和“价格”渠道两种影响机制。

第二类文献中,有部分研究认为,在不同的经济周期阶段,由于资本缓冲的变化会引起信贷量的变化,从而会进一步影响实体经济,产生一定的顺周期性。本文将这一传导途径简称为“数量”渠道。Coffinet et al.(2011)利用法国银行的数据分析了产出缺口、资本缓冲和信贷增长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法国的银行资本缓冲呈现顺周期性,且与信贷增长率负相关;此外,作者还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资本缓冲和信贷增长率之间互为因果。因此得出结论:法国银行的资本缓冲随经济周期波动,且通过影响信贷量进一步波及实体经济,加剧了经济周期的波动性。此外,Tabak et al.(2011)利用巴西银行的数据也做了类似的研究。这两篇文献系统地研究了资本缓冲在随经济周期变化时,是如何通过影响信贷量来进一步波及实体经济的。

第二类文献中,Agenor和Pereirada Silva(2009)提出了“价格”渠道,但目前只有Fonseca et al.(2010)进行了实证分析。其逻辑思路是,当经济下行时,一方面资本缓冲增加会降低贷款利差,从而缓解企业投资的下滑;另一方面资本缓冲增加也会降低存款利差,从而使得当前消费增加。所以,资本缓冲通过影响投资和消费进而对经济衰退起到了缓释作用。而当经济扩张时,资本缓冲下降则会提高贷款利差和存款利差,进而平抑经济扩张。

虽然学者们已经试图从“数量”和“价格”两方面来分析资本缓冲对实体经济影响的作用机理,但是结合经济周期的相关理论,本文认为已有文献对资本缓冲周期性的分析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可以分为几个不同阶段,在每一个阶段,经济环境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而已有文献在研究资本缓冲周期性时采取的是“一刀切”的方式,笼统地描述资本缓冲与整个经济周期的关系,其结论可能会存在偏差。

三、理论分析

(一)银行资本缓冲的决定机制

1.银行资本缓冲的计算方法

学术界一般称1988年的《巴塞尔报告》为巴塞尔协议(Basel I),将1999年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称为新巴塞尔协议(BaselⅡ)。自1988年Basel I出台以来,美国开始逐步执行8%的最低资本要求,并在20世纪90年代初对资本严重不足的银行进行了集中的强制性治理。因此,截至本文样本起始期1996年时,美国绝大部分银行已经达到了8%的最低资本要求。自1999年BaselⅡ出台以来,美国在执行新巴塞尔协议的进程上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式。由于新巴塞尔协议中高级法对银行的要求比较高,因此美国当局只对核心银行和大银行作出了采用高级法计算资本充足率的硬性要求,并且需要进行详尽的公众披露才允许银行使用高级法;而对于普通银行,则可以沿用原有的资本监管框架。

在本文的样本区间1996-2010年内,美国一直执行的是8%的最低监管要求。因此,在计算资本缓冲时,直接将资本充足率减去最低资本要求8%即可得到。但这并不代表银行的资本缓冲是被动决定的。最低资本要求是监管部门的资本充足性限制,属于银行要被动满足的硬性要求;而超出最低资本要求的资本缓冲则是商业银行自身可以调整的,持有多少资本缓冲主要还是银行主动决策的结果。当银行面临的风险水平较低、贷款需求较高时,银行可能会增加信贷量、降低资本缓冲水平;反之,当银行面临风险较大,可能会提高资本缓冲来保障运营安全。因此,资本缓冲是银行根据运营环境和监管标准来决定的,反映了银行为了满足监管要求和“三性原则”所进行的决策行为。研究资本缓冲的决定机制和变化规律,有利于为监管部门提供政策依据。

2.银行资本缓冲的决定机制

根据Ayuso et al.(2004)的模型,银行进行资本决策时,要权衡三类和资本水平相关的成本:第一是资本成本。当市场非完美存在信息不对称时,股权融资比负债等其他融资方式的成本更大。第二是失败成本。银行持有资本能够提高运营的安全性,减少破产风险,从而减小由于破产所带来的一系列成本,包括特许权价值损失、声誉损失和破产过程中的法律成本等;此外,更高的资本水平能减少违反监管资本要求的可能性,从而银行面临的监管压力和监管成本也会下降。第三是调整成本。改变资本水平需要承担调整成本,除相关的交易成本外,由于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一般发行股票被视作一种消极信号(公司认为其股票市价高于真实的股票价值,并且股权扩张会导致权益被稀释和股东的控制权收益丧失),而这将增加期望调整成本。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提高资本缓冲会降低失败成本,但同时也会提高调整成本和资本成本;反之,降低资本缓冲可以减少调整成本和资本成本,但同时会增加失败成本。因此,银行需要在各种成本之间进行权衡,来选择合适的资本结构(胡援成和程建伟,2008;朱建武,2006)。

(二)资本缓冲周期性的非对称效应分析

1.资本缓冲的周期性分析

自Basel Ⅱ提出以来,由于改变了旧资本协议中采取固定风险权重的计算方法,采用了信用评级法来确定银行不同资产的风险权重,从而增强了银行资本比率的风险敏感程度。风险因素又与宏观经济环境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因而在新资本协议的框架下,银行的资本监管具有顺周期效应(Panetta et al.,2009)。当经济处于上行阶段时,由于企业的盈利能力上升使得违约风险下降,同时资产价格提高也会使借款者的抵押品价值增加,从而贷款的违约损失率会降低。因此,在经济繁荣的背景下,银行的风险权重会相应下降,银行的贷款损失拨备也会降低,按照Basel Ⅱ的资本要求计算的资本比率会上升;同时在资本监管压力下降的情况下,银行可以降低资本缓冲以增加信贷额度,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扩张。当经济步入下行阶段时,情况正好相反,银行会面临较大的资本监管压力,为了满足最低资本要求,银行可能会增加资本缓冲以缩减信贷供给,从而使得经济更加紧缩(穆争社,2009)。

2.资本缓冲周期性的非对称效应分析

Bums和Mitchell(1946)给出了经济周期的定义:“经济周期是指在主要按商业企业组织活动的国家的总体经济活动中看到的一种波动:一个周期由许多经济活动几乎同时的扩张,随之而来类似地普遍衰退、收缩以及与下一个周期的扩张阶段相连的复苏所组成”。从经济周期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经济周期分为上行期和下行期,上行期中包含了复苏和繁荣阶段,下行期中包括了收缩和衰退阶段,各种经济变量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同步变动趋势。经济周期的概念自提出以来就引起了广泛关注,很多学者研究发现,经济周期具有非对称效应,即经济周期在不同阶段所呈现出的持续时间、转换速度以及波动幅度具有明显差异。Mitchell(1927)发现,经济由繁荣转为衰退总是特别的突然和猛烈,而由衰退转入经济上行的阶段总是平缓和漫长。之后的大量文献对经济周期的非对称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验证了非对称特征的存在并且给出了多种理论分析(Friedman,1993;Hamilton,1989;Potter,2000)。

经济周期本身就具有非对称性,因此银行在经济上行期和下行期的行为也会存在非对称性。例如,当宏观经济在经历一个相对缓慢的复苏过程中,经济环境也会经历一个相对渐进的改善过程,银行则会对宏观经济形势持有比较乐观的判断,可能会采取降低资本缓冲以增加信贷的行为,则资本缓冲会表现出一定的顺周期性;而当经济危机爆发时,面临急剧下滑的宏观形势,银行可能会面临流动性的突然紧缩,而且严重时还会侵蚀银行资本,同时银行的贷款违约风险和违约损失率都会急剧上升,即使银行出于安全性考虑削减贷款、调整资产组合,但结果可能也难以避免风险加权资产的变大、资本缓冲的下滑,因此可能呈现出逆周期性。综上本文认为,经济周期的上行期和下行期往往具有不同的持续时间和波动幅度,因此银行对于经济形势的预期和判断具有非对称性,从而其反应行为也呈现出非对称性。

四、模型设定及数据描述

(一)实证模型设定

在进行实证分析时,本文沿用了Ayuso et al.(2004)、Estrella(2004)等以往研究文献的实证模型。基准模型如式(1)所示:

其中,被解释变量BUFi,t。代表第i家银行在t期的资本缓冲水平。解释变量COPt是t期的实际GDP增速,其系数β2可以衡量资本缓冲周期性。如果系数为负,则说明在宏观经济好转时,银行会降低资本缓冲,因此银行可能会增加信贷量,进一步促进经济的扩张,具有顺周期性;反之,如果系数为正,则说明银行的资本缓冲具有一定的逆周期性。估计系数β2是本文所要着重研究的对象。

解释变量中,BUFi,t-1、ROEi,t、RISKi,t及SIZEi,t分别用来衡量资本的调整成本、资本成本和失败成本。根据之前的理论分析,银行在决定自身资本水平时需要在调整成本、资本成本及失败成本之间作出权衡来选择合意的资本水平。BUFi,t-1是银行滞后一期的资本缓冲水平,滞后期的资本缓冲可能由于资本调整成本的存在,资本缓冲可能的自相关行为,期望符号为正;ROEi,t是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以往的实证研究常用ROE来衡量资本成本,预期符号为负。RISKi,t是银行的风险水平,在本文中用银行每个季度的贷款损失准备占总资产比来描述银行风险水平,用来衡量失败成本,预期符号为负。银行资产规模SIZEi,t也是用来衡量失败成本的,银行往往会有“大而不倒”的现象,大银行抗风险能力较强,通常大银行会倾向于持有较少的资本缓冲,在此用银行资产的对数值来衡量SIZEi,t,预期符号为负。

以往研究文献在估计模型(1)时基本上都是采用了系统GMM方法。但是,由于本文研究的是资本缓冲在不同经济周期阶段的表现,而经过测算后每个经济上行期、下行期都仅仅含有几个季度,如果采用GMM方法测算需要变量多阶滞后期,会损失太多阶的自由度,从而也就失去了面板回归的意义。所以,本文采用了面板固定效应和面板随机效应模型。由于存在内生性问题,本文首先将模型差分,然后再用工具变量的方法来解决。在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时,本文也考虑了加入季度的虚拟变量来进行控制。

(二)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本文选取了美国3000多家商业银行1996-2010年的季度财务数据,数据来源于Bank Regulatory数据库,经过季节调整之后的季度实际GDP数据(以2005价格为基准)来源于BEA网站。

图1描述了美国商业银行平均资本缓冲和实际GDP增速的关系。从图1中可以看到,资本缓冲有时和GDP增速是同步变动,有时是反向变动。例如2002-2006年间,资本缓冲和GDP增速大致呈现反向变动的关系;而在2007-2009年间,则呈现出非常明显的正向变动关系。因此可以说明,银行的资本缓冲与宏观经济形势不一定呈现出确定的关系,有可能在不同的经济周期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

表1给出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美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缓冲均值是9.72%,具有相对充裕的资本缓冲。

(三)经济周期阶段划分的方法

本文借助研究经济周期相关文献的方法来识别经济周期的各个阶段,并在识别经济周期时,沿用了由Burns和Mitchell(1946)提出的经济周期的“经典”定义,即根据经济变量水平的变动来确定经济周期的转折点、进而划分成不同的阶段。③因为本文是要研究银行资本缓冲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表现,因而在划分经济周期阶段时侧重的是制定出经济周期每个阶段所对应的确切时间,而不是研究经济周期的波动性及协动性等性质;此外用“经典”定义来确定经济周期转折点还有一个比较优势,即当加入新的数据后依然稳健。

1.识别经济周期的转折点

在识别转折点时,本文采用的方法是由Harding和Pagan(2002)构建的算法。该算法是在由Bry和Boschan(1971)创立的被称为“BB算法”的基础上拓展得到的。计算步骤为:首先在一个给定时间段内选择出最大值和最小值,然后选择相邻成对的最值来界定经济周期。在选择相邻成对的最值时需要满足一些事先规定的条件,并且经济周期及相应阶段需要达到一定的持续时间。在此,本文设定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的时间长度至少要包含五个季度,而相邻的两个转折点之间至少要跨越两个季度。

在识别经济周期波峰和波谷时,本文采用以下方法:

对于时间序列ft,当t满足ft-ft-2>0,ft-ft-1>0,并且ft+2-ft

2.对美国经济周期的识别结果

按照上述方法,本文对1996-2010年美国实际GDP增速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在识别出波峰和波谷转折点之后,按照波峰一波峰的方法来划分一个经济周期,共识别出7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将一个经济周期内波峰到波谷的阶段定义为该经济周期的下行期,将波谷到下一个波峰的阶段定义为该经济周期的上行期。识别结果如表2所示。表2给出了每个经济周期的时间段及持续季度数,并分别给出了经济上行期和下行期的时间段和持续季度数。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本文要研究的是资本缓冲顺周期性具有非对称效应,因此在实证检验的步骤上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是针对整体样本进行模型(1)的回归检验,观测1996-2010年的样本期间内,美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缓冲呈现出怎样的周期性,然后分别对所有的上行期和下行期进行回归,观测资本缓冲周期性在不同的经济周期阶段是否存在差异性;第二步是分别在每一个经济周期时间段内进行回归,然后再针对每一个经济周期的上行期、下行期时间段进行回归,观测资本缓冲周期性的非对称效应。

在回归方法上,本文分别采用了面板混合回归模型、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随机效应模型,并且对回归结果分别进行了F检验和Hausman检验。接下来分别对上述三个回归步骤的结果进行报告分析。

(一)对整个样本期间进行资本缓冲周期性的非对称检验

首先对整个样本期进行资本缓冲周期性检验,实证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中可以看出,固定效应回归效果最好。但无论采用哪一种估计方法,GDP的系数都不显著,说明在整个样本期间,资本缓冲不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接下来对所有的整个样本期间的上行期和下行期进行分别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其中2-4列给出了在经济周期上行期样本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混合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GDP系数不显著,而固定效应模型的GDP系数在5%的置信度水平下显著;对混合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F检验之后,结果显示固定效应模型更好;对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进行Hausman检验后,结果显示固定效应模型显著优于随机效应模型。因此,对于上行期样本的回归,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更好。根据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本文认为在经济周期的上行期,资本缓冲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5-7列给出了在经济周期下行期样本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无论采用哪种模型,GDP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资本缓冲在经济下行期具有明显的逆周期性。

从表3和表4显示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模型(3)中涉及到的银行层面的控制变量系数都是显著的。其中,BUFi,t-1符号在5%的置信度水平下显著为负,和预期的符号一致,说明银行资本缓冲存在调整成本。ROEi,t-1符号在5%的置信度水平下显著为正,和预期的符号相反。按照Ayuso et al.(2004)的观点,ROE是用来衡量银行的资本成本,股权资本成本越大,银行会降低资本缓冲的持有水平;但Milne et al.(2008)的资本缓冲模型表明,ROE也是银行利润指标,如果从利润指标的角度考虑,当银行稳健经营且利润丰厚时,银行可能会选择进一步补充资本,这样也可以进一步支撑更多的信贷量。因此,本文认为ROE的符号也有可能为正。SIZEi,t-1符号在5%的置信度水平下显著为负,与预期的符号一致,因此银行确实存在“大而不倒”的现象,大银行更倾向于持有较少的资本缓冲,而小银行基于安全运营的考虑则会维持相对较高的资本缓冲水平。RISKi,t-1符号在5%的置信度水平下显著为负,与预期的符号一致,因此银行风险水平越高,银行为了降低失败成本则会提高资本缓冲水平。上述结果与Ayuso et al.(2004)、EstreUa(2004)理论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说明资本缓冲调整成本和银行风险水平是决定银行资本缓冲的重要因素。

(二)对每个经济周期样本期间进行资本缓冲周期性的非对称检验

根据前文表2的结果可以看到,按照本文之前划分经济周期的方法,美国在1996-2010年间一共经历了7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下面将针对每一个经济周期进行回归分析,观测资本缓冲的周期性,并检验在每个经济周期的上行期和下行期内,是否具有非对称效应。

在回归过程中,本文对每个经济周期的样本都采用了混合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并通过F检验和Hausman检验对结果进行了检验,均发现固定效应模型最优,所以在表5中本文只报告了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的结果。通过实证结果可以看到,在7个经济周期中,3个经济周期的资本缓冲存在显著的顺周期性,3个经济周期的资本缓冲没有显著的周期性,而有一个经济周期的资本缓冲呈现明显的逆周期特征。因此,本文可以看到一个无法得到统一的关于资本缓冲周期性的结论。

接下来本文对每个经济周期的上行期和下行期进行分析,比较其实证结果。表6和表7分别给出了每一个上行期、下行期的回归结果。从表6的结果中可以看出,资本缓冲只在2001q2-2002q1这一个上行期表现出了逆周期性,而在其他的上行期均显示出顺周期性特征,这说明总体来讲美国的商业银行在面临经济复苏繁荣的环境时,表现出了乐观经营的态度;从表7的结果中可以看出,资本缓冲仅在2000q3-2001q1这一个下行期内表现出了显著的顺周期特征,而在其他的下行期表现出逆周期性或者没有周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