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通江:4.3万农民养老不犯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通江:4.3万农民养老不犯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冬的大巴山,层林尽染。

“老婆子,我们有钱啦!快告诉玉娃子他们三弟兄,叫他们从现在起,不用给我们寄钱了!”地处川陕交界处的通江县诺江镇城南村六组的向大妈正沉浸于大巴山的美景之中,突然被丈夫张克杨熟悉的声音打断了思绪。

几年前,张克杨一次性缴纳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费两万元。年满60岁时,他开始领取养老保险金。当向大妈从老伴手里接过刚从信用社取出的262元崭新的钞票时,她的脸上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养儿防老”不如靠自己

当很多农民还没有养老保险意识时,张克杨为什么想到了要买养老保险?张克杨说:“我在县电视台播出的节目里看到了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宣传后,才买的养老保险。”他很庆幸自己看到了那段节目,“要不。我现在哪能每月都领262元钱,这就跟当干部的领退休金一样。”

张克杨的家临近县城。2003年,家里仅有的两亩地被征用,除了补偿一套住房外,还补偿了1.6万元的征地费。没了土地的张克杨开始为以后的生活发愁。

“看来,只有买保险,算是自己给自己买保障了。”张克杨想起了电视上宣传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咨询过后又凑了4000元,一次性缴纳了两万元的保费。

2007年6月,张克杨满60周岁后,每月都能领取262元的养老金。

36岁的马蓉是通江县永安镇旧县坪村人。2007年10月。只有一个女儿的她和丈夫专程从上海赶回老家,一次性就缴纳了3年的养老保险金。

“现在都只生一个娃娃,我们老的时候,他们的负担可重呢!趁着还年轻,我们自己把养老的问题办好。”农村独生子女家庭逐年增多的趋势让她看到了子女将来承担的压力。

而烟溪乡烟溪沟村村民汤继全却后悔莫及:“我们都是自己造的孽哟!”为了“养儿防老”,他和老婆共生了三男两女,前4个子女都只读了小学,在外务工也挣不到高工资,老幺还是靠着“两免一补”政策,才读了初中。汤继全两口子都50多岁了,为养育儿女搞得家徒四壁。像这样的家庭,在通江县农村不算少数。

永安镇旧县坪村是个典型的旱山村。63岁的村民张军一家6口人只有3亩多地,种出的粮食不够吃,家庭年均纯收入才2000多元。他说,虽然两个儿子都成了家,但维持一家的生计都成问题,自己和老伴都不忍心让儿子们供养。2008年,他和老伴把全部积蓄5000元拿出来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截至目前,通江县有4.3万人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其中有545人开始领取养老金。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那么一点钱,没多大意思。”虽然也参保了,但家住诺江镇城南村的荀义仁已有半年没领过养老保险金了。显然,每月账户上的10.31元养老金对他来说仅是“杯水车薪”。

1996年,通江县由民政部门牵头启动了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实行一次性缴纳保费。当时,由于农民收入普遍较低,加之税费负担较重,到1998年底。全县只有4700人参保,而参保基金仅74万元。当年,全县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告停。

2002年。通江县成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局,49个乡镇也分别设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办公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也随之重新启动。考虑到农民资金周转困难,允许农民多次缴费。据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局的调查资料显示,全县有94%的农民希望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总体看来,制约农民参保的还是经济因素。”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局工作人员说。

为解决参保农户因特殊原因急需资金的问题,通江县又出台了用农保缴费手册作担保申请贷款的政策。根据规定,凡是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去信用社贷款时,可以用保险缴费手册作为抵押,贷款额度不超过保险账户金额的80%。

52岁的通江县农民李书先去年建房时,资金告急,他只好去信用社贷款。贷款需要担保,当时,他的“资产”就是自己2004年缴纳的农民养老保险账户里的5000元保费。正是这5000元,解决了他的难题。按照标准,李书先可以贷4000元,但最终他只贷了3000元。

当然,李书先不是唯一的受益者。民胜镇周子坪村村民王银钊已缴了5000元保费,去年改建住房时,因资金紧张,用农保手册作抵押,按缴费总额的80%从信用社贷款4000元。

从2006年至今,全县已有32人通过此种方式,获得了18万元贷款,无一人逾期不还。

再穷不能穷老人

尽管通江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大胆地探索,也走过了漫长而艰苦的道路,但到2005年底,全县农村养老保险再次面临关门歇业的境地。

通江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路在何方?此时,党的十六大报告的一段话引起了通江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局负责人的注意。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真正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什么样子?什么才算是“有条件”?该负责人给当时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村社会保险司打了一个咨询电话。正是这个电话,使通江县被列为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试点县之一。

从2006年开始。通江县正式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原则是农民参保自愿,规定一次性缴费标准不低于全县上年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25%,缴费方式可以按年连续缴纳、间断性或一次性大额缴纳。此举是为了满足村民适度合理安排闲余资金的需求。

与老方案相比,新方案突出了政府责任。2002年以前,政府不仅没有投入,还要从农保基金中提取3%作为管理费。从2002年开始,不再提取3%的管理费,管理费用由县财政拨付。从2006年开始,县财政每年按上年末农保基金积累总额的2.5%对参保农户进行补贴,其中,2%直接进入参保人员个人账户,0.5%纳入农保专项调剂基金,用于弥补支付缺口和提高农民养老保险待遇。

“通江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症结就是储蓄保险,出路在向福利模式转变。”通江县委书记范申华说,“通江县财政再穷,不能穷老人;再穷,也要挤出钱兑现政府补贴资金。”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通江县2008年地方财政收入只有4000多万元,又没有中央财政支持,难以通过高补贴来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保。”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局负责人很无奈地说。通江地处偏远山区,交通落后、信息闭塞,严重制约了基金增值渠道的拓展,导致基金积累不高、抗风险力较弱。

2008年,通江县调减单位财政预算业务支出10%。拨付农保财政补贴资金20万元。

“现在党的政策就是好哟!我们老百姓参保,政府还给补贴……”今年35岁的新场乡新春村村民王建斌,自2005年开始,和妻子固定每年每人缴纳200元;从2008年开始,每人每年增加到400元。他每次去缴保费时都会发现,个人账户里比上次要多出十几元钱。

“我们再缴5000元。”2007年,已经参保的诺江镇城南村六组村民向玉珍和老伴商量。

财政给补贴,全县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热情不断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