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蜀中之宝 第12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蜀绣又称“川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总称,其产地主要集中于成都,重庆、温江、郫县等地。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2006年5月20日,蜀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四川省成都市的郝淑萍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曾祥芬老师和郝淑萍大师先后师从于老一辈蜀绣大师彭永兴。
蜀绣的悠久历史
最早记载蜀绣的文字,出于西汉文学家扬雄《绣补》一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蜀绣技艺的高度赞誉。晋代常璩在《华阳国志・蜀志》中,则明确提出蜀绣和蜀中其他的物产,包括金、银、珠、碧、铜、铁、铅、锡、锦等,皆可视为“蜀中之宝”,这充分说明了蜀绣作为地方工艺品的珍稀独特。其实,蜀绣的历史跟蜀锦一样,都是萌芽于蜀国先人的智慧和创造。据文献记载,汉末三国时,蜀锦,蜀绣就已经驰名天下。作为珍稀而昂贵的丝织品,蜀国经常用它们交换北方的战马或其他物资,从而成为主要的财政来源和经济支柱。
蜀绣用成都地区染制的各色散线(较粗松的丝线)或丝线(较细紧的丝线)绣于本地所造绸缎上,由于选料、制作认真,成品工坚、料实、价廉,长期以来行销于陕西、山西、甘肃、青海等省,颇受欢迎。蜀绣出品多衣裙、被面、枕套、帐幔、鞋帽等实用生活物品。蜀绣来自于民间,正如陕西剪纸、绵竹年画一样,因群众的创造力无穷无尽,且随着时代的演进,许多流传于民间的技艺就会逐渐形成产业和规模。
1831年(清道光年间),蜀绣行会成立,成都的蜀绣工艺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店铺、作坊多达数十家,从业绣工也有千余人。这一时期,刺绣产品开始由专业的设计师进行设计,产品逐渐划分为穿货、戏衣、灯彩三个行业。伴随着民间蜀绣的生生不息,蜀绣工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清代末期,政府提倡振兴实业,又在成都开办了劝工局,劝工局下设刺绣科,专门管理蜀绣的生产和销售。蜀绣中不少精品被指定为皇室贡品,而且优秀的艺人还被授予“五品同知衔”的称谓,极大地鼓励了蜀绣的生产和制作。清末至民国初年,蜀绣在国际上已享有很高声誉,并于1915年国际巴拿马赛中荣获金奖。
民国后,蜀绣虽然不再绣制朝衣和贡品,但绣制日用品的范围却越来越广,几乎包括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幼儿的披衫、鞋帽,大到结婚时的床上用品、室内装饰品及馈赠酬酢用品。随着刺绣范围和题材的推广,蜀绣的装饰性也进一步提高,采用历代名画作刺绣图稿的蜀绣作品也大量涌现。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文化中心南迁,许多画家和技工来到成都,为蜀绣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中蜀绣工艺的发展遭受到重大的挫折。当时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被作为“封、资、修”的东西加以批判,蜀绣也不例外。不过,1971年以后,成都蜀绣厂开始恢复生产,那些改行从事其他行业的刺绣工人也纷纷返厂,重新拿起自己心爱的刺针和绣框。
蜀绣遍布四川民间,上世纪70年代末,川西农村几乎是“家家女红,户户针工”,人数达四五千之多,相当于刺绣工厂在职职工的15倍。她们除刺绣被面、枕套、头巾、手巾、衬衣、桌布等几十个品种外,还积极生产外贸出口的生纺绣片、绣屏等。蜀绣绣品仍然保持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1982年的中国工艺美术品第二届百花奖评选以及1985年的巴黎博览会,蜀绣都赢得了极高的荣誉。
蜀绣的基本针法
蜀绣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其绣刺技法甚为独特,至少有100种以上,其针法严谨、针脚平齐,各种针法交错使用,变化多端。这些传统技艺既长于刺绣花鸟虫鱼等细腻的工笔,又善于表现气势磅礴的山水图景,刻画人物形象也逼真传神。
蜀绣的基本针法有闩针、晕针、车凝针、滚针、飞针、扣针、撒针、E针、拔针、梭针、虚针、续针等等。蜀绣常用晕针来表现绣物的质感,体现绣物的光、色、形,把绣物绣得惟妙惟肖,如鲤鱼的灵动、金丝猴的敏捷、人物的秀美、山川的壮丽、花鸟的多姿、熊猫的憨态等。后来,针法绣技又有所创新,如表现动物皮毛质感的“交叉针”,表现人物发髻的“螺旋针”,表现鲤鱼鳞片的“虚实覆盖针”等等,大大地丰富了蜀绣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
蜀绣的显著特点
蜀绣绣法灵活,一般绣品都采用绸、缎、绢、纱、绉作为面料,并根据绣物的需要,制作程序、配色、用线各不相同。起源于川西民间的蜀绣,由于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影响,经过长期不断地发展,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
另外,蜀绣还具有一气呵成,气韵连贯的艺术效果。一首四川民歌中,有句歌词曾经这样形象地表达:“为绣荷包儿有人求……瞒倒爹娘绣得忙。”绣荷包,这是少女向情郎表达爱心的。由于封建社会包办婚姻,青年男女互生恋情,违背父母之命,私送信物,故要瞒着。荷包随身佩带,除装钱物又可作装饰;元杂剧、明清小说中服饰的描写,每每提及。此类荷包因以彩色丝线刺绣,故必出自闺阁,送心上人;图案绣鸳鸯或并蒂莲,喻有情人终不分离。蜀绣针针线线,极尽工巧,最见女子惠心深情。荷包未必有多么特别,但是刺绣却在上面显示了绣娘手下不凡的功夫。
蜀绣这一传统工艺的发展,能时常得到画家的大力支持。如《薛涛制笺图》绣屏,就是画家赵蕴玉提供绣稿,由刺绣工艺师加工再创造的一幅佳作。它采用“线条绣”,在洁白的软缎面料上运用晕、纱、滚,藏、切等技法,以针,以线作墨,绣出来的花纹线条流畅、潇洒光亮、色调柔和,不仅增添了笔墨的湿润感,还具有光洁透明的质感。
蜀绣的发展基于蜀地的富饶,尤其是蜀地所产丝帛,质好、量大(著名的南丝绸之路便始发于成都),故唐宋时就有“茧丝织文纤丽者穷于天下”(《宋史・地理志》)、“民织作冰纨绮绣等物,号为冠天下”(《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之说。四川成都物产丰富,生活享乐而艺能有所工,史称“成人多工巧,绫锦雕缕之妙,殆牟于上国”(《隋书・地理志》)。良好的物质条件与文化氛围,使得蜀绣的绣艺妙绝天下。
蜀绣的美好未来
上世纪80年代,国家非常重视蜀绣这门传统手工艺,当时郝淑萍大师任蜀绣一厂厂长,曾祥芬老师在厂里任设计师,每年的利税都上百万。然而,上世纪90年代开始,蜀绣不再是国家的重点发展项目,加之沿海一带机械绣花大批投产,使蜀绣实用性方面的市场急剧萎缩,于是蜀绣厂倒闭,大批绣娘回到农村。
21世纪的今天,国家扶植蜀绣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在高档装饰品和礼品市场再次兴起。赠送蜀绣成为大型会议、高级商务和政府往来的时尚,同时。这也给绣娘带来了丰厚的收入,渐渐地有很多年轻人跟从郝淑萍、曾祥芬这样的蜀绣名家学习刺绣。相信再过几年,随着年轻一代技术的成熟,蜀绣这门手工艺将会渡过人才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蜀绣的发展也将迎来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