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苏童:《河岸》让我新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苏童:《河岸》让我新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提起苏童,很多人想到的,不外乎《大红灯笼高高挂》、《大鸿米店》、《茉莉花开》这些大名鼎鼎的电影。它们分别改编自《妻妾成群》、《米》、《妇女生活》这些苏童本人并不十分看好的小说。

对于被改编的电影,苏童多少带点不关痛痒的满不在乎。有时候,电影公司为了造势,请他作为原作者出席各种活动,他总是谢绝。早年还有一张照片,年轻的他正领着出去买冷饮,《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广告牌挡住了他家的旧楼。这个穿着T恤短裤,牵着女儿小手的普通男人漠然地从旁走过。

“小说遇到电影,不过是菜农卖菜时碰到了大老板,可这对于菜农的生活并没有改变。”多年来。苏童一直住在南京的闹市老城区。闲时,他会和朋友海侃、喝酒、搓麻将、看球赛。偶尔逛逛音像店,搜罗CD和电影。每天下午,他都在大街上步行40来分钟,看人来人往,车流穿行。晚饭后,他则会安静地写小说。

苏童是苏州人,但他说,喜欢南京憨厚、实惠、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气。10来岁时,他跟着老师来南京参加作文比赛,一出站就爱上了对面的玄武湖和满街遮天的大树。于是大学毕业填写工作意愿时,他想也不想,便填了那里。从此,在南京一往将近20年。

给自己取个动听的笔名,大概可以加速从文的步伐。当苏童“舍弃”“最典型的富农”名字“童忠贵”后,这个姓童的苏州人的写作生涯也开始了。那是1980年,苏童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此时刚刚过去,舒婷、北岛等“朦胧派”诗人风头正劲,“文学青年”苏童开始疯狂模仿他们的作品。为了能在刊物上发表诗作,他以每天5首诗歌的产量写作。而且每天从图书馆找来许多刊物的地址,发往全国各地。结果,换来的是一周20封信的退稿。“我写诗不行,余华他们到现在,笑话我的一个方法,就是当着我的面吟我早年的歪诗。”

1983年,苏童终于来了好运气,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一组诗歌。“我在报栏上看见我的名字,就站在那里不肯走,希望我的同学看到。到饭堂吃饭的时候,还担心这张报纸被换掉了,赶紧吃完饭,又跑去看还在不在。”苏童坦言,刚走上文学之路时,支持他的热情,仅仅是为了发表。一个作家未来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文学创作中,神圣、严肃的一面又是什么?他并没有思考过。

真正让苏童意识到写作与内心有关的,是在读了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后。“很多人认为塞林格是个三流或者二流作家,但我非常喜欢他。之后,我写了很多少年视角的小说,很大程度上都是受他‘点拨’。”

塞林格对苏童的影响其实只是一个方面。在他很多小说中,都会出现一个孤僻少年,这和他的童年经历密切相关。10岁那年,苏童患了一场大病,非常严重的肾炎,有两年时间只能坐卧静养,且不可食盐。

姑苏滴滴答答的梅雨天里,苏童每天只能躺在年久失修的藤条椅上。房间逼仄狭长,晦暗的墙壁有渗水印子一点点淌下来。苏童目之所及的风景,只有自家的天井、家门口的一条河以及河岸边的水泥厂。

为了保命,苏童半年没沾一粒盐,好几次他掂了筷子在盐罐边上犹豫徘徊,但他记得医生的警告一同街的另一个男孩子也得了同样的病,因为没忍住嘴,老偷偷拿筷子在盐罐里沾盐吃,死了。

或许,正是出于时刻充满对死亡的恐惧,10岁的苏童从此变得比同龄人多思、敏感。这段病中经历,也最终成了他未来写作中的一个影子。“这是我的一块根据地、一个出发点。我一动笔,一个孤苦伶仃的少年形象就会不由自主地在我脑中涌现。”

然而,在写了大量少年题材的“青春往事”后,苏童害怕写作陷入一个固定套路。他决定,以后每一篇作品出来,下一篇,一定要写完全不同的东西。这也正是他在完成多部充溢着叛逆、喊叫等“先锋反叛”作品后,风格突变,写起从情节到手法都无比传统的中国故事《妻妾成群》。

《妻妾成群》发表时,并没引发大众的追捧。反倒是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让苏童成了名人。然而,很多人却觉得,和苏童明星式的知名度形成反差的是,《大红灯笼》后,他的文学写作越来越少了。“其实我一直在写,写短篇,而且出了一个合集,但是市场上一点反应都没有。有的短篇集子只能卖出几千册,比如我个人比较满意的短篇有《水鬼》、《伞》、《木壳收音机》、《吹手向西》、《西瓜船》等等。但这些,除了一些专门研究文学的人会买来看一看,都不大被人知道。”苏童笑说,写短篇差点让他揭不开锅。但他仍旧“痴迷得有点癫狂”。

对短篇的热爱,并不代表苏童会放弃长篇小说创作。《米》是他的第一部长篇,为很多人津津乐道。但苏童却说,在他所有作品中《米》像一只张牙舞爪的螃蟹,相貌凶恶。“我几乎怀着一种破坏欲在写,状态就像是跳大神。现在看,小说所涉指的人性空间未免有点狭窄单调”。

3年前,苏童完成了“重述神话”的《碧奴》,重新演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虽然评论褒贬不一,但他自己却很喜欢。今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苏童新作《河岸》。一贯低调的他,一反常态。在新书会上说,这是他迄今为止最好的作品。

三年三易其稿,从国外写到国内,从第三人称写到第一人称,期间废掉了7万字。故事不仅荟萃了河流、枫树林、香椿街这些“苏童惯用元素”,也是他在写作生涯中首次与“”正面冲撞――通过一条流放船在河上和岸上的故事,描绘人在荒诞年代的沉重处境。苏童觉得,写作《河岸》让他有种新生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