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孤独.彷徨.绝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孤独.彷徨.绝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鲁迅的《野草》中,《影的告别》称得上是最难解的文本之一,它正是在晦暗不明中彰显着张力十足的丰富内蕴,它是鲁迅心灵苦痛的象征性外化。“影”――一个孤独者在彷徨绝望中挣脱世俗枷锁奋然前行的摄人心魄的背影,一个孤独者生命哲学的低语与呢喃;“影”照见我们每一个人生命体验中那些不易被我们自己察觉的暗河。

关键词:影;孤独;彷徨;绝望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013-01

《影的告别》是《野草》中比较晦涩难懂的一个文本,但这也正造就了它寓意上的丰厚和深邃,多年来,它一直为许多研究者所热衷并加以阐释,影的形象也随着大家的阐释而变得更加丰富起来。在80年代的众多阐释者中,汪晖的观点可谓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他认为,“影”体现了鲁迅绝望抗战的人生态度, 是一个浑身充满痛苦而又具有坚决的否定精神的象征性的战士形象。进入90年代,孙玉石从“现实的与哲学的”这个视角对《野草》进行了重释,认为鲁迅对生命哲学的体验与他的现实的真实感觉是一脉相承的。

在《影的告别》中,鲁迅从个体生存体验出发,开始思索人生,但同时,鲁迅又超越具体的历史背景以及个人经验背景,而进入到更高一级的精神层面,开始他对生命本真意义的哲学式的现代思考。本文力图从文本出发,抛弃前人政论性较强的观点,单从影的个人生存体验出发,剖析影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塑造一个最真实的影的形象,影的形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孤独

文本的开篇即点出了话题,影要与人告别。影为什么要向人告别?为什么人所热衷的天堂、地狱和黄金世界影都不愿去?其实,天堂、地狱和黄金世界都是人们假想出来的,世间没有真正的天堂,也没有名副其实的地狱,更没有人们向往的乌托邦式的黄金世界,人们可以自欺欺人,依靠幻想而活着,可是影不能,影要追求真实的生活,实实在在的感受,这注定了影终将和人分道扬镳,做一个孤独的流浪者。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我不愿住”,这是影心底最真实的心声,他的精神个性使他不甘沉溺于廉价的幻想中,他要奋起奔向新的生活起点,像魏连殳和过客一样,抛弃现有的社会事实,重新找回自我,追求光明和真理之路。主体意识已经觉醒,进化思想开始复苏,初为先进思潮的孤独者,将要与自身先前所处的社会做一次奋力的挣脱和抗争。

他不安,他挣扎,他失落,他的精神处于一种孤独者的感悟和思考中。作为一个生命个体,他毕竟只是一个“应该和光阴偕逝”的“中间物”,只是进化链条上最薄弱的那一环,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精神高地上孤独地翘首盼望。未来之路将通向哪里,现实的羁绊让他绝望无助,孤独者的灵魂在承受着某种“分裂”的痛苦。

这种痛苦,不仅仅表现在孤独者要和现实社会决裂,更深层的痛苦其实是孤独者内心旧我和新我的决裂。多年来,孤独者就是以这样一种方式生活,甚至上千年来,人们都是这样活着的,现在孤独者要摆脱旧的传统文化,进入新的现代意识,这是一次巨大的变革。从传统中走来,对传统仍有留恋,可是又不甘沉溺于传统,使得孤独者必须与社会进行一场悲剧性抗战;而更深一层,新我从旧我演变而来,却想要摆脱旧我的束缚,这种矛盾复杂的心理斗争可想而知。

文本中的“你”可以理解为旧我,他沉溺于对天堂、地狱与黄金世界的幻想,他对自己的现实处境漠不关心,也或者说他已经安于现实,失去了改变现实的决心。他也意识不到应该改变自我,寻求一条拯救自我之路,总之,旧我自始至终是一个传统的代言人,他是属于传统的。可是新我的现代意识已经觉醒,他不愿沉溺于这个无药可救的现实社会,他要反抗,这样新我和旧我之间就出现了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孤独者在旧我和新我之间挣扎,旧我企图留住新我,新我想要说服旧我,孤独者的内心陷入挣扎和纠结的困境中。

二、彷徨

在一番痛苦的挣扎之后,影终于和旧我告别了,可是告别之后的他却感到无比的失落和迷茫,他不知道路在何方。影生活在光明和黑暗的边缘地带,它在二者之间徘徊,不断忍受周而复始的光明和黑暗的交替状态,动荡不安,不得喘息。影作为一个卑微的生命个体,它的力量是渺小的,尤其是相对于身外强大的异己力量来说,社会上任何一种力量都可以轻易地把它毁灭。

影无路可走,他不属于任何一边,即不属于黑暗,也不属于光明,他是历史的“中间物”。他告别黑暗的过去,渴望迎接光明的未来,可是未来在哪里,他不得而知,或许当光明出现的那一刻,就是影消失的那一刻,他只能生活在黑暗之中。作为一个历史链条上的中间物,他不知道历史前进的方向,他生活的那个黑暗社会充满了种种不幸和灾难,注定要被时代所抛弃,可是未来社会就是幸福美满的吗,他不得而知。即使未来社会是光明美好的,可怎样才能实现呢,他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迷茫和痛苦。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这句话传达出了影心理上无比的焦灼和无奈,影没有选择的余地,只有顺着他走的路继续向前摸索,尽管不知道是黎明还是黄昏。黄昏代表着影即将要走入的更黑暗的时代,而黎明代表着光明将要到来的时刻,前面是黑暗还是光明,影不得而知。他在一条通往黑暗和光明的隧道里左右徘徊,他的精神陷入一种情绪期的焦灼和彷徨中。

三、绝望

影终于决定要离开了,它清楚地明白它的遭遇就是“彷徨于无地”,它无路可走,它会碰壁,或许会碰得头破血流。它一无所有,它所拥有的只是黑暗和虚空,但它只能这样继续走下去,承受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现实让他不满,前途一片渺茫,自己的内心又不强大,他没有坚定的信念去追求未来,此时的影内心是绝望的。但是它别无选择,他只有和黑暗去抗争,尽管他知道他赢不了他身外强大的异己力量,可是他愿意做这样的尝试,“知不可为而为之”,我想这就是影当时的真实感受吧。

“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这句话传达出了他内心多少的空虚和无奈啊。他对前途没有信心,他拥有的只是黑暗和虚空,内心不强大的人是无法战胜黑暗势力的,况且他们的势力又是那样强大,而他只有一个人在孤身奋战,在这个迷茫的现实中苦苦摸索。他不知道光明还有多远,这是不是黎明之前的最黑暗时期,只能尽自己的努力做一点事情,即使消耗掉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终于,他决然地离开了,抱着必死的信念离开了,他选择了放弃自己的生命跟这股强大的势力做一次抗战,不管成功还是失败,他选择了战斗,选择了毁灭。

作为存在的主体,在理性剖析死亡的同时,鲁迅看到了个体生命存在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影告别人,走向的是即将吞没它的“黑暗”,其实这就是个体的消亡。在《希望》中,“绝望之为虚妄,正于希望相同”,否定希望的存在,否定绝望的存在,个体存在陷入一种近乎荒诞的无所适从,在鲁迅的深层心理中有着一种对于个体存在的焦虑,这也是鲁迅对于个人生命哲学的重要关注点。

《影的告别》其实是影告别旧我,反抗绝望的一部心曲,影是一个始终充斥着内心矛盾,一个孤独、彷徨、绝望的生命个体的形象。他的主体意识已经觉醒,奋力从旧我中决裂、挣脱出来,可是前进的道路却是那样艰辛,让他感到无比的苦闷和彷徨,最后,他终于选择毁灭自我,与黑暗做一次绝望的抗战。全文充斥着个体生命与自我、与外界社会相对立、相抗衡的张力,影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复杂的矛盾斗争,表现出了生命个体在一种生存状况下的焦虑情绪,饱含了鲁迅对生命哲学的深刻思考。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孙玉石.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