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放焰火与串珍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放焰火与串珍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这日子,投资项目、投资信息满天飞,可是仍旧有许多朋友在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投资项目而苦恼,这有可能是他们犯了“灯下黑”的毛病,将离他们最近的商机给忽略了。

这日子,投资项目、投资信息满天飞,可是仍旧有许多朋友在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投资项目而苦恼,这有可能是他们犯了“灯下黑”的毛病,将离他们最近的商机给忽略了。其实,寻找投资机会,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立定脚跟,然后朝四周看;另一种简单方法,就是立定脚跟,然后顺着你的脚跟往前后看。前一种方法,因为脚跟是所有投资的中心,一切投资都围绕它,就好像放焰火一样,所以我们可以叫它放焰火;后一种方法,因为脚跟只是所有链条中的一环,就好像串珍珠一样,我们可以叫它串珍珠。后一种方法,最后可能形成一个紧密相关、封闭的产业链;前一种方法,最后形成的则可能是一个松散的、开放的产业群。两种方法中无论哪种,都具备操作简单、风险小、效用大的特征,是理想的投资模式。因为两种投资模式,在投入上都可以分步进行,后一个项目的投入延缓并不影响前一个项目的利润产出,所以,尤其适合实力有限、抗风险能力弱、难以作一次性大规模投入的中小投资者。

张志平“放”焰火

放焰火这种投资模式的典型当属南京的张志平。张志平是南京某公司的董事长,在十几年踌躇不前以后,很快将事业做大,由一个摆摊设点的小水果贩,变成了某方面的“大王”,资产达到数百万元,就得益于放焰火这种投资方法的有效运用。

张志平是江苏淮安盐河乡人,因家贫,初中毕业即缀学,后来跟随姐姐在南京做水果生意。在张志平的朋友中,有一个福建人是做干货生意的。这个福建人看张志平头脑灵活,很喜欢他,就建议他跟自己一起做干货生意。张志平做干货生意做了10年,并没有赚着多少钱。真正让张志平发起来的,是一种叫“芦蒿”的东西,就是古诗:“芦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的“芦蒿”,原来是一种野生植物,很稀罕,在南京市面最早要卖到三四十元钱一斤,后来人工种植了,就不值钱了,便宜的时候,只卖到几毛钱一斤,甚至一毛钱一斤。南京八卦洲的芦蒿最有名,是当地特产。他应一位朋友之邀到八卦洲做客,看到满地芦蒿无人收割,他就觉得很奇怪,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让它烂在地里呢?一问才知道原来是“价贱伤农”,采收这玩意很费精神,赚的那点钱还抵不过付出的劳动力。但是张志平做干货生意时,建立了宾馆、饭店的渠道,南京100多家大宾馆、大酒楼都是他的客户。他想这种东西卖到宾馆、饭店价钱肯定是能高点的,就让农民挑最好的芦蒿采收了给他,他洗净包装好后,再转手卖到宾馆、饭店去。开始真的赚了一些钱。到后来,芦蒿价格进一步下跌,跌到一毛钱一斤,其贱如草,加上人工费、运输费等等,卖得越多,赔得越多。张志平最后一算帐,芦蒿生意竟让他赔了50万元,几乎将他10年来做干货生意赚的那点钱都淘弄光了。

张志平感到了害怕!这可怎么办呢?他心事重重,茶饭不思。在这样的状态下,有一天走路不留神,竟让一样东西拌了个跟头,定定神把那东西拣起来一看,原来是一根风干的芦蒿。张志平一拍大腿,这可真是叫万丈灯竿,光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自己做干货生意做了十来年,为什么就没想到把鲜芦蒿做成干芦蒿呢?鲜芦蒿不值钱,难道干芦蒿也不值钱?夏秋收获季节不值钱,难道冬春短缺季节也不值钱?产地不值钱,难道外地也不值钱?这么一想,胸中豁然开朗。把鲜芦蒿风干一试,蒸煮烹炸,比鲜芦蒿还美,别具风味。再请大家品尝品尝,没有一个不说好的。张志平这下心里有了底,开始大量收购鲜芦蒿。平均15公斤鲜芦蒿能做成1公斤干芦蒿,价钱可以提高几十倍。后来张志平的芦蒿不仅卖到了外地,还卖到了韩国、日本及中东海湾国家,当年就给他带来了超过100万元收入。

第一次赚到这么多钱,张志平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第一次真正做老板。不过,一年百十万元的收入,跟周围那些老板比比,自己这个老板未免有点底气不足,太小了。他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将生意做得更大一些?到哪里能找到赚钱的新项目?

可是,好项目真的是很难找。他转来转去,又将眼光放到了芦蒿上。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他觉得自己对这个东西是最熟悉的。做干芦蒿只能用芦蒿茎。张志平曾经请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对芦蒿进行过专项测试,结果表明,芦蒿的茎、根、叶中含有多种有益人体的营养物质。他想,这个东西既然这么好,既然茎、根、叶中都含有同样的营养物质,只用茎,而把根和叶都扔掉了,岂不可惜?这些东西能不能“废物利用”?他四方打听,终于打听到一个叫陈德荣的人手里握有一个将芦蒿叶、芦蒿根做成芦蒿茶的秘方。陈德荣很干脆,秘方可以给你,你拿100万元来换。

张志平一下哪拿得出那么多钱,而且他也不知道老头的方子到底值不值100万元,芦蒿茶做出来到底会不会有市场。贸然拿出100万元,这个险冒得可就太大了。他就跟陈德荣商量,这个事情咱们俩能不能这么办:你以技术入股,我出资金,年终咱们按股份分红。陈德荣一听这个主意不错,当即同意。几个月后,芦蒿茶生产出来了。最初5000公斤芦蒿茶上市,被一抢而空。张志平尝到了甜头,这以后再也不想别的了,就围着芦蒿搞开发,从芦蒿干、芦蒿茶,一直到芦蒿果、芦蒿饮料、芦蒿酒……整整弄了一个系列。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芦蒿原材料使用量也越来越大,张志平又开始买地,自己种芦蒿,建立自己的芦蒿原材料供应基地。能赚的钱,他是一分都不想放过。

张志平的投资有个特点,就是“一个中心,多个基本点”。看上去似乎项目很多,但是多而不乱,就像放焰火,看上去五光十色,其实中心只有一点,所有的光和色都是从一个根儿里出来的,并始终围绕着这个根。芦蒿就是张志平投资的根,是他的投资中心。他的一切开发都是围绕芦蒿进行的,与芦蒿无关的事物,包括原来做的干笋干菇等干货生意,都被张志平完全放弃。张志平的这种投资方式也可以叫做专业化,是另一种形式的专业化。

黄柄权“串”珍珠

古代话本小说中有一个名篇,叫做《合浦珠》。广西合浦自古即以珍珠出名,黄柄权就出生在这个珍珠之乡,他做生意也喜欢“串”珍珠,由小到大,他串的这串珍珠是越来越长了。

黄柄权原来在合浦有一个饭馆。在经营饭店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秘酿的保健酒受到顾客的热烈欢迎。在小县城里开饭店本来就像是在螺蛳壳做道场,再努力也做不出多大的场面来。于是,他干脆放下饭店不做了,专心开起了酒厂。黄炳权的酒厂生意很好,非常红火。红火的生意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越来越多酿酒后的“遗弃物”酒糟没法处理。起先,黄柄权将遗弃的酒糟送给农民养猪,农民还很欢迎。但后来猪肉越来越不值钱,农民养猪不划算,也不要他的酒糟了。面对堆积如山的酒糟,黄柄权犯了难。他找来找去,发现在他的酒厂后面,原来是家砖瓦厂,挖泥烧砖后留下20几个巨大的坑塘。现在砖瓦厂停办了,黄柄权就吩咐人将酒糟丢在这些大坑里。但是夏天一来,甜蜜的酒糟招来巨量的飞虫,蚊蝇飞舞,周围居民苦不堪言,怨声载道。黄柄权害怕引起众怒,只好每天派人去喷药,蚊蝇一扫一簸箕。酒天天产,酒糟天天倒,药跟着天天喷,一年下来,光处理酒糟造成的污染,就要破费200多万元。这让黄柄权非常心痛,又没有办法。

合浦近海,每年会受台风影响,台风总伴随暴雨。有一回,又是一场台风暴雨。雨过天晴,黄柄权出门散心,偶然走到堆放酒糟的池塘前,发现塘子里面溢满了雨水。他就到街上随手买了几条生命力顽强的埃及鲶鱼放在池塘里。这事黄柄权也没放在心上。然而,过了一段时间,池塘里的水慢慢干了。他发现那几条埃及鲶鱼非但没有死,反而长大了许多。黄柄权一愣,心想,这鱼长得这么快,是不是因为酒糟营养充足的缘故。他再一想,为了处理这些酒糟,我一年要花200来万元,如果用这酒糟来养鱼,岂非不但不会再让我花钱,反而可以帮我赚钱了吗?

他马上让人往池塘里放水,准备用酒糟养鱼。听说黄老板准备在砖瓦厂挖泥剩下的大坑里放水养鱼,周围的居民都笑,为什么?因为他们不相信酒糟能养出鱼来。那养出来的会是什么鱼,还不得是些酒鬼鱼,每天在池塘里打醉拳?大家都等着看黄柄权的笑话。事实上呢,黄柄权把土地租下来,鱼苗放进去。一开始,鱼儿长得确实非常快,把黄柄权乐得不行。但没过几天,就开始死鱼,后来死鱼越来越多,没多久功夫,首批放进去的鱼苗死了个精光。

莫非真的让人看了笑话?黄炳权不甘心。经过调查,他发现原因有两点:第一,水放满后,鱼苗放进去,酒糟也不断地倒进去,致使池塘中酒精的含量越来越高;第二,酒糟在水里时间稍一长会变质,让水变酸,酸水里自然养不住鱼。但根本原因在于,20几个池塘都是隔断的,中间缺乏沟通,水不能在池塘间流动、循环。原因弄明白,就难不倒脑瓜子转得极快的黄柄权了:措施有两条,第一,打通20几个池塘,使塘水可以自由循环,延长塘水的保质期限;第二,因为塘水是靠抽取地下水,没有活水源。随着酒糟不断倒进去,水中酒和酒糟的浓度肯定会不断加大,达到一种程度,鱼儿就待不住了,需要换水。为了解决换水问题,他将池塘周围大片荒山全部租了下来,让人栽上四季果树,春有杨梅,夏有芒果、荔枝,秋有龙眼、番石榴,冬有柑桔、柚子、大青枣。用养鱼替下的废水来浇灌这些果树,因为水的浓度大,养分充足,果蔬生长十分迅速。

黄柄权因为酿酒产生的连环性废弃物就都得到了合理运用。但事实上,他并不开心。因为合浦是个近海区,当地人习惯吃海鲜,不习惯吃河鲜。果瓜蔬菜还好办,因为是真正的纯绿色食品,人们疯抢着要。但那满塘的鱼没人要,就只有在塘里继续养着,付出了人力、物力,却产生不了经济效益。

为了解决塘鱼的出路问题,黄柄权想了很多办法。他跟县里的钓鱼协会联系,让钓协会员免费到他的池塘里钓鱼,他又开放果园,让人们到里面采摘,撒网捕鱼,野炊。为了让吃饱喝足的人们不感到烦闷,他又在园里增设了各种游乐设施。时间长了,黄柄权的“乐园”越来越热闹。大家发现黄柄权的鱼好吃,鲜,没有腥味,不像别的鱼。喝着保健酒长大的鱼,哪能有什么腥味。这样黄柄权的“塘鲜”在习惯吃海鲜的合浦一下就打开了市场,以致后来有人从外地贩鱼到合浦来冒充他的鱼。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黄柄权为自己的鱼注册了商标,开办了专卖店。后来他看喜欢他的鱼的当地居民实在太多,干脆把专卖店也收了,重新开了一家饭店,想吃“黄家鱼”,只有到黄柄权的饭店才能吃得着,其他地方的都是假的,别人想假冒也假冒不成了。黄柄权说,这叫提高附加价值。

黄柄权从开饭店始,然后办酒厂、养鱼、开果园,最后又回来开饭店,完成了一个正循环。现在黄柄权有四大产业:饭店、酒厂、养鱼、果园,四大产业合起来又形成了一个大的产业:绿色观光旅游业,这正是目前最流行、被大家一致公认为前途无限的一种新兴产业。黄柄权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不仅如此,黄柄权还将起鱼后的塘泥挖出来晒干,制成花肥,8毛钱1公斤,供不应求。合浦的人说,黄柄权这个人太精了,他连走路都能拣到钱。

不一样的成功

黄柄权工农通吃,旗下产业现在年产值达到上亿元。黄柄权的投资方法与张志平不同。张志平是“一个中心,N个基本点”,一切投资均围绕芦蒿这个核心进行;黄柄权搞的却是平行中心法。在他的产业中,没有中心与基本点的区别,每一个产业都可以视作是其产业的中心,就好像一串珠子,你分不清哪一个是开始,哪一个是结尾,但产业间却又相互贯通,形散而神不散,犹如几个好伙伴,同声相应,同气而相求。黄柄权区别于张志平的另一点是,他拥有了多元化的形式,却得到了专业化的结果。所以,他的发展潜力比张志平更大,他拥有的天空更开阔。所以,同样是十几年,黄柄权在一个小县城里、面对一个小市场可以将自己做成千万富翁,而张志平身处南京这个大都市,面对一个旺盛蓬勃的大市场,却只能将自己做成一个百万富翁。两个人都是成功者,两个人都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向谁学习更多一点,却只有各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掌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