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挫折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议语文教学中的挫折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近十年,感觉到现在的学生跟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心理层面:一方面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快,追求个性和独立;另一方面则心理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稍遇挫折就会意志消沉。因此,强化学生的意志品质,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挫折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除了品味优美的文字,还可以获得文字背后的历史探究,感受到巨大的心灵震撼。因此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用语言的魅力来健全学生的人格。

一、通过教材中的课文进行挫折教育

学生不太重视教材的内容,认为除了背诵内容外,其他篇目可有可无。针对这种情况,在讲授教材知识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抗挫折教育资源,通过鲜活的人物故事教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战胜挫折。

1.运用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的坎坷经历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教授这类课文可以以人物的坎坷遭遇,以及学习感受为设计重点。如学习《报任安书》,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走近司马迁,知道其人其事。司马迁出生史官世家,受到良好教育,年少壮游,继承父志。然因替李陵辩解,史书未成,横遭宫刑,囚禁狱中。司马迁受尽痛苦屈辱的折磨,但他为了文采表于后世,忍辱负重,幽而发愤,最终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著成《史记》。教材中有这样一段话:“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古今中外很多大文豪多历尽挫折才著书立说而名垂千古,司马迁堪称典范。

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双脚瘫痪,从一个正常人变成残疾人,心情苦闷,精神绝望,甚至想到死亡,但他终于站了起来,参悟透了生命的价值,成了著名作家。在《我与地坛》的教学中,教师可围绕作者的挫折、苦难,以及如何面对苦难来展开。史铁生用自己的苦难,以及对生命的真切的感悟提高了我们对生命的认识。“痛苦是所没人愿意报考的大学,然而毕业出来的都是强者”。

成功人物的成功史,几乎无一例外是他们与苦难和厄运斗争的历史,他们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气概永远激励着我们。

2.运用作品蕴含的哲理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运用作品中具有哲理性的语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能起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必修二中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悟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官至参知政事,宦海沉浮,离任回老家途中经过褒禅山,处在人生低谷,仍强调一个“志”,从而达到了非常之观的境界。王安石就这样坚韧不拔地挺进在人生路上,遇到坎坷不轻易趴下,成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北宋卓越的政治家以及唐宋家之一。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修》中,苏轼在《定风波》中写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人生风雨,一个“轻胜”,一个“任”,坦然、旷达胸襟顿出。

各类教材中均有许多这样富有思辨色彩的点睛之笔,是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难得的素材。

二、通过写作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写随笔、作文,以及感受等方法使之排泄释放不良情绪,并借此了解学生思想,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通过命题或材料作文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语文教材必修二写作练习:直面挫折。《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课后的练习中对徐悲鸿、霍金的挫折中奋起的事迹的描写,都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培养学生锲而不舍和挫而弥坚的进取精神,写作练习同时也是心理的历练,能使学生对人生、挫折有更深的认识。

2.通过写随笔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学生在随笔中可抒写畅所欲言,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不受题材和体裁的限制。学业上的沉重压力,师生、同学及与父母间的冲突与摩擦,社会适应的不良,使得他们内心充满了许多困惑和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学生在随笔中宣泄内心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可以有助于他们克服消极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人格,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而教师也可通过随笔这扇窗口,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为挫折教育提供有益的线索。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挫折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需要更新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精心组织、安排好各种教育活动,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地进行,完善学生人格。

毕志永,教师,现居辽宁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