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二人转的说口语言特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二人转的说口语言特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二人转说口是东北二人转的组成部分,一般为曲目前面的小段或节目当中的穿插。因为具有浓郁的喜剧风格,且与相声关系密切,说口艺术的语言也独具特色。本文主要探讨二人转说口的语言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 二人转说口;语言特色

【中图分类号】 J8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1-176-1

二人转说口的语言不仅借鉴了传统,向生活中群众语言学习,还引荐民歌及其他曲艺形式。不仅学东北民歌、东北大鼓,也效仿其他地区的民歌和曲艺形式的语言。眼界越来越宽广,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说口的语言特色

(一)俗语入戏

俗语,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关东俗语的积淀相当丰富,地方特点也比较突出。如“能在直中取,不在弯中求”,“人有千条妙计,你有一定之规”,“巧有巧道儿,笨有笨招儿”,“紧没豆腐,慢没渣”,“人分三六九等,木分桦梨紫檀”,“打人别打脸,说话别揭短”,“兔子不吃窝边草”,“打骡子马受惊”等,这些都具有常用成语的意味;“狐仙堂的匾――有求必应”,“属水喇蛄的――外长骨头里长肉”,“拎棒子叫狗――远去了”,“牛犊子叫街――懵门儿了”, “半夜摸帽子――早着呢”等,这些是歇后语;“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坐飞机吹喇叭,响(想)得高”、“无鸡(稽)之谈”等,是谐音双关语,另有数不胜数的有关生产生活的谚语、俚语等。这些俗语巧妙地溶在说口里,加上本地口音的因素,使“演”与“观”之间距离缩小了,关系密切了,感情融洽了,真正做到了“艺”与观众“不隔语”,“不隔音”,让观众无论男女老少,文化高低,听了、看了,都能当即领会,进而对“艺”有更深层的理解。

(二)字词成趣

说口的外在形式,即有散文,又有韵文,且散中带韵,韵中夹散,无定式,无成规,可谓散韵相间,灵活随意。说口的艺术魅力,在于通过“卖关子”、“逗乐子”、“抖机灵”、“甩包袱”等手段而成“趣”、出“味”。“趣”和“味”如何成,如何出呢?靠语言技巧,即活用字词音义。

流传广泛的说口,往往秉承“宁说玄话,不说闲话”的原则,不靠蝇营狗苟和低级趣味讨好,而在字、词、音、义、辙、韵上做文章,成就字、对(诗、联、令)、谜、数、玄等“趣”,酿出或酸楚,或甜蜜,或苦涩,或辛辣的“味”,令观众在或会意,或开心,或含泪地笑的同时,不无心得。

例如,“数趣”是在数字上做文章。像“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支花”,“一门五福灯,二仪呈祥灯,三阳开泰灯,四季吉庆灯,五福临门灯,六合同春灯,七子指路灯,八仙过海灯,九九十成灯,十十如意灯”……这样简单、零散的例子不胜枚举。

又如《戳大老黑》中的屠户、剃头棚、当铺、铁匠炉以及庄稼院的粮仓、猪圈、鸡架、灶王、祖先堂等各种“对联”,有的“歪批”,有的调侃,有的正话反说,有的反话正说;《一字诗》中的“比用字少”和“比用字多”;《戒酒》中的三儿媳妇为了避开“酒”字,把人名“张九”和“李久”说成“张三六”、“李四五”,把韭菜说成“扁叶葱”,用民间并不常用的“重阳节”替代惯用的“九月九”,更把“酒”字说成“六十度”、“一三五”,等等。这些隐含着“比试”和“角劲”因素的说口,充满智慧,很能调动观众的参与意识。

(三)朴拙鲜活

大多数传统“说口”,之所以能够获得活跃演出气氛,令观众“开怀”的艺术效果,主要得益于它撷取老百姓的“身边事”(家长里短、人情世故、车船店脚、手艺生意、婚丧嫁娶、祸福吉凶、油盐酱醋、裤袄靴鞋,天上、地下、蛤蟆、鱼……),反映老百姓的“心底情”(是非、美丑、善恶、爱憎、文野、高下……),特别是它所使用的语言基本上都是关东话(怯口除外),朴拙鲜活,地方性强烈,庄稼嗑多,口语化,明白如诉,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厚,幽默风趣;不大受程式的限制,框框少,可以随机应变,有充分发挥的余地;很少故作文雅或讲空洞的大道理。“酌民言而同其好恶”(清・刘毓崧《古谣谚序》),乡音“谐于里耳”,且“天下文心少而里耳多”(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序》),于是二人转才受到广泛的欢迎,才具有了相对长久的生命力。

二人转作为东北的特色艺术,其说口艺术风格的研究有利于对二人转的传承和发展。因此,可以说,二人转“说口”是达到“艺”与观众“不隔心”的基本前提、必要手段和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于洪浩.东北二人转对发展地方特色艺术的思考[J].艺术科技,2013,05:147.

[2]侯丽丽.论二人转艺术的唱功与说口[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2,(02):19.

[3]张晓光.小议二人转“说口”的运用[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2,(02):20.

作者简介:李昂(1989-),女,汉族,四川达州人,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