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形势下提高高职德育有效性的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形势下提高高职德育有效性的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探讨了在多元化社会背景下的高职德育如何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分析了如何通过德育培养未来职业者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基础,从而培养出符合国家、社会和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笔者从德育内容、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新形势 多元化 高职德育 有效

高职从办学之初就受到了国家、社会、企业的高度重视,而德育作为高职的基础学科一向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学生家长所关心、关注。尤其在新形势下,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呈现“多极化”趋势、国内价值观念取向呈现“多元化”的背景下,高职德育内容与形式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用等都是德育研究与探讨的重点。

一、高职德育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对各行、各业、各领域都具有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形而上”作用,尤其对教育行业、对高职德育更有着巨大的历史意义和价值,这种意义和价值将会随着高职德育实践的逐步深入更加凸显出来。因为高职教育面对的是错综复杂、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对象——学生,惟有与时俱进,惟有坚持科学发展,才有可能培养出符合国家、社会、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从而体现出“教育”这种特殊的上层建筑的独特规律,实现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所以,科学发展观是所有高职德育工作者必须首当确立的、并在德育过程中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它是高职德育工作者做好工作不可或缺的指南针。

二、高职德育的教育教学理念

在现代社会,人本思想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一种发展观,是相对于物本思想提出来的。

高职这种办学形式能否赢得社会、企业的首肯,能否赢得市场与未来,最根本的还是要看其能否为社会、企业培育出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德育作为高职教育的基础性课程,要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必须以学生为本,努力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德育涉及学生的行为、思想、价值观,必须充分调动受教者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内因”的作用,老师与学生比翼,思想共行为兼修。如果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做到了对学生客观评价,而且充分尊重学生并科学施教,那么学生自然也会正视学习,尊敬老师,积极配合,德育课堂必会其乐融融。

三、高职德育的时代背景——“知识经济时代”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与之相对应的是符合这个时代特点的上层建筑,而教育则是所有上层建筑中最具活力的表现形式。教育是社会与时代的“风向标”“晴雨表”,高职教育更是如此。目前,高职教育所处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这也是开展高职德育的时代背景。

经济时代的划分重要的不是生产什么而是用什么生产,知识经济是继自然经济、工业经济之后人类财富创造的崭新时代。知识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准确地反映了知识经济的现实。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创造中,知识的功效已远远高于人、财、物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所有创造价值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知识经济的提法可以说正是针对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创造中的基础性作用而言的。知识经济具有如下特点:知识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持续发展的经济,其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资源来取代已经耗尽的稀缺自然资源;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知识、智力、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作用;知识经济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经济,世界大市场是知识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科学决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在知识经济中有日渐增强的趋势。与依靠物资和资本等这样一些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相区别,现代经济的增长则越来越依赖于其中的知识含量的增长。目前,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已然兴起。在知识经济的模式中,知识、科技先导型企业成为经济活动中最具活力的经济组织形式,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

高职德育工作者如果对我们所处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没有足够的、透彻的认知和理解,那么德育将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难以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高职德育教学对象——“90后”高职生

90后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一代,是在“神话”和“传说”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不知人间有烟火,只知高天有流云。除非出生于经济比较落后的欠发达地区和农村,90后一般都不用为生活发愁,被长辈、父母宠着护着。所以,他们一般不了解什么是“忍耐”“礼让”“畏惧”“顾虑”等,他们的思维与情感是最直接的——敢想敢做敢犯错,不会去顾忌什么,思维和行动都没有圈圈框框。他们喜欢用自己来“赌博”,认为赌上一切才能赢得一切。

对于90后大学生群体,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大家达成了这样的共识:90后思想活跃,追求时尚潮流与娱乐,消费超前;崇尚个性,蔑视传统,逆反;貌似刚强,内心脆弱;人际交往面临较多问题,挫折承受能力不强;行为有依赖性,独立性不强;待人接物既热情开放,但内心又常常感到寂寞孤独;凡事浅尝辄止,极易满足,缺乏意志力。

在校高职生大都是90后。作为90后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身上具有90后大学生的上述特点,同时又有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这就要求高职德育工作者站在历史和发展的高度,严格按照教育教学规律施教,绝不容许有半点的马虎,否则,将把自己和德育工作置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如果不能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还谈什么德育教学的目的和效果呢?德育的有效性就更无从谈起了。

五、高职德育的内涵和教学模式

1.高职德育的内涵

高职德育的过程是漫长的,且内涵丰富。德育既有知识、能力层面的,还有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层面的;既有行为要求,还有观念的理解与确立;既关乎高职生当下的衣食住行、情感心理、伦理道德,又关系到他们未来在人生舞台上的角色与表现。所以,高职德育工作者不仅是“全才”,还要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熟悉教学规律,否则将无法胜任高职德育工作。

2.挖掘德育文本内涵,吃透教材精神

高职德育课本是德育工作者从事教育和教学的文本,是教学与科研的科学依据。一套优秀的教材必定是著述者与编纂者二者理念的高度统一。而教材的使用者——教师欲达到教学效果的优化,必须吃透教材,切实理解二者的编纂理念,准确理解和把握德育教材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准确回答德育的教学目标欲收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重点、难点在哪里,课时如何分配,创新点有哪些等等一系列问题。

笔者很欣赏“敬畏文本”的提法,这是教育工作者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对文本应有的精神和态度。高职德育工作者对待文本也应该抱有这种精神和态度。有“敬畏”的态度,才能静下心来,全面系统地研究教材,准确把握文本内涵,领会教材精神,为教学打下坚实基础,为科研打下坚实基础,为创新打下坚实基础,为从高职德育工作者向高职德育研究者、学者的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

3.彰显人格魅力,力争完美呈现教育、教学过程

大凡名师,都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国学大师陈寅恪一向倡导的“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仍为治学之高标,曾获36个博士学位的胡适先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认真做事,严肃做人”的做人与做事的态度,梅贻奇的思想和治学的“中西合璧真君子”的境界,张伯苓的“允公允能”与奥运情结,梁启超倡导的“科学的根本精神,全在养成观察力”的追求,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心结,仍然让“后来者”铭记于心。大师们做人与治学的风范至今仍为美谈,为人们所神往、所乐道、所追捧,也应该为教师所践行。

在德育的课堂上,德育教师的人格魅力具有特殊的作用,这是德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高职德育课堂也是如此。高职德育工作者应该立足德育课堂,呈现出自己的学识、修养,而最重要的是表现出自己超越学识的情感、思想,与学生实现充分相通,举手投足间进行科学准确的信息传递和丰富的情感传递,这就是德育教师的人格魅力所在。

4.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及方法

对高职德育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广大德育工作者都紧密结合各自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了积极探索。目前,在高职德育课堂上常用的、比较受学生欢迎的有效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法、辩论法、问题法等。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对于高职德育而言,只有既受学生欢迎、又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教法才是最实用、最科学的方法,这是检验高职德育教法的唯一标准。

笔者认为“讲授法”结合“案例法”是比较适合高职德育的现状的。“讲授法”宜于教师进行系统教学,“案例法”常常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二者结合,相得益彰,所以德育课堂上教师经常采用这两种教法,或者将两种教法结合。比如刑法中的“正当防卫”的范畴极为抽象,且尺度难以把握,若借助具体的案例,再加以条分缕析,教学效果会更好。辩论法、问题法等常常用于教学社会上关注的热点或焦点问题、学生不易把握和掌握的问题,师生经过讨论、辩论,对于知识点的掌握越来越深入,最终教学任务得以完成,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相信所有高职德育工作者一定能通过教育教学的积极探索,真正解决高职德育的有效性问题,不断提升高职德育效果,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民生,于漪主编.教师人文读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2]李冬坚,彭莉主编.思想道德修养[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3]王霁主编.哲学与人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江苏工贸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