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等职业学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等职业学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针对中等职业学生人才境况模式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符合的实际问题,深入浅出的论述了中等职业学校与用人企业之间的全过程“1+2”“订单式”人才培养策略,及其取得的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1+2”“订单式”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就业顶岗能力,而且使中等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甚至达到了学生岗位能力与企业的岗位需要“零距离”的目标。

关键词:“1+2” 全过程 “订单式” 人才培养 中等职业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9—185—02

1 传统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自本世纪初期,教育部等七部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实训时间应为半年至一年”后,各中等职业学校便不约而同地将“校企合作”作为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会实践的主流模式,并且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教育、教学效果。于是,“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便在瞬间风靡整个职业学校,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视“校企合作”为拉近中等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唯一的可行途径。但是,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及研究,我们发现无论是哪所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由于受职业学校教育和教学本身的内涵因素影响,其主要内容都离不开“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本来这样的方法是无可厚非的,在一般人想来也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这种看似“当然”的背后,却隐藏着“剃头挑子——一头热”的问题。每到学生要到企业去参与社会实践,要进企业进行实习时,总是学校这边“一头热”,学校的有关人员不断地向企业抛出“橄榄枝”,而企业那边却是“爱搭不理”、“冷眼旁观”。有时,职业学校为了争取到与比较好的企业合作的机会,甚至要为企业交纳部分实习管理费用方能达成协议,在这样的“校企合作”一模式下,企业的不情愿完全暴露无遗,让学校和学生都有“寄人篱下”的感觉。这种现象绝不是“偶尔”,而是在过去的几年里普遍存在着。

近几年,在政府的干预和积极引导之下,“校企合作”有了一定的改观。但是学生仍然是等到第三年才能到企业顶岗进行实习,更多的时间里学生们还只能是被企业当作一般的劳动力在使用,而没有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职业教育资源浪费现象相当严重。

2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其积极意义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共同签订的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由职业学校有针对性地定向培养的人才培养协议。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过程管理,企业有权力也有义务派出企业内部理论知识比较扎实,生产实践能力过得硬的专业技术人员到职业学校做兼职教师,并在学生到企业后为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顶岗实习指导,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场地和相关设备,并为学生提供部分或者全部学费、奖、助学金,而学校和同样要履行协议中的相关规定,按照协议中签署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所急需的人才,而这些有针对性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以后也必须履行协议内容规定要直接到该企业就业,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出力。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两种:一种是“1+2”“订单式”的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参与了一年专业基础及基本技能的全日制学习的基础上,在第二年开始便按照企业的人才需求选择其相应的专业进行专业化的学习和实践。另一种是全过程“订单式”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企业参与的比较多,不仅要参与招生、教学,而且要参与管理、实习的全过程。比如:有的班组可以通过企业冠名的方式,专门为某冠名企业培养其专向人才,该企业便可以参与招生、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内容的选定,提供培养经费、奖学金、服装、技能训练的材料,安排工学结合的时间及授课内容,企业可以派出人员作班主任兼联络员,并让专业工程师担任核心专业课程,相关课程的安排也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

这种“订单”培养其实质是招工与招生相结合、课程内容与企业文化、工艺要求相结合,实习实训的技能与就业岗位的专项技能相结合的零距离培养实用人才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调动了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缩短了学生进入企业的适应期,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得已实现。

3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3.1 确定“订单”合作企业

本着对学校的声誉负责,对企业的发展负责,更要对学生的前途负责的原则,学校在确定合作企业之前,首先要综合分析该企业的发展前景,考察企业的信誉度。选择那些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的、信誉度好的企业作为“订单”合作企业,以保证“订单”式培养的基础稳固,保证“订单”的实施效果。其次是要看企业对该合作是否有足够的积极性,并且要考虑企业的“订单”数量是否足够多。企业有足够的积极性才能使“订单”合作协议签得顺畅,才能保证“订单”合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而企业的“订单”数量是否足够多,才能使该专业达到一定的规模,有利于实现办学的效率和效益。如果“订单”数量太少,学校的教学成本无疑便要增加,这会直接导致办学效率和效益低下。长久看,不利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良性循环和发展。

3.2 与合作企业签订“订单”协议

在充分的分析、考察、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订单”合作企业后,校企双方便进入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签订程序。在这个环节,学校和企业都要本着“相互需要,相互依存,互惠互利,互相参与”的原则,一定要在协议中明确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责、权、利的分配和承担,必须明确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以及奖励与违约惩罚等内容,必须明确企业和学校的相关责、权和利,如果哪一方没能做到协议中的相关规定,也要承担起相关的法律责任。

3.3 组织和实施“订单”人才培养

“订单”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便是为“订单”企业选择合适的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学校和企业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和公开的“三公”原则。首先,学校和企业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做好宣传工作,可以通过专题报告、专题宣讲、新闻广播、网站滚动等方式履行告知义务。让学生充分了解“订单”企业的规模、类型、薪酬以及经营状况等基本情况,以及企业未来几年的发展规划和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及基本待遇,学校和企业的有关人员要如实地向学生回答学生们关心的问题。其次,学校要配合企业对前来报名的学生进行严格的笔试、面试、综合测评及体检等内容,在自愿报名的学生中选出符合企业要求的学生,组建“订单班”。

学校和企业的“订单”协议签订后,首先校企双方要相互协作,共同研究制定出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课程内容与课程标准等内容,并要根据企业实际生产情况,合作开发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教学为一体、能力培养和职业资格鉴定相统一的特色教材。其次双方要共同努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并提高实习实训基地的教学条件。遵循通用性、仿真性、开放性的原则,在校内也要建立必要的专业实训室,营造出与企业内部相仿的工作场景与环境。再次,企业还要为“订单”学生提供实训条件、装备与合适的岗位,让学生能够在这些岗位上比较集中地工作一段时间,真正达到学生顶岗实训的目的和要求。

3.4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

(1)加强校企合作交流,保障“订单”的数量与质量。一方面,学校要主动与企业沟通,认真听取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建议,并尽力满足企业的需要,及时调整、完善课程结构,将一些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成果及时引入专业教材,以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另一方面,订单企业要及时地向订单学校和学生提供人才需求信息,让学校和学生及时了解企业生产中的需要重点掌握的专业技术和技能,企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创新及技术改造的难点在哪里,以确保学校在培养人才时能够及时调整和完善,从而确保订单培养的学生既保证了数量又保证了质量,从而在这些学生毕业后,能及时投入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与企业里的其他专业人员一道共同解决生产难题。

(2)要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订单式”人才培养增加了学生就业的稳定性,但难免有少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订单企业不满意等现象的存在。因此,校企双方必须建立一套奖励和淘汰机制,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订单”企业之所以能和学校签订一定数量的订单学生,很明显是因为这方面的尤其人才缺少,而订单合作又需要订单企业提供相应的核心专业的工程师来担任专业课教师之职,这无疑会增加企业的人力负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必须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进修和培训,包括到企业进行实训,请企业的专业给这些教师讲课等方式,加强本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4 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后的几点思考

4.1 推广“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需政府支持

教育部虽然早就明确提出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但是如果政府不能出台相关的支持措施,单凭学校与企业的力量实施“订单式”人才闭关的难度还将长期存在。因此,笔者建议政府应充分利用经济杠杆等有效的调节作用,针对“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出台相关的、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以保障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

4.2 学校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上要有创新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学校要与“订单”企业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多调查研究,多分析测评,要在原有的“订单”内容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不能以不变应万变,更不能一成不变。社会在发展,企业在壮大,技术要更新,学校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

4.3 企业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上要有新机制

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下,企业必须转变选人、用人观念,通过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主动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尽力为“订单”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有利条件与职业环境,吸收与培养岗位对口的优秀人才,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竞争力,共同实现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一体化,课程教学与课程实践一体化,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一体化,学生毕业与就业一体化。

5 结束语

积极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不仅需要校企双方应精诚合作,而且需要政府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搭建一个平台,以便三方共同努力,不断地探索出一个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共同培养出适合社会和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从根本上降低培养生产第一线技术人员的社会总成本,充分保障学生学习的权利,使学校和企业能够共同担当起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王春青.“2+1”人才培养模式下投资理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J].经济师,2009(8).

[2] 于强.“订单式”人才培养在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中的运行及支持条件[J].中国经贸导刊,2010(7).

[3] 杨艳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6).

[4] 钱伟飞,钟凤阳.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学籍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J].教育界,2012(15).

[5] 程超.基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1(11).

[6] 王甜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浅析[J].商场现代化,20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