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如何选择职业,如何调节就业心理是大学生们很关心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同时针对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了具体的优化途径。
关键词: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9.037
能不能找到工作,能不能找到好工作一直是困扰在校大学生们的核心问题。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牵动全社会每个成员的热点问题,不论是政府机构还是普通民众都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经济越发展,管理越重要,各类组织机构或企业对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各大高校几乎都开设了管理类相关的专业,管理类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占到全部毕业生总数的六分之一左右,而市场上提供的岗位中只有大约1/15的管理岗位。严峻的就业形势是对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心理的一种考验,毕竟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管理人才才是企业和社会真正所需要的。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管理类专业大学生们,他们究竟是怎样的就业心理?他们的就业心理是否存在什么问题?该采取何种措施去优化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本文正是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来展开的。
1 数据来源与结果分析
1.1 数据来源
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并结合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编制了一份调查问卷。该问卷围绕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认知和就业倾向等问题展开了调查,问卷实行不记名填写。调查对象为九江学院2016届管理类相关专业的本、专科应届毕业生。涉及的专业有: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财务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本次调查共发放了300份问卷,回收了292份,其中有效问卷267份,有效回收率为91.4%。从性别来看,男生126人,占47.1%,女生151人,占52.9%。
1.2 调查结果分析
1.2.1 对就业影响因素的认知
调查问卷共列出了13项可能影响就业的因素,并让受调查对象选出其认为最重要的三个因素。调查结果显示,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们把综合素质能力、实践经验、学历层次排在了前三位,说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对于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评价人才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基本上有了清楚、合理的认识。
1.2.2 就业倾向分析
(1)初始工资期望值。表1数据显示,管理类专业毕业生薪金期望值主要集中在1501―3500元之间,其中40.4%的管理类专业大学生预期月薪为2501-3500元之间,仅8.9%的人预期能达到4500元以上的月收入,这表明大多数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对薪金的期望值还是比较合理的。
(2)理想的工作单位。本次问卷调查将就业单位按性质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国家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以及自主创业。调查数据显示,国家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仍然是2016届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首选,占到了42.7%,仅22.5%的大学生愿意去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由于其良好的经济待遇、完善的培训制度和较多的锻炼机会对毕业生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有16.8%的毕业生选择此项。国有企业虽然福利保障制度好,但由于其较高的进入门槛让很多学生望尘莫及,仅有16.8%的学生选择。另外,还有2.3%的管理类专业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
(3)就业地点倾向。调查数据显示,选择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大学生占到了57.3%,说明国内一线城市仍然是当今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首选,只有1.1%的毕业生愿意回农村去就业,这和绝大多数其他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选择非常类似。
(4)毕业后的工作岗位定位。在接受调查的所有管理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中,对于自己的岗位都有比较合理的定位,对岗位的选择趋于理性。考虑到管理类专业的特殊性和缺乏工作经验等因素,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49.4%的选择基层管理工作岗位,另有20.2%的学生选择成为普通员工。
(5)择业标准。调查数据表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择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是经济收入,对工作单位性质与个人发展前景、实现自我价值的考虑分别占到21.3%和20.9%,这说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还是以经济利益为主要就业取向,对个人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等因素考虑不足。
2 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特征
2.1 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积极表现
(1)竞争意识增强。管理类专业大学生们清晰地看到只有竞争才能体现价值,年轻就是资本,在当下,管理类专业大学生不仅仅是青睐于工作稳定的“铁饭碗”,他们的就业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开始尝试更具挑战性的工作,甚至寻求自己创业。
(2)择业心理趋于理性。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从总体上讲趋于理性,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主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刚走出校门且缺乏经验的管理类大学生们在工资预期、岗位要求上都非常合理,在就业途径上不再是仅仅依靠社会、学校、父母而是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就业,大多数管理类专业毕业生能用正常的心态去对待择业问题。
(3)“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被大多数管理类专业大学生接受。调查结果显示,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有58.4%的管理类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这虽然有点盲目性,但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也不失为一种务实的做法,毕竟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要生活、要生存,总不能在家“啃老”和做“校漂族”。
2.2 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
(1)就业心理压力增大。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就业心理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中最大的因素,找工作时对社会灰暗面的恐惧、找不到工作的焦虑、缺乏自信,加上大学生心理压力释放方式过于内向化,主要是自己解决和求助于同学、朋友,不能很好地得到疏导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心理问题凸显。
(2)盲目放弃专业。很多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在看到市场上提供的管理岗位太少就放弃了自己的专业,对于工作是否专业对口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然而为了就业盲目放弃自己的专业是不可取的,其实很多用人单位还是希望招聘“人岗匹配”的毕业生,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毕业生更能迅速适应岗位需求。
(3)缺乏诚信意识。现代企业招聘别注重应聘者的社会实践经验和在校经历,很多管理类大学生在个人简历中存在弄虚作假的行为,例如有的大学生虚构知名企业的实习经历,编造了各种各样的社团工作经历,还有的大学生虚构自己的大学生干部身份等。
3 优化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对策分析
3.1 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应将就业指导工作纳入学校的常规工作,建立各种类型的专门就业指导机构,例如就业办公室、就业指导中心等。应该建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专家队伍,可以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心理学专业等抽调老师形成相对稳定的就业指导教师团队,定期为大学生开展各类形式的就业指导讲座、模拟招聘等活动,帮助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就业技巧。现在用人单位的招聘及面试手段不断更新,就业指导老师也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将最新的面试技巧、简历制作要点推介给大学生,帮助其克服盲目、紧张等心理,帮助其真实的展现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3.2 注重家庭教育影响
家庭教育也对大学生就业心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有些家长一味强迫自己的孩子去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觉得这样的工作才是好工作,而去民营企业工作就是“打工”,觉得没面子。这样的家庭就业导向难免也会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带来负面影响,导致一些焦虑、逆反心理的产生,家长们应该尊重子女的就业选择,应该鼓励孩子结合自身的性格、素质等因素自主择业,不要给子女施加任何压力。
3.3 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是最重要的。首先,要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任何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都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其次,要结合性格测试、职业素质测评等技术对自身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在就业问题上不要随大流、赶时髦。再次,要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不要指望择业时“一步到位”,可以先确定一个长远的职业目标,然后去选择就业的行业、地域和单位。最后,要提升自己的抗挫折能力,面对求职过程中的困难要保持冷静,客观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而不要怨天尤人。
大学生是否具有好的就业心理直接关系到他们从学校到社会的平稳过渡,关系到职业生涯的发展,关系到个人人生目标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本论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相关数据,在综合分析后归纳出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积极方面和存在的问题,从高校、家庭、大学生自身几个方面提出了优化大学生就业心理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杨立敏.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析及调适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5,(35).
[2]胡先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22).
[3]甘瑁琴.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培养路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