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教学如何把新理念落实到课堂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教学如何把新理念落实到课堂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理念不可谓不新鲜正确,但现实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是难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老师的“主导”作用仍显强势,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兑现;或是矫枉过正,学生在课堂上高大无比,不可一世,老师则变得猥琐鄙陋,唯唯诺诺。有必要端正视听,把课堂还给学生不左不右,把脑子还给学生,不温不火。

【关键词】课堂 归还 大脑 归还 时间 思维 属于学生

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多年了,有些地方的语文课堂教学仍不见起色,要么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在课程改革漂亮的外衣下大行其道,要么是盲目地摸着石头过河导致课堂教学沦落于千疮百孔。笔者不揣冒昧,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粗粗做了一些了解、总结与探索,简单罗列如下,恳请广大语文老师同行们批评指正。

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四十五分钟,到底应当属于谁?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老师独自一人享有的满堂灌――老师在讲台装模作样、唾沫四溅、眉飞色舞、赞不绝口、滔滔不绝、支离破碎的“权威”解读;学生在台下或神情紧张、一丝不苟、手忙脚乱、丢三落四、别字连篇的笔记“知识”,或昏昏欲睡、无精打采、交头接耳、纸条纷飞、神驰天外的煎熬时光。课改来了,矫枉须过正,于是乎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体”,课堂时间的划分成为“主导”“主体”的分水岭、泾渭线,什么“一二一一模式”、“一五二零一零模式”……风起云涌,粉墨登场,轰轰烈烈,好不热闹。老师多少,学生多少,老师占用的多,还是学生支配的多?起码从形式上来说,课堂教学时间的归属开始向学生方面倾斜。

教室四十五平米,到底应当属于谁?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老师独自一人享有空间的高地――老师唯我独尊,讲台是其专属领地,岂容学生染指?学生定人定位,楚河汉界,鸿沟壁垒,难越雷池。如今课程改革掀皱一池春水,死水微澜乍起――老师走下神坛,身影满屋穿梭,学生三五围坐,随兴四壁涂鸦,黑板师生互用,“你方唱罢我登场”,不见当年“天书场”。起码从形式上来说,课堂教学空间的归属开始向学生方面倾斜。

把脑子还给学生。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只有老师一个人的大脑神经中枢在起支配作用,而且还是事先就编好了程序,把老师学习的结果、心得原封不动地转述给如饥似渴、孜孜以求的莘莘学子们,简单直接得如同手传手一样,知识仿佛是有形的物件儿,能力消失得无影无踪,情感变成了可有可无的缀饰。教室化身做工厂车间,老师酷似写入既定程序的总控电脑平台,学生形同流水线上作业的冰冷的机器人。一切都是那么标准规范、整齐划一、有条不紊、冷漠持久。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没有思维的课堂如何能有高效的学习?进行课程改革了,新的理念、新的模式层出不穷,语文课多年的经典篇目也迷失了“权威”的解读,仿佛一夜之间师生都被上帝赋予了联想、想象、创造的翅膀,答案开始可以海阔天空、五花八门、“异彩纷呈”、牵强附会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个性张扬、释放自我不再是洪水猛兽,能否自圆其说成为能否登上大雅课堂的标准,那真叫个学生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万紫千红、乌烟瘴气,老师则支支吾吾、莫衷一是、模棱两可、羞赧作答。一方是强词夺理、云山雾罩,一方是理不直气不壮、虚与委蛇。但不管怎么说,学生总算是“活的”了,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立的思维,冲出了老是既定思想的桎梏。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受应试教育影响,忽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思维品质的急速下滑,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危害着孩子们终生学习能力的养成。给他们足够的阅读时间、思维空间,追溯文本,质疑发现,多向探究,锻炼思维,是不二之选。让思维回归语文课堂,让学生的头脑快速运转,既是学生自我成长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客观使然。

具体来讲比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把课堂时间全部给与学生,突出语文学科“读”的特点,让学生一读、再读、三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真正做到“百读不厌”――学生首先要朗读全文,整体感知一下文章的内容与结构;再默读文章,理清文章“开篇点题,引入‘背影’――追忆往事,父亲爱子――别后泪光,思念父亲”的行文结构;精读文本,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想象力,调动积极的情感体验和灵动的生活阅历,揣摩玩味散文名家朱自清五次点击“父亲背影”的思想逻辑,现实过往交织纷呈的情感思维,如此写法的目的,达到了什么效果……且不管学生思考的结果如何,最起码的客观结果是学生经历了一个主动地思维过程,并得到了积极的思维锻炼,对作者所寄予文章的东西有了某种程度上的理解与体认的同时,不自觉的印证了自己的审美价值观,历练了求同思维的具体方法。这是一次不起眼却十分宝贵的思维品质的提升。

又比如教学蒲松龄先生的《口技》一文,不再是老师装模作样、唾沫四溅、眉飞色舞的赞不绝口,不再是行文缓急有致、结构首尾照应的写作特色;代之以朗读、默读、通读、齐读、速读、精读,代之以思考、体会、揣摩、玩味、模仿、表演,代之以讨论、质疑、求解、结论。比如,一部分学生主张删除结尾的结尾的“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增强表达的效果。尽管这个想法不够正确完美,但从学生思维锻炼发展的层面来看,无疑有着极好的促进作用和极大的导向效应。没有了“一言堂”,却增加了“大家讲”;没有了“权威”,却增加了“思维”。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工具性而言,语文是汉民族的母语教学,是本民族文明得以交流传承的根本,其工具性不言而喻。语法,修辞,逻辑,文学,是语文学科的四门功课。可见,“逻辑”即“思维”教学在语文学科中的地位是何其重要。然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却恰恰忽视了思维逻辑的内容,在没有“授之以渔”的情况下,却要求学生收获大量的“鱼”,苛刻之余,未免有些“滑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