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之“难”及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之“难”及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代文阅读题多年来一直是高考的难点。这个“难”字主要体现在以下三句话:无“章”可循,无“路”可套,无“法”表达。

首先说无“章”可循。步入高三,对于现代文阅读这一块,教师和学生都知道重要,想抓却没的抓,不知该抓什么。与语知语用、古代诗文比起来,现代文阅读可讲的知识或规律性的东西的确很少,指导复习确实没有什么成套的理论与方法可讲。“三步法”、“五步法”之类,只是操作程序;“找中心句”也不能包打天下,绝大部分散文段落根本就没有中心句;其他所谓的“解题技巧”更是杂乱无章,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其次说无“路”可套。阅读也不同于写作,写作的主动权在作者,教师还可以教些“招儿”。阅读则必须尊重文本,而“文无定法”,文章内容各有不同,特别是文学作品,讲究的是个性化。所以实事求是地说,现代文阅读确实没有什么可以“举一反三”的套路可循。这一点只要我们反思一下自己阅读做题的实践就清楚了,读哪一篇文章的心理活动与读另一篇的完全一样呢?

第三是无“法”表达。通过问卷调查得知多数学生在做现代文阅读题时,苦于无“法”表述自己的答案。摘取原文中的文字去表达吧,不能得到满意的分;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表达吧,还是与“参考答案”相去甚远,究竟该怎么去表述自己的答案呢?确实成了学生十分头疼的难题。

但是,这一切并不说明我们对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认识可以模糊,也不能说明我们对现代文阅读题的复习指导可以束手无策,置之不理。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并就教于大方之家。

1了解阅读是怎么一回事,明确阅读能力的培养立足于何处。

众所周知,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是让文字在头脑中唤起意义,经过一系列分析概括进而把握文意的心理活动。其目的在于“看懂”(内容、思路与技巧),高考就是用一篇文章与几道试题作尺子,区分考生头脑中那种“黑箱操作”的阅读能力。阅读时心理的稳定与专注,对其他阅读因素都有制约作用,因此要特别强调“注意力集中”对阅读理解的重要。还有一些要特别强调给学生:阅读能力不是知识,它不可以传授,只能在实践中培养、历练、增长。自己不体验思考过程,只记老师订正的答案,阅读能力是不可能提高的。

2把握高考题考查的实质。

这个问题分两块来说:一是自然科技文和社会科学类的阅读题,无论从什么的角度切入,实际考查的就是:(1)对句、层、段、部分、全文这些大小意群的理解。(2)对句间、层间、段间关系的把握。所以总复习要练阅读理解的基本功。这包括:a.概念――准确理会和把握概念(词语或短语)的内涵与外延。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I的第5小题: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句――准确理解语句。特别是涵义丰富又含蓄难懂的句子。c.段――句间关系的分析,是确切理解段意的关键。d.思路――把握段间思路的发展。e.主旨――能准确概括主旨,并据此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

二是有关文学作品的阅读题。文学作品,说到底就是用形象表达抽象情思的文章,用形象说话,表达特点是委婉含蓄。从高考这个层面上说,阅读文学作品,实际上也就是从形象中还原抽象情感的思维活动。没有从形象到抽象的思考结果,即没有一个理性的答案,试题将无法作答。考生阅读能力的评价将无从下手。

3.阅读了、理解了之后还有一个用准确到位的语言文字表述自己的答案的问题,这一点一直困扰着我们的考生,我们确实要想点办法。

究竟是用摘取原文信息的办法回答,还是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答案呢?我个人认为要注意“整合”一词,也就是依据试题指导要求,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准确答到位,答全面。下面结合具体例子说明这个问题。如2007年高考安徽省卷第14题(原文略):文中画线的句子(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

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文章第三自然段开头画线的句子是全段的中心句,接下来的内容依次描绘了三幅富有诗意的画面,分别用“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莲荡也是”、“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作提示语,所以答题区间很好找。概括每幅画面时应都整合上“风”字,动词力求不重复,语言要凝练。答案示例:①风拂炊烟图;②风吹莲荡图;③风摇树木图。

4.要有文本意识,把阅读训练落到实处。

现代文阅读题,要求考生一定要进入文本,体验思考过程。高考每年都换文本,但考查的基本能力是不变的。我们每做一个阅读题,就做透一个,让学生独立体验从看到文字到得到正确答案的全过程,不能只讲答案,不讲思考过程,自己糊弄自己。

为此,对阅读心理过程中的参与要素要给予高度重视,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目击文字在头脑中激活相应意义的能力;②头脑中已有的文化、知识素养;③对已建立起来的意思分析、筛选、概括等的思维加工能力;④短时记忆能力;⑤信心和注意力。(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